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街巷志:行走与书写》王国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王国华,生于河北阜城,曾居长春18年。现供职于深圳报业集团。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读书》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书中风骨》等17部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深圳青年文学奖。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有着极大的不同,草根性、鲜活与年轻的城市特点广为人知。本书作者王国华通过个人化的体验和细腻的笔触,书写北方人初到深圳打拼时的点滴、在深生活的感悟,记录深圳街巷故事,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异乡和故乡的对照,将深圳乃至岭南地区一些广为人知的特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部反映有关城市新移民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本书内容展现作者从故乡到他乡的深圳生活,但并非停留于描述一城之表象,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书写,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细节的真实感。
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深圳改变我的时候,我也在改变深圳”
追寻他乡和故乡的融合脉络
感知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日常体温
我看着你
国华说,当初有两位朋友强烈支持他离开长春移居深圳,我想我应该是其中之一。
对于他人的重大生活选择不轻易表态,尤其不能替人拿主意,相信这不只是我,也是很多朋友的刚性处事原则。但在国华是否来深圳的问题上,我甘愿冒风险,二话不说就鼓励加鼓动。实际想想,也没什么大风险,*不济,他不适应,再回长春,折腾几个机票钱而已。
因为我知道,像国华这种韧性强劲的家伙,放到哪里,都能安顿好自己。况且,当时我还在韩国,语言不过关,连去工地搬砖、去小店洗碗都没人用。那么艰难,我也挺过来了,国华到深圳,能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没想到的是,时隔不久,我也选择了落脚深圳,这样当初支持他,好像就收到了一种有人打前站似的效果,想一想,我就暗自开心。
那么国华在深圳这几年,感觉怎么样呢?读到他这本《街巷志》当中的一篇《树干上的树根》,我就放心地笑了。
被他写得深情款款的,是深圳街边路旁*常见的榕树。榕树的一大特征,是树枝上长气根,如壮年胡须,表面上随风飘摇,实际是直指地面的。如果不把它们拦腰斩断,那么没几年,一株树就能孳生出一片林。这是台风多发地区,物种自然选择的胜果。
因此,几乎任何一个北方人,初见榕树,都会生出强烈的新奇感。而对国华来说呢,在我推断,除新奇感之外,似乎还有一种以树喻己的潜在心理。对此,不管他是不是意识到了,也不管他是不是承认,反正突然生发出这种秘密联想,让我有了一种自得其乐的会心感。
树与土地的关系,往往比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加自然更加稳定。一个尝过漂泊滋味的人,一旦动了落地生根的念头,可能把隐隐的决心寄托给眼前喜爱的景物,这不奇怪,也不费解。
当然,熟悉国华的朋友,根本无需通过榕树搞什么心理分析,书里书外,他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对深圳的认同,而且是高度认同。与充足的阳光无关,与丰沛的雨水无关,反正国华在继续成长。必须说,在眼界的拓展、观念的嬗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进诸方面,国华在深圳,变化十分明显。
但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有一点,他没有变,那就是不忘来路。
生活的舒适度进一步提高了,看事物的立场与视角自然发生变化,这是任谁都避免不了的。不过你会发现,他游走于深街窄巷时,依然在下意识地为宝安73区夜市上陌生厨师的收入操心,为汽车站沉默夜行者要赶什么样的路操心,还为那些因共享单车而消失了的摩的司机下一份营生操心。
他仍旧踏实踩在大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
国华唱东北二人转在深圳的写作圈很知名,这一点让我稍感意外。
他一个河北人,对东北地方小戏如此执迷,还把宣传推广工作做到了岭南,那么,意外之余,我好像有义务代表东北土著说一声谢谢吧,尽管我本人对二人转完全无感。
国华在书里讲到一件事,是在一次社区活动中,他唱的一小段二人转,打动了一位同样从东北来深圳的老者。老者激动,要联系方式,想约他吃饭。后来,国华婉拒了。他的想法是,共同爱好二人转,只是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微弱联系,生活的大动脉没有交集,没有共同方向,这种一次性应酬对双方的意义都不大。
知道有时候拒绝也是美德,知道做减法反而是对自己与他人有分寸的爱护,国华已经接近世事洞明。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本书通篇都保持着这种叙事基调,凭我对他文字的了解,能明确感觉到,他的写作方式,已经向深度原创方向调整。
一直以来,国华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专栏类文字产量高、质量佳,短平快,好赚钱,他对此从不讳言。这种有素材作文,技巧性强,只要能让人心微微一动,就告成了。
而这一本《街巷志》完全不同,他不再十分在意他人是否心动,开始挖掘让自己心系、心念和心动的生命历程。冰山暂露一角,随后或有出水巨峰。他的率先转型,对我等写作同道,也应该是有触动的。
定居深圳五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建议一些老朋友,千万别再提“文化沙漠”之类的话头。依我所闻所见,深圳的文化生活,形制新,类型广,扎根民间,动力内生,是文化为人服务,而非人为文化服务。这种意识,恐怕还是可资北方众多城市借鉴的。
因而,不用多说,国华的持续努力,将为深圳的文化增加厚度,这完全是可以期待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深圳改变我的时候,我也在改变深圳。”
是为序。
王元涛
2018年7月乡愁像一只鸟,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飘来飘去。翅膀擦过高压线,差点被一架刚刚放飞的无人机撞到。它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嘈杂山峦,横七竖八。安安静静的乡愁,处处被惊走。
……
对美好生活的拥抱注定要以改变为途径吗?注定要抹杀自己的童年吗?
没有答案。人们一边怀念,一边更加用力地改变。
……
深圳似乎有足够的耐心。它等待着。它每天认真搭建密码,给更多的人发出暗号。它依然在大修大建。在修建枝叶的同时,也会保留下一根根主干,这些主干四通八达,有着无限可能。现在的小孩子们,老了以后,也许可以被它们牵引着回家。
……
现在这些没有故乡的人,须发皆白之时,都会有一个故乡。深南大道上擦肩而过的那些人,他们谁也不会被抛弃。
——《我在深圳有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