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阅读照亮教育人生》吴奇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阅读照亮教育人生》吴奇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吴奇,天津市天津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90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从2008年开始系统阅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并陆续在《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报》《教育时报》《现代教育报》《教师博览》《今日教育》《师道》《天津教育》《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文章,《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面向一线教师的教育随笔,其中既有对教育思想的精准解读,又有教育技巧的分享,还有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剖析及解决办法,内容务实,操作性强。全书紧紧围绕教育展开,共分为四辑和一个附录,内容包括作者个人的教育哲学,对教育规律、教师成长、经典与文化的思考等,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以教育者个人的眼光,从书中萃取对教师成长有帮助的元素,加以阐述,给读者以借鉴与思考。

【名人的书评】

务实、接地气、具操作性的一线教师书评。精准解读教育思想,深刻剖析教育问题,全面分享教育技巧。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的书摘】

序 言

提升阅读能力

常生龙

感谢吴奇老师的信任,使我有机会提前拜读这本书的书稿,对吴老师的教育情怀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博客、因为阅读,促成了我和吴奇老师的互动交流。相识八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而且笔耕不辍,经常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佳作,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阅读照亮教育人生》一书,是吴奇老师多年广泛阅读和坚持写作的结晶。书中对教育改革要回归教育本源、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学实践要善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古往今来的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教师成长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反思,这些思考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有助于一线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丰富自身的实践智慧。

(一)

信息时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对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教师始终是资源的提供者和信息的占有者,学生所学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性,突显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教师忽然发现,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所掌握的信息、所占有的资源并不比教师少,有些教师不大熟悉的事情学生反而能说得头头是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本领恐慌”,要求教师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需求。阅读是教师克服“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面向未来。选择优秀的专业书籍,既可以从书中寻找伟大的教育智慧、思想以及教育技巧,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书中萃取对自身成长有帮助的元素。朱永新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要在阅读上领先一步,带头读起来;要乐于阅读优秀的书,成为优秀的自己,引领更多人热爱阅读。按这个标准来看,吴奇老师已经是一位优秀的领读者了。

(二)

在信息时代,一个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很可能就是一个功能性的文盲。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人的阅读能力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级。一是感知。拿到一个文本,能熟悉其中的字词,知道这些字词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能熟练地将文本复述出来或者对主要内容进行概述;能知道文章的体裁,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二是关联。对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从语言文字的表达中捕捉到字里行间所隐含的“言外之意”,知道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用意;能够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三是鉴赏。通过对作品深入细致的评析,辨别作品所传递的信息的真伪,做出合理合情的评判;能够依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判断出这一作品的品位,确定是否具有仔细研读的价值;能够对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做出判断,不盲从,不迷信。四是创造。把所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经验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将阅读和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经验相联结,让自己跳出书本的局限,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将阅读所获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把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很多时候,人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感知、关联的层面,很难上升到鉴赏、创造的高度,这与我们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大的关系。吴奇老师的这些读书体会,有不少是鉴赏和创造层面的佳作,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品味。

(三)

人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想着读上几本书就能把握某一领域的核心,是不现实的;期望通过“临时抱佛脚”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踏踏实实、定下心来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经由一段时间的积淀,才有可能看到自己在各方面的变化。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要尽可能地摒弃各种功利思想,纯粹地投入阅读之中。将阅读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其中有不少已经有了答案和结论,并且通过各种媒介记录了下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会在不经意间得到相关问题的破解思路,获得疑难杂症的化解妙方。这种阅读中的顿悟,也会让自己越来越喜欢阅读,形成良性循环。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需要有内心的深度觉醒。坚持不懈地阅读,确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可能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只有充分意识到阅读的价值,意识到阅读对厚实自己精神底色的意义,才会无怨无悔地投入其中。也只有沉浸其中,才会发现它的美好,进而被深深地陶醉和震撼。在坚持阅读的同时加强写作,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和写作,一个是汲取和输入的过程,另一个则是释放和输出的过程。阅读一本书,和作者有了一番心灵交汇的对话之后,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与作者和更多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有助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吴奇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很好的示范。当然,教师的写作不应局限于读书笔记,还应该包括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教育科研成果的报告等。教师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每天都会有生成性的教学情境,如果留意这些,并通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料,就会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原动力。在这些教育随笔中,一定会有一些引起自己深思、对别人有启迪意义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讲述出来,并尝试着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加以诠释,一篇有价值的叙事故事就诞生了。选择自身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困惑点,通过文献阅读、实践探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取得突破之后加以梳理,形成研究报告,对其他有同类困惑的教师的启迪作用也会非常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希望吴奇老师的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的教师对阅读的关注,并身体力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曾任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特级教师,2012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唤醒地球村居民的呐喊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现代教育教人什么?教育决策需要什么?在《教育名家论教育》一书中,当今台湾教育学界的名家给出了不同凡响的诠释。

教育真谛——教人成人

“教人成人”,这是台湾*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先生悟出的教育真谛,就是教育人由自然人成为文化人。成人先要成己。教育者必须先修养自己。牢记“仁”“诚”“责”,保有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效果才能够显现。面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贾馥茗认为,教育有适应性与不变性。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育要有适应性;教育的不变性则是“教人成人”,这是坚定不移的。教材可以变,随时都要变,而教育方法要变,就要先经过试验,不能“想当然”。“一纸政令”的改变不会有好结果。

教育本源——补偏救弊

教育思想是一切革故鼎新的动力,其方向正确与否,关系所有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变革的结果与成效。伍振 教授认为,无论是变法图强抑或教育改革,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取长补短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确知别人之长与自己之短;其次是善加选择,如人之长不能补己之短,或弃己之长而取人之短,则适得其反。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作者提出现代教育要教育人“常存敬畏感恩之心”“永怀仁民爱物之情”“多尽生态环保之力”“消除争强好胜之念”。唯有如此,世界大同理想可逐步实现,否则,人类终必自食恶果。

教育决策——绵延渐进

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为百年大计,应有长期的透视、远景的构思及前瞻的规划。教育的实施涉及每一个家庭,影响广泛,教育决策应顾及整个社会结构与变迁。教育问题往往涉及更深的价值观念,故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凝聚共识。教育文化政策*好采取“绵延不断的革新”,在采取渐进的策略时还要学会通权达变,避免“跳跃躁进的革命”。教育功能复杂,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评鉴得失不能急功近利,只重浮面绩效。学校组织系规范组织,有其文化取向,组织成员教育水准较高,行政主管宜慎用行政权力,要多尊重、关怀,少强制、命令。教育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累积数十年行政经验的黄昆辉教授指出,要避免无知的固执、轻率的改变、仓促的抉择及防御性的逃避,一个领导者必须有承受压力、慎谋能断的能力。教育行政决定不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种艺术,不仅要把事情做成,而且要能做得圆满。事实上,没有*的决策模式,只有与情景契合度*的决策模式,因而决策时要因时、因地、因事做变通。决策固然需要智慧与勇气,但更需要用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处在价值观多元、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教育更应多一些冷静的检视,少一些喧嚣;多一些务实的试验,少一些折腾,让

教育回归人性。

《教育名家论教育》

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出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阅读照亮教育人生》吴奇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