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南海九章》刘汉俊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南海九章》刘汉俊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刘汉俊,1964年生,湖北赤壁人。当代著名作家,《党建》杂志社社长。著有作品集《一个人的河流》《午夜的阳光》等,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年文学》等报纸刊物上,作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

【编辑推荐】

出生于湖北赤壁的刘汉俊,却以海南主题文章闻名。刘汉俊的文字,时而如精灵一般,透过弥散的阳光、平静的大海、流彩的云朵,饱览自然之瑰丽;时而如沧桑老者,透过浩瀚的典籍、尘封的传奇、锥心的往事,挖掘历史之智慧。他的文章,察时观世,说古道今,它们站在未来,提前为被审判的时间作出判决。

【名人的书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南海九章》集中了刘汉俊的丝绸之路主题文章,作者独特的地位决定其独特的立论角度,独特的经历决定其独有的见闻故事,而领之以情感记忆和高屋建瓴的史材把握。

【南海九章的书摘】

丝路情歌

远古的一位君王,正渐渐被我们淡忘。

当我们在西部正午的烈日下,热乎乎地谈论汉朝的丝绸之路时,却不知道周朝的他一大早就坐上马车出发了,一个人在前面冷清清、孤零零地走着。他是这条道上的早行人,背上已落满了三千年的风尘。

他叫姬满,3000年前西周的第五任君王,史称周穆王,或者穆天子。他50岁登基,执政55年,应该是中国古代上位时年纪最大、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据说大约从公元前1054年活到公元前949年,享年105岁。

君王远足,周行天下,首推周穆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巡游最早、最广、最远,规模最大的君王。

据《史记·周本纪》载,他的父王周昭王姬瑕南巡荆楚,遭船工暗算,用胶水粘成的船在汉水江面突遭解体,一代君王竟然不幸淹死。这就是史载的“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父王之罹难,并没有阻遏住周穆王的脚步,反而激发了他的远征梦、天下梦。

遥想先祖当年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到立周为朝,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赓续奋斗,今天如何开疆扩土、再兴伟业,是有作为的一朝之君必须思考的大事。百年大计,不思为患啊。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黄帝的后裔。后稷是舜治天下的五臣之一。后稷之名为弃,弃的出生有神迹,马牛不敢践踏,飞鸟悉心翼护。弃成人后好务农耕,擅长种植麻菽,“民皆法则之”。消息传到尧帝耳中,尧帝举荐弃为农业大臣,令他“播时百谷”,于是“天下得其利”。尧帝对后稷的表现大为赞赏,赏赐封地,赠姓姬氏。姬氏一脉绵延下来,在禹、夏时期都曾兴旺发达,只是在夏朝太康时期略有闪失,但后来在公刘时期又重操务农本业,“百姓怀之”,多有投奔。姬人后代多积德行义,受到国人拥戴,古公亶父主政期间达到高峰,周边国家百姓都来归附。古公之子季历继位后,“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周国继续处在兴旺期。等到姬昌出生时,已是殷商朝设立450年,周国从一个落后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先进大国,呈现祥瑞太平景象。姬昌被立为国君,他沿用后稷、公刘、古公、季历的治国理政法则,“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天下之士多归之,国运日隆。周国的兴起和姬昌的威望,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更引起商纣王的警惕,他感到了周国的威胁,于是他下令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周国的大臣们赶紧设计营救,用美女、宝马、珍宝等献给纣王换出了姬昌。商纣还赐给姬昌弓箭刀斧等兵器,让他征伐他国。姬昌借势连克多个诸侯国家,势力逐渐做大,三分天下有其二。与此同时,姬昌在周国悄悄实行仁政善治,国运昌盛,周边国家有了纠纷都来请周国断个公平。与周国的崛起相对比的是殷商的日益衰败,商朝政治上日益腐败,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处在崩溃的边缘。周国已蓄势待发,在等待时机。后来,姬昌驾崩,被谥为周文王,享年97岁。

文王之子姬发,即武王继位,他联合诸侯发起了伐纣的战斗。牧野一战,武王领导诸侯推翻了历时600年的商朝,建立了周朝,经过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再到周穆王姬满,周朝已历五代君王80多年。尽管从父亲姬瑕手里接过的周朝非常强大,距周幽王葬送西周还有200年,但姬发不敢懈怠,并且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不敢懈怠的原因之一是来自朝廷的颓势。周穆王对近臣伯囧说了这样一番心腹之言:“伯冏啊,我没有修好我的品德,却继承了先人的大位,诚惶诚恐啊,我常常因此而夜不能寐,思考怎样避免发生过错。遥想文王、武王当年,高瞻远瞩,耳聪目明,身边所有的大臣都是忠良之人,全力辅佐君王,所有作息进出没有不恭恭敬敬的,所有发布的政令没有不正确的,所有臣民没有不遵从的,所有国家没有不友好的。而现在呢,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依赖你们这些近臣来帮助我、纠正我,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祖上交付的大业。

“伯冏啊,现在,我请你来帮助我匡正臣子们的行为,提高我的品德,不要任用那些花言巧语、阿谀逢迎之人。身边人都正直,君主才能端正;身边人都善于谄媚,君主也会自以为是。不能亲近奸佞小人啊,他们会引诱君主违背先圣法规的。”

周穆王看到了和平环境里的忧患和来自朝廷内的威胁。他必须走出去,安内同时攘外,以消除外患来释放内忧。

不敢懈怠的原因之二是来自西部的威胁。周地、周国、周朝一向受到西域犬戎的侵扰,自始至终,一直到西周的覆灭,都没有摆脱过这一隐患,可谓与犬戎同生同灭。

周穆王上任伊始,就想除心头之患,但遇到了阻力。《国语·周语》中载,周穆王想西征犬戎,祭王力劝他说“耀德不观兵”,不要穷兵黩武。周穆王不听,执意远征,而且是两征西戎。

尽管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和汉代的司马迁异口同声地讥讽周穆王,说他的西征劳民伤财,只捞回来了“四匹白狼、四只白鹿”,而且把犬戎等游牧部落后来的不归顺怪罪于周穆王的征伐。

周穆王的举动是英明的。西征的意义,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实力的展示和势力扩大。即使周穆王不发兵西征,中原王朝也面临犬戎的骚扰,外患必然引发内患。伴随着周王室的强大,披发左衽的“鬼戎”

渐渐强大起来,对周不贡、不王、不朝、不服已成事实。周穆王认为,靠先王“修意、修言、修文、修名、修德”,最后才“修刑”的办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除了“攻伐”“征讨”别无选择,以攻为守,攘外安内,未必不是英明的战略。

西周王朝后来200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逐渐强大的犬戎举兵攻周,夺取周朝国都镐京(今西安长安区),立朝285年的西周灭亡,西周的最后一个君王周幽王被犬戎逼进骊山后杀掉,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和“千金一笑”的成语。

周穆王的西征是正确的,西征之后的西巡也是正确的。浩浩荡荡的西巡,还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这段佳话使周穆王雄风猎猎的战旗有了一抹柔光和一丝暖风。

这段佳话,便是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敖包相会”。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汉代的《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中对此也有记载。

从这些史料看,“穆王西巡”并不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更是十分生动。

两次西征之后的某天,周穆王开始了气势震天的浪漫西行。他以著名驭手造父—秦始皇的先祖—为车夫,驾着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八匹最健壮的千里马,携大量奇珍异宝,在七队最彪悍勇士的护卫下,从东都成周,即今天的洛阳出发,一路往北,经今天的山西到达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再西折穿越今天的甘肃、青海,进入今天的新疆境内,辗转抵达昆仑山西王母国,受到神女西王母在瑶池的热情款待,品茗饮酒,歌舞仙曲,缠绵不返。

没过多久,得报徐国叛乱,周穆王才不得不匆匆返回,日行千里前往平叛。

临别,西王母情意绵绵地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意即,山高路远,苍天在上,希望周穆王能再来看望她。“其辞哀焉”,让人柔肠百转,潸然泪下。周穆王情真意切地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意即,“我先回东方,把国家治理好,把万民安顿好,我就回来看你,等我三年,我们再在这里相见啊!”肝肠寸断,不忍泪别。

西王母感动于穆天子的情系人民、心系国家,劝慰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意即,“我虽然居住在虎豹乌鹊群居的蛮荒之地,但我是天帝女儿,要固守在西天不能随你而去。可怜的是我的百姓将要与你离别了。你是万民的君主,是天下的希望啊!”

一唱一和,难分难舍,有情有义。中国周朝一首经典的西部情歌,从此世代流传,此后的《康定情歌》《何日君再来》《草原之夜》等情歌都不过是它的翻版和老歌新唱。

唱罢,周穆王挥笔勒石“西王母之山”相赠,二人还共同植树以记。敦煌423号洞窟壁画中,有对这个故事的形象再现。

后来周穆王因公务繁忙食言,西王母却主动登门来探望了。史记西王母入周朝觐见,周穆王以贵宾相待,赐居昭宫。后人亦有猜测,周穆王的长寿与西王母传授道术有关。

浪漫归浪漫,史实归史实。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南海九章》刘汉俊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