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清华少年说》邴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邴浩,清华大学校团委书记
这是一本关于清华年轻学子的书籍。无论是醉心学术、勤奋有加的学霸,还是矢志不渝、情系家国的赤子;无论是才华横溢、白衣翩翩的少年,还是奔跑如风、坚毅果敢的健儿;无论是特立独行、追求梦想的学子,还是不舍昼夜、执着坚守的行者。清华人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这个时代的清华故事,而清华的风貌也正寓于其中。50组人物各有各的不同风采,但在这变化与多样之中,也自有不变与共同——那就是清华人无不镌刻着国家情怀、民族烙印、时代使命。“清华少年说”,讲出更多当代清华学子的故事,传承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本书从多维学霸、校园达人、别样青春、热血军营、扎根基层这五个方面描写了50组清华学子,让人们近距离了解这些学子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YOUTHPROFILESOFTSINGHUA总序2015年11月,我与几位教师送今年赴藏工作的毕业生到任。其中一站是阿里,送一位金融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到那里工作。回到拉萨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与我们见面。我说,这些年,清华有一大批选择在包括西藏基层乡镇工作的学生,他们在毕业时做出了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和职业选择。这一选择,是能够代表中国青年未来方向的,也因此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说这话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青春朝气的面孔,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渐次闪现,融进清华园及山川大地的背景之中,重叠交错起来,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批优秀的清华学子。清华园里的求学经历,在他们的骨子里刻下清华的大学文化印迹,若仔细看,你会从这印迹里看到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中外、古今及文理的贯通与汇通,有严格科学训练后的严谨求实,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挑战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因而他们在毕业时,能够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他们不是只为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清华同学放弃了好的生活环境,放弃了高薪收入,而去了边远的乡村基层,去了与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机构和单位,他们经历着挫折和煎熬,努力着,奋斗着,甚至牺牲着。
作为老师,我看着这些学生怀着青春的梦想,进入清华,看着他们在清华园里成长、成熟起来,看着他们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看着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更宏大的抱负和梦想。在清华学生写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制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有机会与这样一批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与他们深入交流,与他们一同成长,被他们鼓舞和鼓励着,我也因此而被极大地丰富了,无论是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这是教师独有的一种幸福。
以此为序。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6年5月前言2016年6月,我们出版了《清华少年说(*辑)》。作为一本试图反映当代清华人物风貌的专辑,该书收录了53篇清华在校生的人物特写。《清华少年说(*辑)》一经出版,即收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并于同年9月第二次印刷。
时隔近一年,清华人经历了又一轮春夏秋冬,清华园在这时光荏苒中,送走了一批毕业生,也迎来了一些新主人,而更多的清华学子则是在“水木清华众秀钟”的耳濡目染下,潜心耕耘着青春,默默憧憬着未来。无论是醉心学术、勤奋有加的学霸,还是矢志不渝、情系家国的赤子;无论是才华横溢、白衣翩翩的少年,还是奔跑如风、坚毅果敢的健儿;无论是特立独行、追求梦想的学子,还是不舍昼夜、执着坚守的行者,清华人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这个时代的清华故事,而清华的风貌也正寓于其中。
从这个角度讲,《清华少年说》的选稿与编辑,不是用“清华风貌”去选人,而是以人来定义当前的“清华风貌”。而这也是我们计划出版《清华少年说(第二辑)》的初衷——讲出更多当代清华学子的故事,于细微生动处品“清华风貌”之所在,延续*辑的启发与感动。
《清华少年说(第二辑)》共收录50组人物故事,分为多纬学霸、校园达人、别样青春、热血军营和扎根基层五个章节。50组人物,各有各的不同风采,五花八门的校园生活,不尽相同的成长选择,而这也正是这座园子的生机所在。如果一所大学所教出的学生只有一个模样,那这里肯定与活力无缘;如果一个大学在不同时期毫无变化,那它一定已经被时代抛弃。
但在这变化与多样之中,也自有不变与共同。清华百年,莘莘学子,变化的是每个时代学校与个人发展的重心,不变的却是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休戚与共。起于庚子、立于战乱,国学院继往圣之绝学,理工学院辟新兴之业图。复于建国、兴于改革,院系调整为国家之需要,建设一流为民族之复兴。每一个阶段的清华,每一个阶段的清华人,都无不镌刻着那个时代的国家情怀、民族烙印。
因如此,本书的书名“清华少年说”,既是对赋予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梁启超先生的纪念,也是对梁先生《少年中国说》的复演。梁先生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说:“美哉我少年清华,与天不老!壮哉我清华少年,与国无疆!”
以此作为当代清华人的自勉,以及对未来清华人的勉励
第三章别样青春引言有的人的青春是一场远行,丰富多彩;有的人的青春是一首颂歌,引人入胜。清华园中的年轻人,则将自己的生活与校园和社会融为一体,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别样青春之旅。黄钦关注社会问题,潜心政治哲学研究,获得了全球录取率仅为0.7%的罗德奖学金;高挑美丽的张雪从校园一步步走上T台,实现了青春的华丽转身;喜爱话剧的赵欣怡一次次走上话剧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清华宣传片的女主角;史家昕把儿时的玩具悠悠球玩出了花样,玩上了全国比赛,带他走上了创业的历程;怀抱着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廖国钺历尽艰辛,依然歌唱;俄罗斯小伙罗维卫在清华中秋赏月会上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朗诵,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实力;向往着对艺术与美的体验,毛永宁用双手裁剪出了时尚的流行服饰;禹岚馨放弃了在经管学院为人所羡慕的机会,投身于自己的导演梦,只为让自己的青春没有遗憾;刘晓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的音乐人生,在清华的平台上不断前行;来自建筑学院的王章宇却醉心于音韵学和古文字,渴望能够定义自己的生活;喜欢开玩笑的狄迪在进入导演状态之后变得一丝不苟,完成了拍摄诸多高水平清华宣传片的挑战。在别样的青春里,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黄钦:从云贵高原走出来的“罗德学者”文刘恩赫黄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1级本科生2016年11月28日,4位中国籍学生荣获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罗德奖学金每年的申请者超过1.2万名,但*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使其成为世界上竞争*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其获奖者也被称为“罗德学者”。4位中国籍获奖者中,有一位就是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黄钦,他将在罗德奖学金的全额资助下攻读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从农村娃到清华学生,再到罗德奖学金的获得者,一路走来,黄钦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我想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黄钦出生于贵州金沙县长坝镇,是个不折不扣的云贵高原的儿子。在这个和农村没有多大区别的小镇,清华是个多遥远的存在,没有几个人知道。家里人对黄钦*的愿望就是好好学习,健康长大,黄钦也一直在循着这么一条没有固定轨迹的路往前走着。出生于贵州小镇直到清华的“情系母校”活动到黄钦所在的高中,师兄师姐给黄钦讲述的清华的生活和备战高考的经历,仿佛给黄钦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门。但丁说过:“我们一起攀登,直到我透过一个圆洞,看见一些美丽的东西显现在苍穹。我们于是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清华的梦想成了黄钦眼中的“满天繁星”,像灯塔一般地指引着他前行。黄钦经历了两次高考,*次高考时他在数学考试时意外地流起了鼻血,汩汩流出的鼻血,就像是他渐渐消逝的梦。果然,因为数学的发挥失常,那年的高考他*终只考了580多分。虽然这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这与平时成绩二三十分的落差让他的清华梦再难企及。他毅然决定重考。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的肩头,“重读高三,我的前几个月几乎是在别人的世界度过的”。他说起来时一脸的落寞与踌躇。*终,梦想再一次战胜了对自我的怀疑,“万一再考砸了呢”的包袱也渐渐被甩开。终于,黄钦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接到了清华那紫红色的录取通知书。清华,让这个从小生活在高原小镇的孩子*次见到了外面的世界。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暴风而倾斜清华是一个磨炼意志的地方,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在这经历一个从高姿态向低姿态的转变。从小即是学霸的黄钦也是一样。黄钦进入大学后的过程,竟是一种从爱到不爱的反差。大学*节英语课是外教讲授,不一样的皮肤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味道,真心“一句话都听不懂”。高中的差距到大学去弥补,这更需要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从*开始的每天抱着书本、词典去啃,到*后连续考了八次雅思,黄钦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且做得更好。“我的父亲是名退伍军人,不善言辞。我可能从他那继承到很多‘行胜于言’的品质吧。”黄钦总是笑着面对一切的困难。阳光总会驱散阴霾,大学初期的困难期总会过去。清华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机会是多元且全方位的,每个人总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黄钦选择的这条路,恰恰有点特殊。提起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人们脑海中的常常是咨询、投行等一块又一块的高收益的金融高地。而黄钦却主动跳出这个前途无量的圈子,摩拳擦掌准备去开拓一条蛮荒之路。2015年毕业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彭刚老师教授的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课程、杨斌老师教授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等课程,黄钦慢慢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也尝试解答它们。中西方文明课程让黄钦首先懂得尊重先哲思想,然后开始思考一些人类社会本源性的问题: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思索这些问题,黄钦并不急于找到确切的答案,但通过这个思考过程,黄钦的人生脉络渐渐清晰。新生研讨课开始让黄钦关注社会问题,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评价、去反思社会。每周几十页的社会案例,关于拆迁、人肉搜索,等等,让黄钦慢慢开始了解和反思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