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一个医生的人文》郎景和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五十余年,多项成果建树,屡获殊荣奖励。作家、科普作家,涉猎广泛,作品颇丰。行医,将仁术、技术、艺术结为一体;作文,将人学、科学、哲学融会贯通。
这是近年郎景和院士写的有关医学人文的论述及讲演的辑集。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第二部分,医生,请去看病人;第三部分,秋天,丰收的季节;第四部分,守望医魂。
从医之道2011年11月3日上午我接受中国工程院院士遴选的终审答辩,做了15分钟报告,又用15分钟回答6位院士的提问。都是非常好、非常深入的问题,自觉临场发挥和表现还不错。最后是秦伯益院士发问,他是军事医学科学院老院长、将军,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者。除了对我工作的评价之外,他又特别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并希望我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我深受教益,十分感动,并说,我正想编撰一部这样的书……这显然是郑重的承诺!回来后,我不敢怠慢地抓紧这本书的编写和整理,得以付梓出版。评上院士后,医院始终保持低调,这是协和的传统,没有任何“活动”,我亦觉得自然,依然喜欢大家亲切地叫我郎大夫。圣诞节,学生们要聚会一下。我和夫人华大夫及70多位我的博士、博士后学生欢聚一堂,气氛热烈。我给大家的礼物是完全由我个人编著的十几部专业书和手书的两帧条幅,被两位最年轻的学生抽奖而得。一幅写的是泰戈尔的诗:神期待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另一幅是临床工作的三条基线——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都是我喜欢的,又愿意与同道、同学们一起努力践行的佳句。并不想把这个聚会与当院士联系起来,事先也和主持聚会的、他们的大师兄张震宇教授打了招呼。酒酣耳熟之后同学们还是让我讲讲,也不能太扫大家的兴,况且都是自家人。于是,做了如下的即兴发言,补记如下。可以作为一个感想和表态:当然是高兴的。但确切的形容,应该是如释重负。因为妇产科学界十余年没有院士,我作为主委、会长、总编辑,有责任。无论是谁,妇产科大夫应该有一位。此外,更为沉重的是,妇产科学界只有过两位院士,均出自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一位是林巧稚大夫(1955年),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另一位是宋鸿钊大夫,1994年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而我做妇产科主任近20年矣。这便是压力,是推动力!我亦曾经想放弃,觉得作为妇产科大夫能到现在这样,似乎也可以了。但是,不能,不允许。如何告慰先人,面对同仁呢!当然是荣誉。但荣誉属于协和,属于妇产科,属于前辈、师长、同事和学生们。已故的林大夫、宋大夫前面已经说过,还有吴葆祯大夫,尚在的葛秦生大夫、连利娟大夫、孙念怙大夫,其实,他们都应该当院士。至于我,只是代表而已。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记得有一首歌,歌词大抵如此,不甚确切,索性做了些改动:大路通向远方,江河流入海洋。白云依恋蓝天,禾苗扎根土壤。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协和、妇产科、老师、同事和朋友们?唯有努力与勤劳!最后,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华大夫和儿女们,他们给予我支撑和力量,还有智慧。在我完成这部书的编著之后,似乎聊以自慰,其实这只是个人征途中的驿站,又要开始一个新的里程。“可以从其果实来判断一棵树”(英威格里夫),读者可以品评这部书,以判断我的思想与工作。看耕耘,也看收获。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朋友来访,送我一条印有他们学校标志的领带,其图案中醒目的是拿着病历的医生和听诊器,这让我欣喜和感触颇深。“医生应该重新拿起听诊器……”这意味着我们要走到病人床边去,不能让病人入院就是躺在冰冷的检查治疗的“流水线”上,他们应该得到温暖与关爱。医患关系之紧张令人担忧,医疗是关乎社会与人的道德、健康的保证与底线呀,大家都应该来维护它。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早就有言:医术三要素——疾病、病人和医生。病人必须和医生一道来对付疾病。医患之间不应有矛盾和对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所以,我希望非医学工作的公众也不妨看看这部书,理解医学、医疗和医生。期望它不是医书,胜似医书。感谢袁钟社长和吴桂梅编辑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袁社长本人就是医学人文学家,我们的交流有益而愉快。正值春天,文思亦如春意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