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绿了芭蕉》张恨水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绿了芭蕉》张恨水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两都散记”、“山窗读画”、“屐痕踪影”、“旅京札记”、“广幽梦影”、“信口开河”、“煮字生涯”共七辑,基本囊括了张恨水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两都散记”遴选了张恨水先生的散文名著《两都赋》中的主要篇章。张氏客居北平(北京)、南京两个城市时间最久,对这两个城市最了解,也最有感情,因此信手写来,涉笔成趣,又视野独到,无论是六朝古都的秦淮遗韵,还是北平博大的历史氛围和市井风情都绘声绘色,十分传神,常常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这两个古都的特点,给人留下湛深的印象,要算是现代最早的读城记了。“煮字生涯”则是回忆作者生平与创作的文字,也是创作的经验之谈,酸甜苦辣,甘苦自知,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作家的窗户。在中国词章家熟用的名词里有“柳”这个名称儿。杨柳这样东西,在中国虽是大片土地里有它存在的,可是对于这样东西,却特地联系着成一个专用名词,那实在有点缘故。据我个人在南京得来的经验,是南京的山水风月,杨柳陪衬了它不少的姿态。同时,历代的建筑,离不开杨柳,历代的文献,也离不开杨柳。杨柳和南京,越久越亲密。甚至一代兴亡,都可以在杨柳上去体会。所以《桃花扇》上第一折听稗劈头就说:“无人处又添几树杨。”南京的杨柳,既大且多,而姿势又各穷其态,在南京曾经住过一个时期的主儿,必能相信我不是夸张。在南京城里,或者还看不到杨柳的众生相,你如果走过南京的四郊,就会觉得扬子江边的杨柳,大群配着江水芦洲,有一种浩荡的雄风,秦淮水上的杨柳两行,配着长堤板桥,有一种绵渺的幽思。而水郭渔村,不成行伍的杨柳,或聚或散,或多或少,远看像一堆翠峰,近看像无数绿障,鸡鸣犬吠,炊烟夕照,都在这里起落,随时随地是诗意。山地是不适于杨柳的,而南京的山多数是丘陵,又总是带着池沼溪涧,在这里平桥流水之间,长上几株大小杨柳,风景非常的柔媚。这样,就是江南江水了。不但此也,古庙也好,破屋也好,冷巷也好,有那么两三株高大的杨柳,情调就不平凡,这情形也就只有南京极普遍。

【名人的书评】

只读过张恨水的小说,而没有读过他的散文,还不能算真正了解张恨水,只有既读过他的小说又读过他的散文,对张恨水的印象才是完整的。

【绿了芭蕉的书摘】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绿了芭蕉》张恨水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