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码——人性与人生的悖论》刘福祥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解码——人性与人生的悖论》刘福祥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刘福祥:

1958年出生在北大荒。下过乡,扛过枪,1978年高考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南下广州任教于广东省委党校;后到珠海市,历任珠海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出版有《蔡锷》《智者的迷惘》《中国共产党建设七十年》(主编),以及中国近百年史论文三十余篇。

【编辑推荐】

《解码》以高境界深度解剖人性。人是什么?人为何有多重需求?为何有那么多梦想?从人的个体到种群,当你从太空俯视这如同灰尘般的灵长类时,也许会顿悟:解码可能会永远下去。因为人的认识从一级本质向二级、三级本质,永远会分层深度解读而达不到终点。全书通过古今中外的一些案例解剖,如斯芬克斯之谜,孔子的饮食主张,《诗经》里的爱情观,弗洛伊德对欲望的解释等,写出了对美与丑、善与恶、喜与忧、苦与乐、食与色、灵与肉等的独特感悟,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观察历练和品味人生。

【名人的书评】

人来自哪里?是火星?还是上帝?

人为何是野兽和天使的混搭奇迹?

人心底深藏的善恶各占何种比例?

人生的双刃剑

欲望号街车

生前事与生后名

极高明而道中庸

自律和自由

……

这种哈姆雷特式的猜测困扰着人类自己,也是中西方人苦苦破解密码的永久难题。人生百种滋味,万千感悟,于你,纵然只是瞬间触动,也已足矣。

【解码——人性与人生的悖论的书摘】

三年前,我到了古希腊,这个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摇篮。

在距离雅典150公里的福基斯帕那索斯山脚下,那座兴建于公元前9世纪,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德尔菲神庙遗址前,我被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那句留给后世和人类的箴言所震撼:

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

确实,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却未必真正了解自己;有时候,离我们*远的,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不妨让时光穿梭回两千多年前。

有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听学生们说他聪明,自个就不信,因为他心目中的聪明,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知。为此就和学生们去雅典街头,交结三教九流,看他们是否有自知之明。回来后很遗憾地说,如果你们认为我聪明,恐怕是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而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我*知道的就是我很无知。”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在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也有两位智者呼应着他们的真知灼见,只是语言更加简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意思很明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那才是明白人;不知道,却还以为知道,就是个糊涂人。

孔子,这位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中国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想过这个问题,见地当然不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说的是所谓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些东西方圣哲,在用穿越时空的智慧,共同聚焦并且试图破解着人类自身面对的课题——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之谜,出自雅典三大著名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寓言《俄狄浦斯王》。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子头面的怪兽,当年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

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猜错,就要被害死。然而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羞愧的斯芬克斯跳崖而死。

于是,斯芬克斯后来就被喻为谜一样的人,按《尚书》中的说法,叫做“人心惟危”,用通俗的话说是“人心似是海底针”。从个体的人,到相关的族群,乃至人类,你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却未必认识自己。不然你就很难理解,20世纪中叶,亚洲国家中率先了解和把握世界大势,进而迅速脱亚入欧,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日本,何以如此缺乏自知之明,以它如此狭小的国土面积,有限的人口以及十分贫乏的自然资源,竟然就做起了称霸亚洲,乃至挑战西方强国的白日梦!先是偷袭珍珠港,后在中途岛和老美在海上决斗,十足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结果,把自明治维新以来好不容易积累的家底输个精光,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这并不是零星的个案,只是人性的不自知所导致的悲剧之一。

似乎真的不可思议。

两千多年前,东西方无数智者对人自身,尤其是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复杂变化就开始了漫长的思索。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关注的也是人自身的修行和完善。孔子之所以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着眼点和立足点就在

这里。西汉王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德行举止也渐成后续朝代臧否人物的根本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所认同。官

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是道德表率,明朝的政治强人张居正,就是因为没能守丧尽孝,成为他后来的一大罪状。但是,这也只是一种教化之道,很大程度上要靠人的自觉和悟性,并不是一种制度化的硬约束机制。

事实上,古往今来就有许多饱学之士沦为无耻之徒,如唐代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宰

相李林甫,清代乾隆时权倾朝野德行不端的内阁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和珅,都是以士族败类的结局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到了现代社会,科学理性日益昌明。英国的斯图尔特·密尔、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从现代经济学原理上,剖析人与生俱来的自私本性。心理学方面则先有美国的西格蒙德·弗

洛伊德,后有亚伯拉罕·马斯洛,都从本能和需求上对人性进行断层式分析,并且认定一般情况下必是如此。一些文学大师,如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维克多·雨果、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以及我们中国的鲁迅,则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和人物,展示出人性的善恶美丑。而在世界上影响*的,还是美国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人类心灵导师的戴尔·卡耐基他博采众家之长,专注于人性的优长和弱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和案例式分析,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和成功学的高度,来解剖人性的利弊得失。其著作风靡全球,被誉为成功励志经典和“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但是,客观地说,相比于现代医学,特别是解剖学、病理学和影像学对人的自然生理状况的透析和把握,人类对自身世界及其错综复杂的变化,以及人性的优点和弱点的认知上,还是落后了许多。个中缘由,在于肢体之病易明,心中之情难断。所以世界各国,无论政界还是商界,均知选才用人是事业兴衰成败的*要务,但都还停留在感知的水准,也许清楚所需和标准,却无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不然你就很难理解,现代西方的所谓民主政治何以风光不在,且逐渐沦为民粹泛滥、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原因之一是套路依旧,手段未及更新。

18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苏格兰启蒙运动和西方哲学*重要的人物之一大卫·休谟,28岁时出版了他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人性论》,不但未能

引起期望的“轰动效应”,面对的竟然是“死在印刷机上”的悲凉,而且成为他谋求爱丁堡大学伦理学和圣灵哲学教授的绊脚石……此种艰辛境遇,几乎使年轻的思想家休谟精神

崩溃,以致不得不放下宏图理想,被迫去过凡夫俗子的生活。

可见认识自己,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艰难而富有挑战性!因此它就永远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作为留给我们的一个世界性的永恒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之所以扮演了始作俑者和战败国的双重角色,其动机除了国力崛起的自我膨胀和屈辱复仇等情绪化的因素之外,根源还在缺乏基于常识、常理和常情的自知之明。不然德国就不会先后在英法和苏联东西两线开战。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称霸亚洲后,依然欲壑难填,竟然突袭珍珠港,逼得美国出手参战。活生生应了一句西谚:“上帝要让它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中国当代诗人顾城有名诗句: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遗憾的是,眼睛都是朝着外面看,越看越觉得人家渺小,自己相当崇高,还经常是越看别人越不顺眼。眼睛看不见自己,是人类有生以来的天然缺陷,还是造物主的责任?

现在,人们热衷于人工智能,实质上是对自身无能的一个嘲弄,说明人类几千年进化到了一个天花板,也证明人依靠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恐怕是到了一个极限。但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信,人毕竟为万物之灵,*宝贵、*重要而且是取之不尽的一种资源恰恰是人类自己,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我们有必要,实现人类自我认知上的一场新的革命!

这一点,现代人真的感愧良多。我们主要的精力基本是“外向型”,过多地放在了资源的开发、财富的积聚、无度的挥霍方面,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社会进步条件

下,对自身的完善和提高。

有鉴于此,笔者感慨之余,常思个中缘由,欲以中西文化之双重视角透视人性奥秘,从甲子沧桑岁月所见所闻来品味人生。然才疏学浅,只是就人与生俱来、人性之长短的某

些方面和片段略抒己见,也给自己一个反省和提升的机会,并愿与读者分享。如有所启发,或以为借鉴,则聊以自慰;如能抛砖引玉,那是意外之喜;至于确否或获认同,也是见

仁见智并不以为意。

真的感恩,此生遇到了如此美好的时代,能够想自己之所想,及自己之所及。还要感恩自己,有这么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能让我经受这么富有挑战性的思想磨砺。更要感谢我的妻子王蓓,玫琳凯中国第120位首席,以她的青春活力和对事业追求的激情深深地感染我,还有她对我仅有的这么一点点“特长”的看重和激励,使我走出失落和自卑,重新拥有坚定和自信,时隔几十载从官场回归著述的老本行,不至于因懈怠无求,而荒废美好珍贵的人生。也要感谢朋友们所给予的支持和关心,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为序,更愿以此期待于来者。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由于认知角度、社会习俗和感性的不同,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据《墨子》《兼爱下》所载,春秋战国时期:

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

说的是楚灵王喜欢腰细的官员,所以臣子都只吃一顿饭,后来也有了“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的典故。这种随俗好瘦之风,不亚于今天的一些酷爱减肥之善男信女,为了身

材不惜节食甚至“绝食”。

到了中国的盛唐时期,审美观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李唐家族是马上征战得天下,举国皆以彪悍威武为荣,所以男子的壮硕和女子的丰腴蔚为时尚。从“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

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全都是这模样,所以后人概括说唐是“以肥为美”,确是精到。

一方面受时代和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审美的主体动因和角度的不同,感觉上就有千差万别,商代的妲己以骄奢淫逸遗臭万年,当时是举国上下对其恨之入骨,但是在商纣王的眼里,那就是国色天香,人生难得的宝贝,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丑不仅是给别人看的,有时也是一种自我感觉。一个人可能容貌一般,但是坦荡自信,事业有成,谈吐不凡,自会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别样风景。

这方面*有说服力的案例当然是马云。因为无论他自己,还是别人,都曾经为他的长相有点纠结,并且现在还经常成为人们调侃的话题。但他的不凡之处,在于用后天的内涵和气质成功地弥补了这也许算不上不足的“不足”。他的演讲经常是座无虚席,已没有太多人关注他长得怎么样,人们更多地欣赏的是他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

美丑不仅是给别人看的,有时也是一种自我感觉。事实上,人性对美与丑认识和把握的陷阱往往是爱屋及乌,有时甚至接近盲目。就像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到张飞就是: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写到关羽就是:

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一看就是生动的富有夸张色彩的文学笔法,别说是与真正现实的人,就是与史学著作《三国志》所述也有相当的距离,是一种对人物的理想化的描述而已。真实的情况是:伟人未必美男子,貌不惊人是奇才!拿破仑是近代欧洲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的确貌不惊人,尤其是身高实在对不起观众,只有一米六八,还达不到当时欧洲人的平均身高。观其一生,尽管战场得意,情场上却相当失意,心中的至爱,竟然就是那个经常给他戴绿帽子的约瑟芬。这个风流女子看中的压根不是他的样貌,而是想找个方便自己享乐的靠山和金库。所以战场上的拿破仑经常一边写情书,一边为她歇斯底里……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他被公认为那

个时代的伟人,胆略和气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才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

同样,从列宁到孙中山以及罗斯福和斯大林还有巴尔扎克、毕加索、加加林和迈克尔·杰克逊,大都没有高大伟岸的身材,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是公认的杰出人物,因为外貌并不会和才能以及人生价值成正比。

所以古今中外,把美与丑*化,仿佛美则不胜收,丑就目不忍睹,实在是历史长河中的笑话和人性的悲剧。理性的认知是,你必须能够真正接受缺陷美,如同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总能让人想到女神维纳斯的雕像,她那“残缺的美”是*动人之处。她的断臂除了让观赏者感到惋惜之外,更多的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们用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这是断臂所带来的残缺之美的妙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

这个世界渴望丰富多彩,所以美丑并不像善恶那样有好坏之分,如同我们去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国度,假如遇到的都是演员和模特,那一定会以为是走错地方到了好莱坞或宝莱坞!美,或者是大多数人的渴望,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英国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出身贫寒,历尽坎坷,天生与高富帅无缘,就是靠喜剧小丑形象征服世界,成为20世纪*成功的喜剧大师。可是假如他和格利高里·派克一样帅得迷人,说不定就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复制和模仿乃是平庸的代名词,世界电影艺术也会缺了一份诙谐和快乐。

还有法国作家雨果在其名作《巴黎圣母院》中根据美丑相映原则塑造的“善的化身”,就是那个让世界几千万读者为他洒泪的卡西莫多,可是丑到极致:几何型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把所有相貌上的不幸都给了他,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集正义、崇高、铁汉和柔情于一身的大写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福祸相倚,不能一概论之,关键要看际遇和结局。上下几千年论美女知名度,恐怕谁也比不过唐朝的杨贵妃,不然怎会有大诗人白居易为她写下《长

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洋洋洒洒长达840字,这在惜字如金的唐诗宋词中称得上罕见之作。这首千古名作的意境和文学水平可谓是*,以至于人们都淡忘了李白和杜甫也分别为这个女子写过《清平调》和《哀江头》。白乐天的诗,淋漓尽致写出了英雄美人的悲欢离合,悱恻动人,千古一绝。

唐玄宗李隆基何等人物,他在位近半个世纪,拨乱反正一举结束武则天退位后的政治混乱局面,励精图治把大唐推到了开元盛世。为啥就到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的程度?还不是因为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谁知这段千古绝唱,竟然因为安禄山一阵渔阳鼙鼓发动“安史之乱”,盛唐就此由盛转衰,唐玄宗率家眷从长安城仓皇出逃,杨贵妃也香消玉殒于马嵬驿的乱军之中,包括杨国忠在内的杨氏几代人也盛极而衰,尽被诛杀殆尽。

贵妃有大美,也难逃祸福相依的循环定律,谢幕后留下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后人哀之鉴之,大可不必因美而喜极,也不应因丑而过悲,关

键是活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以及心中应有的喜乐。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解码——人性与人生的悖论》刘福祥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