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国自然笔记》王石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王石(企业家)、李云迪(钢琴家)、蒋方舟(青年作家)、陆川(导演)、石述思(专栏作家)、萨顶顶(青年歌手)、李栓科(地理科学专家)、张春旸(青年画家)、陈胤希(音乐人)、吴晓梅(环保媒体人)、南兆旭(作家)、秦志军(中国社科院专家)
包括王石、李云迪、陆川、石述思、萨顶顶、陈胤希、蒋方舟、李栓科、秦志军、南兆旭、张春旸、吴晓梅在内的十二位“中国自然使者”,奔赴中国十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走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每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考察环保现状,分享自然保护的经验,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让人人成为“中国自然使者”,共同铸造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美好的和谐家园。
王石、李云迪、陆川、蒋方舟、萨顶顶、陈胤希、
石述思、李栓科、秦志军、南兆旭、张春旸、吴晓梅;
十二位环保名人,首次跨界组合,行走中国,感知自然,倾情记录,践行公益
十个***自然保护区,深入呈现;自然之美,大美无言
今天,即使是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小朋友,也能够做到熟练地勾画熊猫的形象:一是因为它的样子印在各类商品上广为人知;二是因为它长得简练,身体和五官几乎都可以用圆形来勾勒:圆滚滚,滚滚圆,人见人爱。
不过,在七八十年前,西方人还没有亲眼见到熊猫活物的时候,对这种动物是否真实存在都存有种种猜测。就连权威的《纽约时报》,也曾经猜测它是“虚构出来的动物,就像传说中的独角兽或者中国的龙”。
然而,忽然有一天,一位年轻而时尚的美国女人,就像抱着她的亲生孩子一样,把一只活生生的幼年熊猫,裹在她的皮草大衣里,带到了美国公众面前。这件事立刻引起轰动,这只熊猫幼崽在来到美国展出的第一天,就吸引了五万三千人前来观看,熊猫的形象占据《芝加哥论坛报》新闻头版的位置长达九天,就连美国总统的新闻也得让路。
这个美国女人名叫露丝·哈克内斯,这只熊猫被起名为“苏琳”,是女孩的名字。露丝是如何在1936年动乱的中国找到熊猫,并把它带到异国的,这是个曲折得可以拍成电影的故事,原始资料大都来源于露丝自己的日记、书信、照片。2006年,美国的一位传记作家据此写成了一本书—《淑女与熊猫》。
2014年的夏末,我来到位于成都郊外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到在婴儿床上并排酣眠的熊猫宝宝,不禁想到了多年前那只登上越洋轮船的熊猫宝宝苏琳。在并不太长的几十年间,熊猫从深山走向世界,从不为人知到成为明星国宝,这是一条艰险与荣耀之路。可以这样说:在熊猫身上,可以看到当今人类对濒临灭绝的动物的全部理解,如果人类能为它们做些什么,那么在熊猫身上也可以看到人类所能做的一切。
露丝的丈夫是一位探险家,1935年,受美国动物学会所托,到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一年后,他还没有办齐手续,便病逝于中国。露丝带着她的两万元遗产,循着丈夫的路来到中国,她的目的就是捕获一只活的熊猫,完成丈夫的遗愿。
在当时动乱的中国,人们自身性命难保,更无暇考虑保护熊猫这种深山里的动物。中国人对这位装束时髦、意志坚定、用钱来解决问题的年轻女人,并没有设置很多障碍。更多的障碍是来自四川邛崃山脉的寒冷天气和湿滑道路。当地的猎人对熊猫并非一无所知,他们称之为“白熊”。到达熊猫栖息地不久,露丝的助手就在树洞里找到一只刚出生的熊猫。它的妈妈可能是被枪声吓跑了(也有人说是被猎枪打死了),熊猫宝宝孤独地发出婴儿一样的哭声。露丝的助手把它裹在衣服里,一路奔下山,在行李中找到一个精心保管的奶瓶和一罐奶粉,熊猫宝宝急不可耐地喝下,在毛绒衣服做成的临时床铺里酣眠。露丝的记录里说:“奶油般白色的皮毛,丝绸般的黑色眼窝;粉红色脏兮兮的鼻子,还有小巧的粉红色嘴唇;圆乎乎的脑袋和身体;不时抖动的毛茸茸的四肢。它真是太漂亮了,太无助了,太纯洁了。”这只熊猫被起名为“苏琳”。
露丝的探险捕猎计划就这样成功了。(也有当时其他的探险者驳斥这种说法,认为苏琳是直接从猎人手里买来的。)
苏琳看起来就像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孩,“她”比一只老鼠大不了多少。在奶粉的喂养下,逐渐长出了熊猫的形态,黑白分明,干净柔软。如果给“她”扎上粉红色的蝴蝶结,甚至可以抱着去参加名流的聚会。
苏琳成功地活下来,与露丝是一位女性探险家不无关系。露丝后来在报告里说,她对妇女,尤其是对母亲照顾动物的方式感到新奇:“熊猫身上有某种东西,能够激发起女人母爱的本能。”出发探险前,露丝在上海的宾馆里列出购物清单。灵光一闪,她想到也许可以捕获一只熊猫宝宝,这就解决了运输和熊猫食物的问题,于是她写下了“护理用的瓶子,奶嘴,还有奶粉”。这几样哺乳动物的基本生存器物,被小心保管,在颠簸的探险路上,它们依然完好无损。事实证明,用喂养婴儿的方法,让苏琳宝宝在生命的最初一段时间,好好地长大了。“她”生病了,被带去看普通医生,而不是兽医;“她”饿了,会像婴儿一样哼哼唧唧要吃要喝;“她”的襁褓,经常用开水消毒和晾晒。
苏琳离开中国,用的是“随身携带的哈巴狗一只,价值20美元”的身份,而且露丝还用两美元贿赂了海关人员。苏琳落户于芝加哥的一所动物园,露丝获得了8750美元的报酬,她用这笔钱再次踏上中国寻找熊猫。
事实证明,在当时缺乏动物保护意识的中国,捕获一只熊猫并非难事,繁育才是最困难的。露丝先后在中国找到了好几只熊猫:第一只是“苏琳”,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只雄性熊猫,它在美国活了不到两年就患肺炎病逝;第二只是“美美”,本来想让“她”与苏琳成为夫妻,但是“她”在美国也没活几年,死后才发现,原来美美也是一只雄性熊猫。据记录,至少还有三只熊猫未到达美国:一只死在笼子里;一只被捕获后性情暴躁,撕咬撞跌,被露丝的助手用手枪打死;还有一只叫“苏森”,那时露丝在捕获熊猫的过程中,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纠结和苦痛,她把苏森放归了山林。如果幸运的话,苏森应该在森林里自由生活,并繁育了后代。
这位女探险家晚年十分孤独,遭遇破产并酗酒,最终疑似在旅馆的浴缸自杀。
2002年,她的骨灰由外甥女带到中国,装在一只绘有熊猫图案的瓷罐里,埋在她当初发现熊猫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自然保护区,有人工圈养的熊猫,也有在野外自由觅食的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