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私人传说》鱼禾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私人传说》鱼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鱼禾,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摧眉》《相对》,长篇小说《情意很轻,身体很重》,读书随笔《非常在》。多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其中《驾驶的隐喻》获第11届十月文学奖,《失踪谱》获莽原文学奖。

【编辑推荐】

《私人传说》收入的作品,是鱼禾近年来以家族与故乡、成长经验与人性困局为主题的系列长篇散文代表作,这些作品先后发表或转载于《十月》《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莽原》《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等刊物。其中《父老》入选《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3年中国zui美散文》,《驾驶的隐喻》获第11届十月文学奖。

鱼禾近年来创作的系列散文,从立意、结构、语言到文本形式,既有对散文创作诗性传统的优美继承,又有对散文言说界域和固有形式的果断突破,体见了散文创作无可替代的文字担当和浩荡宽阔的表达能量。

【名人的书评】

评论认为,鱼禾近年来创作发表的系列长篇散文,从立意、结构、语言到文本形式,既有对散文创作诗性传统的优美继承,又有对散文言说界域和固有形式的果断突破,体见了散文创作无可替代的文字担当和浩荡宽阔的表达能量。

在鱼禾的世界里,总是有宿命般的悲情和好便是了的退让。这也许是一对矛盾,或也许,这是对生命之轮zui智慧的驾驭。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写作者而言,幸福不是出其不意的惊喜,而是把握在手的笃定和坚守。每个人都有凭窗远眺的权利,可是思想者的凭窗,往往会成为一个事件和记号,他们能让运转自如的世界骤然停摆,听他们低声喝问:“你凭什么自称和它们不同,你犹疑的过程,为什么这样长?”(鱼禾《前提》)在她搭建的词语的深沟高垒里,我常常沉迷和彷徨,我宁愿相信那是一种深深的陷落。因阅读而产生的丰富和荒凉,使我终于相信了一个人也可以地老天荒。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邵丽

这部“私人传说”,除了有作者对于私人经验的特别尊重之外,还有对于私人经验书写之价值的独到理解:“我们的文学主张似乎有一种轻视智识的传统,沉甸甸的现实往往难以获得相称的反省……现实是整体的而非碎片的,是日常存在而非突发事件。作家在写作之先,就应当有那么一个刻度准确的、宽阔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的横轴,是不相分割、连续存在的生活本身;纵轴,是作家对世界、对人的基本观念和态度。”

这些散文先后刊发于《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莽原》等刊物。长散文的写作形态,考验的不仅是作家的叙事能力和结构能力,对于作家的经验储备和智识储备,也是一个近乎严苛的测量。纵观鱼禾的长散文系列,进入文本的不同经验皆被纳入独特的心理观照系统之中,体验的浓烈后面,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精神内省性的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文本的深层纹理所在。自内而外,无限投射,使文本宽阔而郑重。王国维先生曾言及,入乎其内,故有深情,出乎其外,故有高格。

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鱼禾的首部长篇散文集。

这些散文从题材到处理方式,既有对散文创作诗性传统的优美继承,又有对散文言说界域和固有形式的果断突破,在当下散文创作实践中,可谓罕见。就散文文体的推进层面,除了长度之外,兼容心理独白、人物与故事、诗性体验、隐喻手段所形成的跨度叙述,在增大散文的容量以及拓展散文的维度方面,亦确立了独特且相对成熟的表达模式。

【私人传说的书摘】

类姐妹

女人之间特别容易过从甚密。两个女人,或者再多几个,她们无论熟悉与否,只要坐到一起又正好闲着,那就会不停地说话,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话题多得令我感到不可思议。若一旦熟识了,再要好起来,那就好得蜜里调油,不分彼此。女人们管这种关系里的彼此叫“闺蜜”。隐私,常常是女人之间维持友谊或话题的基础。既是闺蜜,自然要互相坦陈家庭琐事和男女秘事,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的家事,喜好,交往,甚至对另一个人的性关系,大肆指手画脚。

人与人之间那种热火朝天的相处,我一直难以理解——有什么实质性的吸引,可以让人和人贴得那么紧密,以至于抱团成块,完全看不到这一个和那一个的界线?有一次乘火车入藏,我和梁奚买了两个相对的中铺。下铺有两个江南女人,她们原本不认识,但很快就聊起来。其中一个细细说起某次偶遇一对男女,说,一把年纪了,哦哟亲热得很,一看就不是原配,就像我们老夫老妻了,哪有那么亲热对吧,亲热成那个样子肯定不是原配,要么根本不是夫妻,哦哟不知道是哪样关系。我朝梁奚眨眼。我们大约也是一看就不是原配——梁奚每次爬上他的铺位之前,总要攀在我的枕头边闲扯几句,或者递一颗果子给我。梁奚说,下面有两个原配女正在亲热。我们俩忍不住大笑——两个素昧平生的女人谈论如此八卦的话题,实在是亲热得也很够了。我虽然刻意观察过女人之间的闲聊,而且有时候出于敷衍的必要,也试图努力练就这样的闲聊本领以至于彼此不尴尬,但是迄今为止,除了几个彼此明白的挚友,我极少成功地和什么女人滔滔不绝地交谈过。聊一会儿我就会心不在焉。对方又找了一个话题来聊,我嘴上应着,心里想,不是已经说过了么。或者想,不过是俗套常识啊,有什么可说的呢。又或者想得很刻薄,你大姑子的右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种不耐烦往往掩饰不住,对方大抵也能看出来,于是终于沉默下来。所以,开会的时候我喜欢坐到一排座位的边上,或者跟不认识的人坐到一块,以便避免这种长篇大论却又毫无意趣的聊天。外出乘车,也尽可能挑一个单座,免得跟什么人挤在一起,在漫漫长路上还要打起精神去罗唣。

有个很煽情的说法是,小时候命运给我们规定家人,长大了我们为自己挑选家人。这话总让我觉得窘迫。一个朋友圈如果太小太固定,时间久了,的确会弄得跟家人似的令人疲于应付。恋人或朋友之间是疏是密,本来是自由的,好就好下去,有一天不好了,也可听之任之,慢慢地变回熟人,甚至回到陌生,像一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变化一样自然而然。而一旦被暗喻为家人,性质就变了。家人意味着彼此之间有了无限责任,无限的权利,无限的义务,不分彼此,亲密无间。在这种关系中,任何道理、界限都会失效。事实上,这就和婚姻一样,虽非命定,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作茧自缚。男人之间还多少有些分寸,“哥们儿”虽然也暗示着某种荣辱与共的交情,但终究也只是“哥们儿”,你是你我是我,有界限的。女人之间的交道则很容易落入准家人的窠臼。

人终究是不规则的东西。两个或多个不规则的东西要想毫无间隙,如果我们诚实一点,会承认那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闺蜜必然也像日久生厌的夫妻一样互相嫌弃。我缺乏忍耐力。所以一直怕跟女人成为朋友——又或者说,女人和女人没有朋友,只有类姐妹——闺蜜。有时候看见两个女人勾肩搭背腻在一起,我会有某种生理性的不舒服,心脏仿佛在痉挛。我特怕什么人处着处着就喊我一声姐姐或者妹妹——那让我觉得多少有些猥亵。喊我名字就行,我总是这样对别人强调。我对那种黏黏糊糊的亲密感到难堪,有压力,调动不起足够的神色去应付。

沉默

某次友人聚会,轮到我行酒令,我想了一个很不厚道的办法,说,咱们来试试不说话的感觉——我计秒,大家沉默一分钟,忍不住的自饮一杯,若全忍住,我喝三杯。一分钟的沉默,在独处时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长度,但是在一个酒局上,那一分钟的沉默好奇异啊,就像在澎湃而下的瀑布中剪开了一个洞。我看着手腕上一格一格旋转的秒针,觉得时间正在被我们的沉默拉长。一分钟过去了,一圈人纷纷深呼吸,仿佛不是沉默了一分钟,而是被窒息了。我喝下三杯酒,问,我坐庄了,再来?众人端起酒杯嚷,不要,受不了。

对于沉默的喜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难找到一个清楚的起点。一种喜好唯有到了特定的程度你才会意识到。就这样,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许多情形下的说话都让我觉得兴味索然。这或许就是传言中的孤僻吧。我总结过,但凡勉强跟什么人亲近过度,哪怕其中有一丝勉强,那么不久,准会出现僵局——我不愿意再理会他,或我态度淡漠到不近情理,令人不愿意再理会我——虽然彼此并没有能溢于言表的嫌隙,找不到陡然中止亲近的理由。在交际或情意传递的意义上,我的态度没有确凿的动机。只是我对于疏离的喜爱越来越强烈,任何一种密不透风的相处都让我深感局促。这种局促感如果不能藉由距离和沉默得以化解,就必然化为厌倦。并不是别人做错了什么。当然谁都会做错点什么。做错点什么并不是事情的原因。

在某种交往中陷入疲惫,眼睛就会变冷,把对方的好与不好都看得明白。而一旦开始评判,交道就完了。对方那点好在感觉里越来越钝,那点不好却日益触目。当然,换个角度也是一样的。如果我在嫌弃什么人,那必然是,对方也在嫌弃我了。因为我的不掩饰与不担待,别人的嫌弃也许开始得更早一些。对于心思的冷热变化,我的感觉总是毫厘不差。在家人团聚的场合,在兄弟姐妹之间,在所谓好友圈里,不过三五个人闲话,也会不时见到某两个人凑到一块咬耳朵。事实上,他们也不避讳这一点——他们的关系更近。近到什么程度呢?近到了可以互相数落这个家庭或类家庭里其他人的不是。一瞬间我就烦了。这么嘀嘀咕咕的,不如各自待着爽快。

说到底,并没有什么比自知更清透的了解。我们以为存在于人群之间的所谓知己,其实只不过是自己的镜像罢了。在某个时期,一个人坐在你面前,恰好,这一面活生生的镜子里映出了你的影像,清晰,大致对称。于是,那人成了你的知己。说穿了,都是凑巧。我们各自走在路上,怀揣各自的经验、判断和目标——也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唯有速度接近的人才可暂时互相见识。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开始跑步,或者其中的一个要停下来歇歇,便一拍两散,各自开始新的际遇。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人总觉得可以在自然际遇之外显示自己的高明。人们喜欢虚构情分,在人际聚散中加入一种成分不详的强力胶。你要孝悌友善恭敬。你要担待亲人及朋友的错误甚至恶劣。你要奴隶般地感恩念旧。你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你要赴约吃饭。你要登门致意。你要从一而终。但强力胶也不能使不规则的东西无缝联结。所以许多时候,我渴望从众声喧哗中凿出一点沉默,就像在澎湃而下的瀑布中剪开一个孔洞。

曾经有过一段令人难以呼吸的相处——我常常在对方弹雨般的质疑里张口结舌。我试图阻止,但阻截的话一出口,便会招引更密集的弹雨。有一天我们在伊城东郊的野外驱车闲逛,质疑又一次无端降临。在越来越激烈的问话里,忽然加入了乌鸦的叫声。那是东郊经常出现的景象——大群大群的乌鸦,从不知什么地方骤然飞来,在我们头顶上盘旋鸣叫。车停下来,我呆住,他的质疑也停止了。我们呆望着那群乌鸦在空中凌乱地飞翔。在空阔的郊外,在有风的阴天,乌鸦的叫声斩钉截铁。那一刻我便确定,我们之间的质疑和阻截,热情和敌视,都要结束了,就像一切喧哗终将归于沉寂。我对于话语的鄙薄,也许,就是在那一天,在那个乌鸦群集的午后开始的。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私人传说》鱼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