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向暖绽放不问花期》黄裳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黄裳本名龚素洁,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传记学会理事。
《向暖绽放不问花期》通过优美的文字、积极向上的描述和字里行间的温情和爱意,把往日亲情、当下友情、呈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恩、对亲情的感激、对友情的感动。
文字的美,与白落梅比肩;文章的真,敢于龙应台同。
后记就在这本小集子即将付梓之际,北方迎来了*场雪事。落雪扬扬洒洒,一改山河旧貌,让整座城市的天空变得清新、简洁而干净。时光,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变化中又流走一年。正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心字燃香。我庆幸自己很早就在那些笑容背后的暗流涌动中醒悟,多年来,始终坚守内心深处的一点执念。于我而言,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诸如职场诡谲之类的事物都是他人热衷的嗜好,而我想看到的生活本真,应该是倾听来自初心的声音。初中那年,班里新来了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语文老师。他的一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我带入一种美妙清幽的意境中。当老师用润泽的语调朗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青春少女一颗浪漫易感的心,便随着这篇温馨的美文,升起一份淡淡的、喜悦而朦胧的梦。光阴,在不经意间滑落数十年。我如岸边的一棵垂柳,面对一江春水,已然是惯看秋月春风。当我从一场场变幻莫测的物是人非中真正走向成熟时,我才清楚地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一片不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中,捧着一颗真心寻找一个可以安放的空间;当我抖掉久积的尘埃,重拾素笔走进文字时,倏然发现,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像今天遇到的文字这样,让内心感到充实,仿佛找到了灵魂栖息的园地。心,瞬间如春天破土的嫩芽,再也掩不住恣意的疯长,一场新雨过后,便蓬蓬勃勃一片青葱。常常一个人在静夜之时,铺陈心境,焚香执笔,将思绪揉进一个个精美的方块字里,放在情感的溪流中,像鱼儿一样自由穿梭。经年过往,那些心底*隐秘的情思,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便拨开岁月的尘封,光影般荡漾开来……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点光、一点暖、一点希望。”想来,除却物质需要,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倾心于心海的波光里,捡拾起一串串晶亮的文字,左手流年,右手诗笺,一杯淡淡的香茗,一曲如水的清音,指尖滑过心灵的音壁,用文字与思想对白,让内视的目光慢慢清晰。我以为,这样的日子,才是真正体验了生命的悲与喜,感知了生活的色香味。或许,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码字为文的理由吧。曾经幻想写出一篇收入中小学课本里的文章,能像初二那堂语文课一样,感动读到它的有缘人。只是每次落笔,这个初衷都变得遥不可及。后来才渐渐明白,心灵漫溢的文字,都不会有预先设计的程序。余华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的。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于是,我把梦想藏在内心深处,只用文字裸呈心灵。轻触光阴,一帧帧缤纷画面跌落眼底,一行行灵动文字描摹了味道生活。因为倾心,纤指捻字流淌出百转情愫;因为眷爱,点点滴滴书尽岁月真情。品嚼一场人生心灵的况味,感悟生命如此多情。我知道,唯有虔心热爱,能让内心充满生机与活力;唯有深邃的思想,可以穿越文字和时空。感谢文字,让我能用自己的笔触在心底拓展一片新的天地;感谢岁月,让生活在文字中理趣丰盈;感谢思想,让原本轻薄的生命愈加厚重;感谢相遇,让文学的魔方转换出一幕幕多彩人生。或许这本文集开出的花朵还不够成熟、娇艳,但是,只要你有耐心,就可以从点滴灵性的文字里,遇见一番真诚和感动;或许正是因了它的稚嫩,你才会发现,原来在喧嚣的尘世,也可以另辟一条超然之路。当老旧的时光落满尘埃,我们已苍老到模糊了记忆,还能在一本经年的记录里找寻曾经的美好,看到自己鲜活的身影。这于平凡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活过的欣喜和慰藉呢?近年来,身边接连有朋友离世,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或许,生命是在用死亡的方式告诉我们,人,还会有另一种存在形式吧。但是,死亡是不可知的。换句话说,如果知道死后是什么状态,可能很多人一出生就打道回府了。昨天在顺颐园送明和兄时,眼见着曾经谈笑风生的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我想他的灵魂在此刻一定是看到我们在心痛心碎得哀哀流泪了。明和离世的前两天,我去医院看他,这时他已不似前几日还可以用点力气握住我手的状态,看这情形,我的泪水又不争气地流下来。从病房出来,马老师对我说:“明和已经写了30万字的小说,他从来没写过散文,所以还计划写一篇散文,叫《临时抱佛脚》。他要写这个题目,一来他从前写小说要研究佛理佛法,二来也是因为自己的病情。”明和是在与死神抢时间,但是这篇有感触的散文,他大概是还没来得及写。我猜想,研究佛法,无非是要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终超越生死和苦痛、了断一切烦恼,得到宽恕解脱吧。想起那一年,几位文友开车去看红海滩的情景。那天我与明和坐在车的*后一排。一路上,我们从文学的写作手法,聊到佛学的意义。清楚地记得,当时明和与我探讨关于灵魂的问题。他问我,你认为人有灵魂吗?我说,感觉应该有。明和当时就很高兴地说,我就觉得和你是能说得通的嘛。与明和相识是在一次文学会议上。他与马老师坐在椭圆会议桌的一端,用满口的海蛎子味讲话,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是有精神上的亲缘关系的。或许是天意吧,那天活动结束,我们几个文友挤到一台车上,接着就是张罗去喝酒。那日话聊得投机,几个人越说越兴奋。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与他认识了。因为投缘,以后也是偶有小聚。那时,我经常听马老师和明和讲他们之间三十年的交情,在往事回忆当中,那些有趣的事儿都变成了故事,成了回放影像中*温馨感人的画面。那些年两个人二两花生米几块咸菜就能喝到天亮的情景,还有借自行车还要搭修车费的事儿,以及马老师会像兄长般地说明和“你别臭美”的语气,两个人多年的默契与真情在席间不经意中就会溢于言表,听着让人心里暖暖的。那次明和端起酒杯,动情且郑重地敬马老师的场景,让我感动得泪湿,为了他们之间这份手足般的情义。明和实在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能成为明和的朋友,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他总能用谦和幽默的语言,把每个话题讲得风趣有味,也总能运用他的睿智,化解一些尴尬的局面。明和处事低调,如果不是马老师向大家介绍,我们都不会知道他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他很受朋友拥戴,而他也从不会忘记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