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荷马之旅:读书与远行》理由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理由,原名礼由,生于1938年。作家。获首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在中国现实报告文学从崛起到走向高潮的时候,理由先生以自已敏锐的社会观察,以《扬眉剑出鞘》《高山与平原》《中年颂》《痴情》《她有多少孩子》《元旦的震荡》《倾斜的足球场》《香港心态彔》等一系列作品参与了中国社会变革;是一位见解独到、具有艺术个性和精致语言天分、将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表达给予很大提升的作家。其近年写作以散文及艺术哲学为主,出版《明日酒醒何处》《谜若禅宗》《玉美学》等多部著作。
本书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好体现。作者年岁虽高,但因阅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感受到深刻的震撼而有了实地踏访希腊早期文明遗迹的心愿,进而写出了这部书稿。按照《荷马史诗》的描述,作者走访了特洛伊、德尔菲、伯罗奔尼撒半岛、科林斯城堡、雅典等地,一方面探寻西方文化的源头,另一方面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进而探究荷马问题、人性与文化。全书共十五章,前面部分与《伊利亚特》相关,后面部分与《奥德赛》有关。作者借助文本分析和实地查访,对很多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很有启发性。
这是一部带有哲思的行旅游记。作者多年浸读《荷马史诗》,对荷马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作者沿着《荷马史诗》的路线,走访了特洛伊、德尔菲、伯罗奔尼撒半岛、科林斯城堡、雅典等地,对爱琴海周边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踏访;一方面探寻西方文化的源头,另一方面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思绪来回于古今中外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思想史等领域,尤其对东西方文明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比较,对人类的共性与劣性做了深度剖析。
作者早年以报告文学家闻名文坛。其作品注重人物心灵的开掘,结构严谨,注重环境气氛渲染,文字华美流畅,抒情色彩浓郁。此书稿文字依然有此特色,对史诗中所涉人物,多有心理分析与现场还原的描述,笔下也有如他自己早年提倡的“从热情的赞颂到冷静的叙述”的创作风格,令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书稿对史诗及人性的哲理性冷静分析,迥异于坊间重在文本分析、给人千里之感的“荷马学”研究,作者以贴进文学的人性论视角、细腻感人的文笔,以文学的感性认识来呈现自己的所思,读之对《荷马史诗》这部经典著作产生要再次阅读的冲动,也对书稿所涉之处产生旅游、踏访之兴,更对书稿中反复探讨的人性问题若有所思。
前言裸露的人性
笔者接触荷马缘于一项须臾不忍离手的嗜好,那就是以老旧的方式读纸质的书。并非好学不倦,而是纸质的书籍更便于来回翻阅咀嚼,它的墨香、式样和沉甸甸的感觉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带给人的心灵愉悦是无可替代的。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下意识地在书堆里寻觅遥远而陌生的东西。我们常用“史诗”来做定语,例如“史诗般的音乐”或“史诗般的历程”,但中国却压根儿没有史诗。为了弄清史诗为何物,将手伸向《伊利亚特》,不料这一下子消
磨了笔者四年的时光。
走近荷马
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读完后深感震撼,不禁令人想起一位欧洲学者的话:凡是喜欢文学的人都会走向荷马!这句话的出处在皮埃尔·维达尔-纳杰所著《荷马的世界》一书中,也被译为“每一位书籍爱好者总有一天都要去阅读荷马史诗”。
中国读书人的另一个愿望是“行万里路”,于是笔者沿着荷马史诗的路线对爱琴海周边做了一轮又一轮的踏访。不仅出于中国读书人的传统,还有许多西人的研究者垂范在先。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20世纪以徒步旅行的方式走过希腊大片地区,靠自己的腿,凭自己的眼,加上他的细致和耐心,才有可能从日益全球化的表象下去察觉历史的阡陌,寻找其间的渊源、差异和纠葛。他的观察超脱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局限,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立体感。
如今仍在“言必称希腊”吗?世上有两个希腊。今日的希腊是债务违约国家,被欧元区看作坏榜样,常常受到来自西方的敲打。而古希腊却使整个西方世界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它的脚下。从欧洲到北美洲到大洋洲,直至大半个亚洲,都把希腊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希腊,一个遥远的梦乡,一个膜拜的偶像,一个在他们看来人类管理自身可能达到的*胜境。至今欧盟每年都在出钱帮助雅典修复帕特农神殿,那是帮助再现希腊过往
的辉煌。
西方历来桀骜不驯,世上很难有什么令其服气的事物,唯对古希腊心向之,神往之,这其中必有需要探究的原因。
文学与“荷马学”
在西方,“荷马学”是远较中国“红学”更宠大繁杂的学术体系,许多大城市都有不止一个荷马学会,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题研究。中国也早有一批可敬的专家为之穷经皓首。笔者手边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全诗中文译本和若干零星片译,还有一大批专门著作和参考文献,但是鲜见有喜欢文学的中国当代作者置身其间。也就是说,荷马是文学,荷马学是人文学科,对于荷马的研究多由非文学的学科来打理。
本书认同荷马当之无愧地伫立于西方文学之源,甚至也是西方文明之源。荷马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作为一位横空出世、大有造诣的文学先驱,深刻地影响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的节点——几乎就在希腊城邦文化兴起的同时,中国也以儒家文化为转捩,从此与西方各奔前程,各行其是,各异其志。面对当今世界许多纷繁的冲突,与其舍本求末,不如回溯人性和文化的本源,这对于认识我们自己和认识他人的世界都有所助益。
解读荷马史诗有许多视角。哲学、史学、古典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比较学等学科对荷马史诗的解读是全方位的、不厌其详的。阅读这些学科的研究专著有时产生奇异的感觉:一个自认为是局内人的文学读者反倒成为局外人。照理说,以文学视角解读荷马史诗应更加贴近荷马史诗的原旨。或许,这种局外人的角色,只缘不在此山中的审美间离,欲知他乡几多事的审美取向,会蕴含着比较的乐趣。
就方法来说,本书以贴近文学的人性论视角,进入早已被现代各门人文学科深耕过的领地。文学一向偏重感性并且视理念化为大忌,作家涉入荷马学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可能有两种结果:它既可能在壁垒森严又杂说纷呈的围墙之外茫然徘徊不得其门而入;又可能像一头粗鲁的豪猪闯入瓷器店把精美的文物撞成了一地碎片。这两种结果都不是笔者所乐见的。
本书尽可能以通俗的叙述减少阅读困难。为文者不外乎四种叙述风格的排列组合,其中以浅入深出*不可取,深入浅出*不易为;用文学语言来写论文几乎是一场白日梦,但心怀为读者着想的善念则是不可缺少的。不仅面向各类专家的审视,还盼望和中层文化水准的读者有所交流,跳脱高处不胜寒的小众圈子境地。引起更多读者阅读人类早期两部伟大史诗的兴趣,这是笔者的小小奢望。
在西学早已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的荷马学大体来说就是西方的荷马学,本书在方法的比较之余还会遇到不同文化的比较,双重的纠缠难免会出现与主流共识相悖的述说。越是在这些地方,笔者就越是如履薄冰,也意识到这些述说只可能是个人的视角。不过,一种朴素的意念始终在提醒,如果一本书只求圆融附会而不见新意,它的出版意义形同直接丢进废纸篓。同时,千万不要以为作者读了书去了希腊就找到什么答案,恰恰相反,这部笔记只记下感受,从希腊归来更欣赏罗素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本书尽量少用典故。荷马史诗衍生了希腊宏大的神话传说和伟大的悲剧、喜剧,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剧作家再创作和发挥,例如美女海伦和金羊毛的故事、阿伽门农家族的故事和众神祇的故事……许多各式各样而又互相矛盾的传说几乎令人绝望。本书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宜太过铺展,尽量能沿着史诗的主干来叙述。此外,书中遇有学术专著的征引,借用他人的原话都会注明出处,依旧例注明作者与篇名。至于引用荷马的诗句,本书主要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念生和王焕生的译本,那些段落对于研究荷马的人来说应是耳熟能详的,为免去烦琐不再注明出处。
衷心鸣谢
中国文人的传统,工作习惯于势单力孤地单干,从资料检索到写作不免望洋兴叹。一位长期在希腊生活的朋友说我在做一个团队的工作,此话显然出于鼓励,也令我平添自不量力之慨。值得庆幸的是得到诸位友人的帮助。由衷感谢杨恒达教授、老同事章德宁以及杨少波、Alice、石磊、刘未沫、吕明烜等诸位博士和各擅其长的学者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陪同我在希腊踏查时的年轻朋友们,他们与我数度横穿伯罗奔尼撒半岛,又多次渡海去造访梦幻中
的岛屿。同时感谢家人的支持,帮我得以在身体健康和安静的环境中写作。
作为一种尝试,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方同好与读者教正。
理由
2017年8月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