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思索孝道、叩问存在)》钟优西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思索孝道、叩问存在)》钟优西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钟优西,男,1969年生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广东五华,生于揭西,长于羊城。修读建筑学。《信息时报》副刊专栏撰稿人,已出版专著《趣耕》、散文集《树荫下》,参与编撰《中国当代装帧艺术文集》。

【编辑推荐】

本书是钟优西*散文结集,由“悟情”“关于父亲的回忆”“观人”“察世”四章构成。作者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饱满的情感,叙写了生命的真谛与深沉,时代的变迁与伤痛。特别是书中作者多年来对“孝道”的实践与贯彻,读之尤为动人。他把孝从亲情之爱辐射到对社会的责任,确立了家作为伦理行为的起始所在,是家教会了他修己待人之道,读罢才明白,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所在。

【名人的书评】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思索孝道、叩问存在的积淀之作,情感真挚、文字隽永。作者展现了孝的多种形式,但没有比体恤父母的需要与全身心的陪伴更重要的了,看过这些温暖的文字之后,希望你能收获一份感动,用行动充实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天。作者由对自己亲人的小爱,升华到对社会尽责的大爱,他选择了用文字记录下平凡人惯常生活下真实所在,思想的火花于字里行间迸发。精装本,文艺精致,内附精美书签和明信片。

【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思索孝道、叩问存在)的书摘】

所有从心里走过的声音白岚在四季丝毫不分明的广州,任时光荏苒,也很难找到鲜明的参照物,树木永远青葱,花朵四季盛放,如果时光如自然般不事雕琢,恍惚间我们似乎也能停留在某一种最舒服的状态里,即使相信前世今生,也会任这一生在不羁中飞奔,而全然不去留意此生有此在的意味。博尔赫斯说,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也许,我们不必如此悲伤,作为一个坚定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从不跟时间作无谓的抵抗。但是,总有些什么,也该有些什么,注视着就会蜇伤我们的目光或者灵魂。由此才让我们的此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光芒和不可追回的遗憾。喧嚣纷扰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某种更为简单和容易的方式去活着,仅仅是活着。而此时,有的人注视某些在现实表象下的真正的生活,以思想或者灵性,述说。钟优西的随笔写作正是如此,他注视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注视着城市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物,注视着那些变化带来的爱与痛。在貌似观察者的冷静中深沉地述说,理性地述说。优西在生活中至情至性,是一位谦谦儒雅的君子。而他多年对于写作的痴迷,始于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却始终贴着生活的皮肤,温热、至诚、真实。记得他最早跟我说起想写专栏的事,是聊到他对于孝道的理解和做法。孝敬长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在中国。但是我们今天所做的孝敬的诸多行为,是不是真的在回馈父母亲人?他们需要的又是什么?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听优西说到种种细节,我也真是惭愧有加。当然,我们的孝顺不是要回归到原生家庭的状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尽孝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为人品质。优西对父母的孝敬,体贴细致到了令我惊讶的程度,有时我会想,也只有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才会那么入微吧,这是令我感慨颇多的地方。他会仔细观察和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特点,他敏感地注意到老人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晚辈的情感陪护,而我们需要付出的其实是时间和贴身真切的交流。正是在对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观察中,优西发现孝道常常被忽视被曲解,他觉得这些正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于是他问我,写这些可以吗?于是他的专栏一开始就从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角度进入,直白、朴素,直指人心。随笔的写作也可归入散文的大类,但是总归不能过于漂浮和随性。钟优西的写作选择以散文随笔为主,他的文本最吸引人的也许不是跳跃的辞藻,而是每一个话题都切中生活的神经,由不得你不思考不动容。写作功能之一种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并善待生活,与世界和解始终都是困扰人类的终极难题,而贴着地面的写作给了写作者和读者这样一种可能,钟优西的写作有意无意之中介入了这个可能。优西的本职工作非常忙碌,我也常常惊异于他精力的充沛,他说,他把业余能够用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了,写作于他是种本能,他写什么完全出于本心的流露,他只倾听那些走过内心的声音,于是就有了书里的“悟情”“察世”“观人”。钟优西对于世情时事也有自己许多的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善感,除了关注人情人生,他还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各种变化。他像媒体人一样敏锐,他对世事的关注总是从情出发,从理切入,不发空洞之声,只做务实之本。作家的写作格局有大有小,无谓高下。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体验,各有精彩。好的写作一定是能够安抚人心、宽慰灵魂、具有思辨力量的。钟优西的写作亦是如此。人生本过客已故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BeingandTime)中进行了一种“实存分析”(existentialanalysis),并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这事实可以看成“人人终必死亡”的真义。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位朋友的外婆病重住院时候的情形。母亲节那天,朋友的母亲去陪护她生命垂危的老母亲——朋友的外婆。家人们都心疼母亲,担心她休息不好身体吃不消,一直劝阻她不要在外婆那里过夜,可朋友的母亲心疼自己的母亲!朋友一家信仰天主教。天主教的生死观,把生死看待为一种喜悦,因为人生完成了使命,死亡后,永生是真正生命的开始。天主教相信,当人死后,接受上帝的审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还有炼狱的观念,是让愿意悔过而自认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炼净灵魂纯洁的地方。前段时间朋友回家探望外婆,安慰外婆,道:“天主要叫您去您就安心去吧,要您留您就放心留吧,要您好起来,您会好起来,无需挂碍,生死都是天主安排的,不必强求。”朋友说外婆当时虽病重,但头脑很清楚,她何尝不知道每次见面都可能是生离死别?但是面对死亡,外婆却并不恐惧。外婆老了,她不会流泪,每次告别都是对我们的祝福。我也不会给外婆看到我流泪,但转过身后却再也不敢回头,怕被外婆看到那顺着脸颊流下来的泪水。32年前朋友的奶奶去世,那时朋友还小,但记忆很深:老庄神父在做“安所”圣事(类似超度法事),说了一大通生死自然、回归主怀的道理,意思是大家不要太悲伤。然而圣事临毕,他却泣不成声。他说人是有感情的,生离死别谁不伤悲?此乃人之常情。只是在做圣事时他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为的是能够顺利把圣事做完,否则一旦流下泪,便再也做不下去了。朋友的外婆已两三天基本无法进食,也无药可用了。虽说94岁已经算是高寿,虽说他母亲是个有信仰通情理的人,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伤心欲绝,但母女连心,永别在即,岂能舍得?又岂能逃过这人之常情?面对外婆即将离开,朋友嘱咐家人养足精神做好准备,应付这必将到来,也许很快会到来的事。早已无力回天,大家所能做的也只是祈祷,希望外婆能少受痛苦,安然走完这最后的日子荣升天国,回归天主的怀抱。断断续续地听完朋友的诉说,心中唯有感慨。人生在世,不管你的地位是高还是低,你的处境是显赫还是落魄,也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你是富裕还是贫苦,人总是逃不过回归的那一刻,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人这一辈子都在期待中度过,呱呱坠地的孩童期待母亲温暖的怀抱;莘莘学子期待考上理想的院校;年轻人期待安稳的工作,甜蜜的爱情;中年人期待父母的健康,儿女的成长;老年人期待儿孙满堂,晚年美满。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过程,和沿途的风景,以及面对起落得失的心态。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便是“向死的存在”,则年龄的增长至死亡的过程不是根本问题,因为生死乃是一体两面的镜子,相辅相成。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悦和忧伤,人生本过客,寂静、安详、无悔面对那一刻的到来。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思索孝道、叩问存在)》钟优西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