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编白话中国通俗历史演义:南北史演义》蔡东藩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新编白话中国通俗历史演义:南北史演义》蔡东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南北史演义》叙述内容从刘裕代晋(420),到隋朝覆亡(618),约两个世纪。南方经历宋、齐、梁、陈,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停。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推行改革,吸收汉文化。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进而被北齐、北周所篡夺。隋灭陈(589),宣告中国南北对峙局面的结束。由于炀帝的奢淫暴虐,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终于被李氏父子建立的唐朝所取代。这两个世纪也是中华各族既斗争又进一步融合的时期。《南北史演义》的作者是蔡东藩。

【名人的书评】

【新编白话中国通俗历史演义:南北史演义的书摘】

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即便是圣帝明王,留下什么样的锦囊妙计,也不能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地永保江山,太太平平地过去。所以政局达到繁荣后,必有动荡的情况出现,国家强盛至极点,必然转向衰败;衰败和动荡达到极点时,又会得到重新治理,再次达到强盛的局面。这种变化恰如行星运转的轨道一样,往复循环,周而复始。其中一半决定于人事,一半决定于命运。人定胜天,天也一定能胜人,这是天下不变的永恒真理。我们中国有着数千万里的疆土,好几亿人民。自从轩辕皇帝以后,一直到汉、晋两代,江山国土,国家大事,都由汉族管理。凡是居住在中原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在偏僻的远方,向来被国人所不齿。通常会送他们四个雅号: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这蛮夷戎狄四种,只许居住在中原之外,不许他们进入中原,古人称他们是汉族人应警惕的对象,就是这个意思。汉、晋两代以来,外族逐渐来到中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当时中原地区的皇帝,错误地用怀柔政策对待他们,致使汉族与外族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对外族的防范之心渐渐淡化。外族在中原境内,人口繁殖很快,日渐其多。这就像涓涓的小溪,如不堵塞,终会变成江河;小蛇不杀死,等它长大后,对之也无可奈何。随后,五胡十六国,相互替代,把广大的中原搅得乱糟糟,变成了一个胡虏腥膻的世界。他们之间弱肉强食,彼此相互吞并,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十六国又逐渐合并成一大国,叫北魏。北魏国力强盛,他们是五胡中的一族。当时汉族正处于衰败时期,没有圣明帝王出现,只靠南方的几个枭雄来抵抗强大的胡族,竭力保存那半壁河山,支撑着危局。我们汉族的仁人志士,总算还留下了一小半,从而避免全部疆土沦陷于胡人之手。可是那江南各代君主,只知以暴制暴,不受纲常约束,也不顾礼义,你篡君位,我抢王权,无君无父,在江南折腾了一百五十多年,皇帝换了三姓,经历了四个朝代,总共有二十三个皇帝。其中英明的少,昏庸的多。反倒不如北魏皇帝,其中还有一两个能文善武的。北魏皇帝治理国家,政法严明,扬武烈,兴文教,展现了一派振兴景象,超出凡人之上。北魏看到江南君臣昏淫荒虐,对他们不时地奚落一番,称他们为枭夷。江南本来是华夏民族后代,当然不能忍受这个称呼,于是称北魏人为索虏。先是打起嘴仗,随后大动干戈,但由于北魏强大,江南衰弱,使得长江淮河一带,战火四起,日夜不安。多亏有计谋的人善于挑弄,使北魏国内讧,分裂成东、西魏国。使一个好好的魏国,成了两个国家。东魏要抢夺西魏,西魏要占领东魏,两国战火不止,无暇顾及江南,才使江南保全下来。可惜江南皇帝仍然昏庸,始终不能使江南有所发展,偏居一隅,苟延残喘。等到东魏变成北齐,西魏改为北周后,中原国土又一分为三,北周最强大,北齐次之,江南最弱。三方对峙了好几年,北齐最后被北周兼并,北周占领中原十分之八的国土,江南只保存了十分之二,差一点都全属于北周了。北周这时出现了一位大丞相,名叫杨坚,篡了周朝皇位,随后收复了江南,其实他就是凭仗着北周的基业才收复江南。不过杨坚是汉人,相传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忠良的后代,深受人民的爱戴,再加上是汉人治理汉人,所以南北方人民一律心服。他头戴王冠,手拿诏书,在接受北周皇帝的禅让后,又把陈氏消灭掉,最后统一中原,南北合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希望政治清明,天下稳定,从此安享太平之乐。谁知道他外强中干,偏信于妇人,杨广靠着卑劣的手段当上了太子,把父亲和兄长全部杀掉,与母后通奸,恶事做尽,所有的天理地俗和人我皆知的古训,全被他一股脑抛在脑后。他就是穿着衣冠的禽兽,披着衣服的牛马。结果天怒人怨,祸起萧墙,头颅被人斩去,白白落了个身亡家败、江山沦亡的下场。妻子小妾受人污辱,后代遭人陷害,把天下闹得一塌糊涂,比起宋、齐、梁、陈的末世,局势还要混乱几倍。咳!这怎么能算是统一的天下呢?我记得唐朝人李延寿撰写了南北朝历史各一编,宋、齐、梁、陈属于南朝史,魏、齐、周、隋属于北朝史。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是因为杨氏的基业.是由北周蝉蜕而来,可以归入北朝历史,就是杨家父子的行为,也不像个治理天下的能人,只是靠着一时侥幸,使南北统一,终究是天下易得也易失,仅传一世,便致亡国。这也只能算捡个便宜,不应把他当作正统对待。且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在江南丹徒县,生了一位乱世的枭雄,姓刘名裕字德舆,小名叫作寄奴。他的远祖乃是汉高帝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刘交受封楚地,建国彭城,他的子孙就在彭城居住。及晋室东迁,刘氏才迁徙到丹徒县京口里居住。东安太守刘靖,是刘裕的祖父,郡功曹刘翘,是刘裕的父亲。从楚元王刘交开始算起,传至刘裕,共历二十一世。刘裕出生时恰好在夜里,落生后满室生光,宛如白天一样。孩子生下来后,母亲赵氏得急病暴亡,他的父亲刘翘认为生刘裕是一件不吉祥的事,打算把他扔掉。幸亏他有一个姨母,把他收养下来,亲自给他喂奶,使他活了下来。刘翘又娶了萧氏的女儿为继室,对刘裕非常好,精心抚养他,使刘裕身体发育完好,没等成人,就长到七尺还多。这时刘翘大病不起,随后去世,剩下他们一对孤儿寡母凄凉地度日,家道又衰落下来,经常受冻挨饿。刘裕向来不喜欢读书,只认得几个普通常用文字就算完事了。他平常喜欢武拳弄棒,还喜欢骑马射箭,在乡下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谋生之事日益紧迫,不得已靠编织鞋子来换粮食,砍柴卖钱,非常辛苦,而且饭食经常断顿,饥一顿饱一顿。但他奉养继母尽心尽力,宁可自己少吃,也不让继母挨饿。一天,他在游览京口竹林寺时,感觉有点疲倦,就到讲堂前迷糊片刻。和尚不认识他,看他穿得破破烂烂,有撵他走的意思,却忽然看见刘裕身上现出龙的图案,五彩缤纷。众和尚非常惊异,禁不住喧哗起来。刘裕被他们惊醒,问发生了什么事。众和尚只是瞧着他身上的龙纹,交口称奇。等他再三盘问,他们才叙述刚才所见到的。刘裕微笑着说:“现在龙光还在吗?”和尚答道:“没有了。”刘裕又说:“各位上人不要乱说,你们可能是被日光迷住了,才导致你们出现幻觉。”众和尚不等他说完,一齐嚷道:“我们明明看见五彩缤纷的龙把尊体罩住,怎么能说我们是被日光迷住了眼睛呢?”刘裕也不和他们争辩,起身就走。等到了家门,细细琢磨众和尚所说的奇异之事:这不可能是他们胡编乱造,难道真有龙为我护身?这难道是我未来飞黄腾达的预兆吗?他左思右想,心里忐忑不定。晚上躺在床上,还是心事重重,辗转反侧,很久才迷迷糊糊地睡去,只觉得自己身边真有两条龙,左右盘着。他跳上龙背,驾龙腾空,霞光绚彩,紫气盈途,也不知自己到了何方何地,一任龙体游行,经过了许多山川。忽见前面笼罩着一道黑雾,特别阴浓,就像黑天一样。向下一望,看见下面露着一条河流,河中隐隐约约地现出黄色。那龙头到了此处,也好像有些惊慌恐惧,在空中一转,便落入河中。刘裕一声狂呼,立即惊醒。睁开眼睛四处一看,自己仍躺在一张破床上。只有桌子上放着一盏要燃尽的油灯,临睡前忘记吹灭,所以灯火还在亮着。他回忆梦中情景,也难以破解。只想自己乘龙上天,毕竟是个吉祥预兆,将来也许应运而兴旺。于是把灯吹灭,倒头再睡,没想到这次却睡不着了。不一会儿,雄鸡打鸣报晓,窗前渐渐地亮了。刘裕起床烧饭,侍奉过继母吃完早饭,也胡乱地吃了几口,觉得饱了,便向继母说,自己要到父亲墓地看看,继母自然答应。刘裕出门往前走着,路上遇见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名叫孔恭,说看刘裕眼熟。刘裕乘机与他交谈,才知道孔恭正在游山,准备为富人家寻觅一块墓地,当下随着他一起同行。路过候山,正是刘裕父亲刘翘的坟地。刘裕由于家贫,父亲的坟也只是一堆黄土,除了刘裕以外,没有人认识。刘裕与孔恭开玩笑说:“这个墓地怎样?”孔恭走到墓前往四周一看,便说:“这墓是埋葬谁的?这是一块帝王宝地。”刘裕谎说不知,只问什么时候发贵。孔恭答道:“不出数年,必有征兆,再往后就不敢说了。”刘裕笑着说:“难道是做皇帝不成?”孔恭也笑着说:“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彼此评论说笑一会儿。孔恭是无心说出这些话,而刘裕可是有意的。到半路上两人握手道别,刘裕高高兴兴地回家,从此开始有意努力,不过时机未到,家贫依然,整天忙里忙外,不是卖鞋就是砍柴.有时见着飞禽走兽,也就射下几个,拿回家来充饥。P1-3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新编白话中国通俗历史演义:南北史演义》蔡东藩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