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世界从不寂静》祝羽捷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祝羽捷曾用笔名祝小兔,《时尚芭莎》驻伦敦记者,上海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公众平台“好好虚度时光”创始人,中央圣马丁学院艺术评论和策展硕士。曾出版《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过去现在,一并深爱》等畅销作品。◎她曾是时尚女王苏芒的得力爱将,却在事业绝佳期毅然辞职,独闯英伦学习艺术史。◎她是自媒体阵地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文艺生活家,以自己独特的文艺理论和生活态度影响无数青年。◎她认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梦想,是一种不断追求美好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结果。◎她被梅姨本人盖章打call。2018年2月2日,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官邸接见了本书作者祝羽捷,并对她说:“感谢你对英国文化的热忱以及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只要太过一帆风顺,就会丧失激情;只要没有阴晴圆缺,就会对美景麻木。苏格兰高地的草丛随风摇曳,伦敦的地铁轰隆而鸣,冰岛的冰层嘶嘶碎裂,佛罗伦萨的晚钟响彻全城……世界从不寂静,所以,你要去异乡走走停停,于有声处轰轰烈烈。《世界从不寂静》是畅销书《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作者祝羽捷(曾用笔名祝小兔)2018年全新散文作品,记录了她在英伦两年游学期间的种种遇见和感受,以细腻美好又兼具思辨的文笔展现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这是一本献给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书,他们疲惫、困惑、忧愁,同时又热切、不甘、渴望,而这本书呈现给他们的,正是一种可能并且可以属于他们的彼岸生活。
继《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过去现在,一并深爱》后,文艺女神祝羽捷迎来了她写作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纯熟之作——《世界从不寂静》。所谓纯熟,是文笔,是经历,是心境,更是“满地都是六便士,她却抬头看见月亮”。她说:“我愿意为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甜蜜相遇和快乐瞬间,忍耐生命中为数很多的孤独等待和平淡庸常。”她说:“只要太过一帆风顺,就会丧失激情;只要没有阴晴圆缺,就会对美景麻木。”她说:“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梦想,是一种不断追求美好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结果。”她这么说,也这么做,更这么写。所以,有了这本安静而美好的书。她去英国约克郡的小村庄,只为一寻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灵感来源;她沿着巴黎的文艺地图在左岸逡巡,穿高跟鞋散步;她兴之所起造访伦敦的墓园,与闪耀历史的群星隔空对话;她在查令街的二手书店把一堆堆旧书搬回家……在这些行行走走中,她遇到了一个个灵魂,他们陪她翻越冰川极地,和她畅谈博物馆里的大师神作,用自己的生活哲学熏陶和影响着她……或有趣,或平和,或坚韧。高晓松用诗和远方“勾引”了那么多文艺青年,而人们之所以会被吸引,大抵是因为自己无法抵达。现实的生活如此苦闷,而诗和远方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挣扎的当下。祝羽捷并不是没有过过每天打卡、迟到十分钟工资全扣的生活,但她体内的热望让她敢于在事业上升期毅然辞职,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艰辛之路——去异国学习艺术。这其中,除了孤勇,大概就是热爱了。艾米莉•狄金森用一首《我为美而死》表达了她对美和真理的狂热;对祝羽捷来说,《世界从不寂静》同样浸透着她对美和艺术的偏执。在她看来,艺术不是虚妄的梦,生活不是在圈子里打转,她想要的是始终是“一种局外人的心态,不用担心偏离了主流世界的价值观,不用害怕被隔离、被边缘化,不用强迫自己成为被这个世界认可的人,更不用耗尽一生的心力去争夺那些荣耀的标签”。一如麦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是个喧哗骚动、蝼蚁喋血的时代,而《世界从不寂静》是一张难得安静的书桌,你能从中读到随缘、随心、随意的淡泊和宽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祝羽捷在这本书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她在欧洲行走时的种种遇见,不如说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可能的活法——鲜活,热情,彻底,充满勇气,同时又淡然随喜。她用她的文字和态度让我们惊叹:人生还可以这样过!而且,它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世界从来不是寂静无声有一年三月,我从伦敦坐火车北上,到约克郡的小村庄霍沃斯(Haworth)。如果说风景如画,这样规格的村庄在英格兰不胜其数:一条老街从山脚通往坡顶,两侧的石头房子紧紧挨着,有书店、咖啡馆、餐厅。如果不是因为勃朗特三姐妹曾经生活在这里,我想根本不会有游人慕名而来。这*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勃朗特一家离群索居,他们的老宅子紧挨着老勃朗特工作的教堂,宅子外的一条乡间小路通往三姐妹后花园的大门,她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都在这里发生。田园和墓地相互呼应,墓碑有竖有横,布满青苔,枯藤老树,一片肃杀之气。尽管已是初春,却完全感受不到暖意,天地灰蒙,日光茫然,来自沼泽的呼啸之风从巷子里穿堂而过。那风声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暑假,住在城郊的表哥家,头对着窗户睡觉,一天晚上,妖风敲打树枝,呜呜作响,我竖起耳朵,听觉异常灵敏,害怕难眠。这个画面让我至今难忘,我也在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黑暗的恐惧。有些人可以从庸常中如获至宝,在枯燥中听见激越,也许这是一种被神点拨过的天赋。同样是狂吹猛啸的风声,却成为了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灵感来源,造就了一个在无垠荒原上爆发出极致爱恨的故事;打破宁静的风声鹤唳,也敲碎了勃朗特姐妹在小村庄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完成了她们对虚无的挣扎。多少人间的浩瀚事就藏在这些咆哮的风声里,却鲜少有人听到。好奇心驱使我总是远行,甚至总是搬家,新鲜的未知总是等待着那些怀有热情的人。这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路上,途经荒原雪地,住过城堡农舍,见过江河瀑布。我听过苏格兰高地草丛的摇曳,伦敦地铁的轰隆,冰岛的疾风骤雨、冰层碎裂,还有佛罗伦萨傍晚满城的钟声……像是一只卑微的鸟,飞翔在大地上,用有限的力量振翅,在有限的高度中寻求辽阔。人终究会意识到:永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如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远行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人也无须寻求真理。鲁滨逊生活在孤岛上,为所欲为,自由对他来说没有意义,那只能被称作放任。“自由”这个词的定义,在古典自由主义哲学中就含有“有限制的自由”的意思。不受限制的自由并不存在,真正的宁静也是伪命题。我曾经企图逃往更人迹罕至的地方,像躲起来的小兽,舔舐伤口,兀自成长。在纯粹的万籁寂静中,又有生命太过平静、日常太过乏味的担忧。有段时间,我总想获得一种形式上的自在,每天打卡的工作干不了,要是迟到10分钟就扣工资,我可能半个月的工资都保不住。后来有了不用定时上班的工作,又觉得思想和行为不自由。小时候,我妈常常对我不满,教育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她的言下之意,是让我必须接纳现实中不喜欢的部分。后来证明我妈对我的指责是对的,因为她太了解我了:只要太过一帆风顺,就会丧失激情;只要没有阴晴圆缺,就会对美景麻木。有一天下午,我心满意足地从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出来,阳光还是很艳,我在草坪斜坡上的一棵树下躺着,无比放松,很快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树影偏离了35度,远处传来卖艺人弹奏的古典吉他声。我想,生命的此刻多完美啊,宇宙都浓缩在这棵树下,真愿意倾尽所有,只为锁住这样的恬静,可惜你还是得捡起衣服走人。再美好的时刻也总会有终,拥有未必就比失去幸福。我不断体会着分别和相聚,有多少次在飞机上,用毯子裹住脑袋,悄悄哭着离开。月亮并不想拥有太阳,我终究还是成了距离的忠实拥趸者,是大洋彼岸的恋人。电影《人生遥控器》有着很老套的情节:建筑师男主角得到一个能够控制生活的遥控器,从此他可以快进、回放甚至暂停时间——快进可以使他跳过枯燥,直接与家人相处;回放则能使他在犯错时从头来过。建筑师开始用遥控器跳过自己不想忍受的生活片断,却不知道哪些才是人生重要的时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生活已经失控,那些跳过的日子才是真实的生活。没有月光宝盒的我,更无法删除生命里的伤痛和难堪。如果世界不被看成噪音的集市,也不用再保持距离。你也许不喜欢刺耳的声音,但会渐渐发现,不喜欢的事物并非异质,它会跟悦耳的部分一起组成激昂交错的乐章。就像爱情,不曾经历过挫折就无法考量深情,倘若过程丰满,快乐有意义,痛苦也有意义。当你在旅途中,从一个小镇流动到另一个小镇,从一个城市迁徙至另一个城市,从一个新鲜的故事到另一个相似的桥段,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出现三个阶段:发现新奇,发现雷同,发现相似中的微小差别。是的,到zui后,我们会在相同的景象中想象出不一样的故事,每个人无不带着自己的特征。就像拉斐尔、波提切利、鲁本斯、勒尼奥等艺术家都描绘过美惠三女神,却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审美,这也是一种意识自由的表达。住过的城市很多,zui难割舍的却是那些500年来都不曾发生巨大改变的地方,你会觉得这样的地方令人心安,再次回来的时候,心里会想:喏,它还在,还是那么熟悉。每当面对这些充满古典韵味的文明,我常常感到悲从中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信息缺失。如今人人追求即时满足,来自世界的噪音总在强加于你,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自以为想要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别人的期望。我们不得不堵上耳朵,加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的梦想可以不伟大,但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年轻时对世界不满的怒气和改造世界的决心,渐渐在我体内退潮了,并非我老了,也并非我的气量更宽宏了,只是我对外部的诉求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对自我的疑惑和解答。要庆幸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没有发出的文字,所有的沉默都会保护你的颜面,太过坦白是一种自贬。后来,我只想不给这个世界添麻烦,索性对解决问题也不再刻意而为,就带着这些问题行走,等待它们在某个时刻豁然开朗,然后从我身上自然剥落,我就越来越轻盈。“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我们也可以身处在世界的嘈杂中,依然能体会到自在,看得见自我,听得到空冥。真实比天籁更动听。真实就是声声入耳,却能在热气腾腾的现世中,把流言蜚语、蝉鸣聒噪用来滋养人生,zui后烽烟俱静。生活并非时时晴空朗日、水静风平,愿我们在喧嚣中也能听得见花开花落,在如浪的市声中也能听得到诗。世界从来不是寂静无声的,持续专注地热爱越来越难,我愿意为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甜蜜相遇和快乐瞬间,忍耐生命中为数很多的孤独等待和平淡庸常。作为一个无比念旧的人,我终于找到了纾解这方面需求的方式。没能赶上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那就在这个小时代里记录一些经历,有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的是听来的故事,声音、形状、气场、色彩、人的气息、故事的来龙去脉,我努力让每句话和每个词都来自内心。这些词语相互碰撞又发出声音,不知会不会让他人觉得娓娓动听,而我完成了这个过程,也不必再问结果。在这里感谢我的出版社,尤其是我的出版人李静媛,她几乎完全还原了我的本意。感谢那些纵容我任性的人,因为纵容的背后是他们的理解和关爱。感谢一直支持我,跟我风雨同舟、同心同向的人。近乡情更怯,原谅我,对身边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口齿伶俐地表达感激。zui后感谢那些让我不得不敬畏这个世界的人,比起给我自信的人,那些能让我放下骄傲、给我敬畏心、让我羞涩的人更为重要。祝羽捷
不曾穿过隆冬大雾的人不足以语夏日恩宠自从进入夏季,隔壁邻居就时不时在自家的花园里组织亲戚朋友聚会,烧烤或者喝茶,热闹非凡。院子里的各种花卉开得正艳,有时候家里没有客人,老夫妻俩也会站在院子里,热情地跟路过的街坊邻居打招呼,好像等着大家赞赏他们的园艺。如果在夏天来临前离开伦敦,那真是错过了一份礼物。刚来的那年冬天,有朋友跟我吃晚饭,关心我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好像被问到了伤心之事,我感叹整个冬天都在郁闷中度过,冷和妖风就不用说了,那些厚厚的云层压在心头,随时就是一场透心凉的雨。她说,一定要坚持住,只要捱过了冬天,一切都会好起来。冬天真的过去了,春天虽然动人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没完没了地下雨,樱花很短暂地盛开又被无情的风雨吹落了满地。变天如翻书般快,一天下几场雨,偶尔夹杂一场晴天冰雹,砸得行人四处逃窜。断断续续地出太阳,一到晴天,大家就撒欢一样地晒太阳。直到夏天来了,有那么几天温度在三十摄氏度以上,很多英国人都在抱怨天热,我却无比欣喜,那么艰难的阴雨天终于熬过去了,不好好享受夏天的阳光实在太可惜了。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是我搬来英国后喜欢上的诗人,读他诗集中的《致夏天》也许可以抒发很多人对伦敦夏日的感受:我们的游吟诗人击打着银弦而远播名誉我们的少男远比南方村落的青年更勇敢我们的少女在活泼的舞蹈中更加美丽我们不缺少歌曲,不缺少欢快乐器不缺少甘醇和声,不缺少天堂般清澄的河水不缺少月桂花环抵御躁动的热浪公寓里没有空调,简直比户外还要热,晚上我开了窗户,风凉飕飕的,又裹了被子睡觉。我的英国朋友说自己都没有几件夏天的衣服,这个时候就宅在家里不要出门了。公司里上班的人不能天天宅在家里,不过发邮件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几乎一半人都跑去海边休假了。一走进地铁站,就听到广播说,“天太热了,大家手边zui好拎一瓶水,如果感到不适,就尽快下车。”古老的地铁也没有空调,通风机在座位后面轰隆隆地响,拼尽全力让拥挤的乘客冷静下来。厚厚的云层不见了,白天光线亮得耀眼,刮来的风是凉爽的,但这些都是假象,在阳光下站一会儿,皮肤就会像龙虾一样红彤彤的,不要小瞧了夏天。伦敦人怕热却不怕晒,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人在晒日光浴,穿着比基尼出门的、擦上防晒油的、故意要晒出小麦色的……还有很多女孩连比基尼都不穿,白花花的胸口直面着天空。夏天多么积极,整个城市宛如一座游乐场,人人抱着努力活得精彩的决心,阳光包治百病,活动数不胜数,烦恼全无踪影。从六月开始的女王生日阅兵典礼、有着严格服装要求的皇家赛马会、疯狂的裸骑队伍、动物园里看日落、各种户外美食、电影、音乐节、夏日嘉年华……剧院票务打折,网站上滚动着当天可以抢的票,冬天出门看戏太麻烦,晚上又担心回家太晚,现在则完全没有顾虑,抢票的戏迷们,占尽了打折的便宜。有些广场的公共喷水池,一排排晶莹的水柱,欢快地跳跃着。父母带着孩子,左手抱一个,右手推着童车,年龄小的被扒得精光,只剩尿不湿,走路也不稳;年龄稍大一些的被换上了泳衣,他们笑着、跑着、闹着、尖叫着、在水柱里穿梭着,没有比这更好的娱乐了。每年七月,海德公园里的蛇形画廊都会邀请一位著名建筑师在画廊前设计一个临时展览设施,然后来一场二十四小时的对谈马拉松。各个博物馆的作品也都换了一批,在夏季看展就像听了一首舒伯特的《圆舞曲》,空间明朗,画作斑斓。有几位当红艺术家,更多的是古灵精怪的年轻人,他们笑语欢声,宛如号角齐鸣,像进入欢快的舞会场。我看完出来吃了冰激凌,像是劳作了许久的人给自己的甜头。晚上十点,天还不肯暗下去;凌晨四点又泛白了,白昼统治着英国。过去周四才开始喝酒的伦敦人,如今夜夜像周末,不肯回家的人说:“如果你每年夏夜都不喝酒,那么这是你的损失。”酒吧外面站着男男女女,人手一杯啤酒,他们不吃晚餐,一直喝到半夜。SOHO(家居办公)区zui热闹,冬天也热闹,可夏天这种热闹跟冬天不一样,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不用行色匆匆躲进室内,都是笑容满面,晃晃悠悠,霓虹灯闪烁着,每个人都好年轻啊,仿佛不会老去。在这里,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伦敦是一个多层次、多语言的城市,人和人是紧密的,但它同时又是短暂的城市,需要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晚上,我和朋友沿着泰晤士河走了长长一段路,凉风习习,马路歌手唱了一首《哈利路亚》,身后河水波光粼粼,像他的绚丽舞台。我很久没有来河边散步了,如果不是陪朋友,可能今晚也不会来,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忘记它的很多美。想起有年冬天我们双手哈着热气去坐伦敦眼,看泰晤士河夜景,问彼此如果这辈子可以给自己放一个长假,选一个城市住上一段时间会去哪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了伦敦,因为这里古典又现代,包容各个层面的生活,且各个层面都难得那么好。我们都曾有过焦虑不安的时光,有过烦恼和内耗,现在看来永远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没有谁可以评判别人的好与坏,都是在各自的境遇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许有的人自欺欺人,但是他自己觉得快乐就好,毕竟zui真实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比起大浪淘沙的成功,我们都爱充盈的生活。世界已经很快了,不如慢走慢爱。“住过伦敦的人一辈子忘不了伦敦的夏天:悠闲的堕落,慵懒的征服,温暖的消极。满桌欢笑的晚饭叨的是窗外那抹彩霞的光;青青斜坡下的野餐,等不到读完八页小说,冰镇白酒竟然暖暖濡湿了高高的玻璃杯。”董桥先生说。我忌妒那些夏日来的人,好比炖了一整天的汤,他刚刚赶上开锅;又像是谁家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姑娘,正好赶上她春心萌动,坠入爱河。同时我也安慰自己,不曾穿越伦敦的隆冬和大雾,又怎能真的懂它。无论你来自哪里,也许你曾经对夏天不屑一顾,可伦敦的夏天短暂又不轻易到来,金贵如黄金。每个人都应该抓住它,利用好每一寸疾飞的光阴,人生也不过是一朵易逝的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