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在时间的河流上》陈卫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卫新,著名空间设计师,诗人,作家,现居南京。著有诗集《夜晚后面的西花园》,随笔集《鲁班的飞行器》等。
《在时间的河流上》一书中,收录了陈卫新多年来收藏的古籍影印封面和插图、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以及他自己的数帧书法作品,这些图片营构起了浓厚的时光气息,它们有着古典的宏约深美,应和着陈卫新空灵而厚朴、干净而柔软的文字,共同构成了本书的精神气质——素瓷盛雪色,白马入白芦,行文素净,意向纷飞,是灵动的古典小品,也是天马行空的漫天花雨。
一个著名的空间设计师
一个浪漫的诗人和文化观察者
一个时间与空间痕迹的记录者
本书由董桥先生亲笔题写书名,董桥、苏童、毕飞宇、叶兆言、薛冰、韦力联袂推荐。《在时间的河流上》是陈卫新的*随笔作品。作为一名著名的空间设计师,陈卫新设计了许多地标性的文化项目,更参与修复了许多带有浓重的时间印痕的老建筑空间,他的身上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怅惘,他是怀古的,也是推新的,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以陈卫新。本书文字多写于设计项目或考察行走的途中,他用纸笔记录组织浮现于脑海中的思索与感慨、灵光与想象,构筑起他独特的语言空间,诗意充盈。
春梦了无痕
“事如春梦了无痕”,这是苏轼说的。那天是个什么情况,我没能查到,但苏先生一贯的冷静与热情显现得清清楚楚。在所有的季节中,冬季*为古老,所以古人对于春天的来临总是寄予很多的情感,春梦更不必说了。人不改四时,是对自然天地之敬。感春惜春伤春,计较的其实是岁月流变中的小我。承认了生命之小,也就接近了古人那些题咏的秘密。明代沈周有一次作了十首《落花诗》,引来许多人的和作。沈氏又作十首,再有人和,如此,他又再作十首。已知的唱和者有文徵明、徐祯卿、吕?、唐寅,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世界越大,触心之处越小。这事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可说是件趣事。沈周有一句“偶补燕巢泥荐宠,别修蜂蜜水资神”,比拟而至的温暖诗意自然贴切又近深厚。回头想想,写春天写得如此好的诗大多并不是年轻人的,也许是因为青春之中的人未必理解春天之可贵。
春天之好,在于短暂,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珍贵,更为短暂的无非是青春。今天看一微信,说现在国际组织宣布的年轻人年龄标准是65岁,我想这应该算是一种象征派的幽默吧。
南京,因为明清两朝都以此城为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个地方虽不属吴语系,但有昆曲的传统。看昆曲,*常去的地方是朝天宫的兰苑,戏折以公子小姐的情事旧梦为多,那些闺房妆阁便是青春的驻地。后来在紫金大戏院看了一回新本的《桃花扇1699》,李香君与侯方域,血溅桃花扇,如秦淮一梦。忽然领略到佳人亦是时代中的佳人,一笑一嗔不失大义,竟也是与政局关系着的。那新本之中*的亮处在于舞美,纱帘垂幔,描绘明代秦淮河两岸风光的《南都繁会图》若隐若现。乐师置于后,而不在侧,算是叛逆了。但加上乐师服饰搭配起来,还是和谐得当,颇有胜状。舞台上表现的时间空间都是虚拟的,闺房妆阁即一桌二椅一围帐而已,却又那么耐人寻味。
明清南京的青春女子是怎样居住生活的,不能全尽知道,但在清人画的《红楼梦》绣像、余怀的《板桥杂记》中可以略窥一二。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参与过李香君故居的修缮装饰,很显然,那个“故居”只是一个旅游需求的结果,一个附会。“秦淮八艳”是南明社会的一道充满想象力的风景,影响至今的原因,除了时局以外,这些女子各具才情也是事实,而复社诸君子讨伐阮大铖的办公室正是设在她们的闺房妆阁之内,这真是件荒唐又奇妙的事。马湘兰如此,李香君如此,柳如是更是如此,在南明小时代春梦中占尽风流。现在偶尔从秦淮河边过,能见到李香君“故居”河房刷新的红色。一天一天,也眼见得这种红淡去再浓,浓了又淡。后窗贴近水面,如果侧首望出去,文德桥成了望向泮水的一处中景,一个参照物,引人入胜。据说透视一词,来源于意大利式的单词“perspicere”,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也许是来自早期日本人的翻译,但这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妙绝。在这样的环境里,枕水而眠也是妙的。房子中间*重要的是床。过去,南京床有过盛名,被称作“拔步床”,《金瓶梅》中有着着实实的笔墨描绘。“春绸大褥”,“石青缎头枕”,在秦淮水边的闺房妆阁里有浓艳春情,自然更有南明那个时代所独具的惺惺相惜。
前年得到朋友赠送的一页马湘兰手札仿件,珂罗版印制,有静美意,信是写给苏州王百谷的,“自做小袋一件,縐纱汗巾一方,小翠二枝,火燻一隻,酱菜一盒奉上”,句句言及手边实物,深情款款。过去书上说,“在家不知好宾客,出门方觉少知音”,在没有微信的时代,一纸手书的确可抵千金。同时,也可以想见,当年的闺房妆阁中女红的空间占用。
古代文人生活是绕不开闺房的,是情趣多于物质,注重精神的。柳如是与钱牧斋,一个是妓中花魁,一个是东林首领。国破之殇中若没有真情,伤心何来。事实上,试图在闺房妆阁中实现“现世安稳,岁月无惊”,是虚妄的,更别说柳河东的“政治理想”。柳归钱后,钱曾为其建绛云楼、我闻室。一天,钱对柳说,我爱你黑的头发白的面孔。柳答,我爱你白的头发黑的面孔。这次对话由柳如是作成了一句诗,“风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传播甚广。用黄裳的话来说,“倒着实‘蕴藉’得很”。有时候换一个时空来观看,可能会发现空间的属性是独立的,又是复合的。在女性读书尚不广泛的时代,当闺房妆阁的主人有文化特征的时候,这种复合性尤为明显。
“秦淮八艳”的闺房妆阁中自然也是有藏书的,房中的书架自然也少不得。书房有别于闺房的,无非更多的书架,更大的书桌。闺房的窗下有榻,便于小憩,便于观听。在南京城南的门西,我曾在一处民居里见过一张清代的小榻,铁力木制,坐框雕“暗八仙”,有暗藏拉伸结构,品相很好。隔墙一侧常常置书架,书架之外便是书桌,也有倚靠南窗的。桌面之上,笔墨纸砚,文玩清供,或有一观。也许还有花笺、八行笺,可以用于书写。书桌上的书写是有仪式感的,讲究起来也是细节繁多。砚山,笔架,水中丞,据说以前还有贝光一说,用贝壳制成用以砑光纸张。这种东西,明代后就少见了。《长物志》里甚至说,“今得水晶,玛瑙,古玉物中有可代者,更雅。”雅真误人。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本质上是审美的,是享受生活,并不特别看重物质是否丰厚,而是有一点享受一点。这样想来,当年秦淮水边的女子是真志趣的,她们并不以物质丰厚为必要条件,一块卵石亦可作砑光之用。因为过求雅会坏情,多雅常情不真。
吕克贝松说,“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度量单位,它为物质的存在提供证明,没有时间,我们便不复存在。”这是典型的西方表述。中国人会说,“白马入白芦”,人与时间是一体的。也许,一个人一件事只属于那个时代,人与事相互证明。她们是这样,我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