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渡书系:昆明的除夕》也斯 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渡书系:昆明的除夕》也斯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名人的书评】

《昆明的除夕》系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也斯先生散文集。

本书以香港视角,真情抒写、缅怀祖国山川风物,评介知名作家和艺术家。文笔雅致细腻,气息温婉又不失缜密、尖锐的思辩之音,既见证了香港学人对内地文学的关注和热忱,又复活了人们对1980年代生活的珍稀记忆。正如作者所言:“不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记录,而是因为那里面尝试捕捉一个时代的气氛和文化精神面貌,对我来说那里有一些我觉得值得记下来的素质。”

【渡书系:昆明的除夕的书摘】

我们的父母在一九四九年前后从内地来到香港,我们在香港长大,可却从未停止过阅读中国的古典和现代文学;中国的山川人物,对我们来说,既是陌生又是熟悉的。一九七四年短短的回乡之行,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之下,叫我特别感到了内地与香港的不同;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内地逐步变化,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从内地出来的诗人、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者和音乐家,发觉彼此有不少共同的话题,展开了新的对话。在八十年代我们特别感到一个变化中的中国,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九年尤其像是一段黄金时期,其间我有不少机会到内地访问旅行,在香港也接触到许多来访或过境的作家和艺术家,这集中的散文,多是在这阶段写成的对山川人物的感触。另有几篇写在这阶段之后的,则在篇后注明写作日期了。我一九八五年回港开始在香港大学英文以及比较文学系教书,其中开的一门课是“中国现代主义”,讨论作品以诗为主。一九八七年我们主办“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研讨会,邀来了不少当代重要的批评家、小说家和诗人,展开讨论。一九八八年在“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办“文化寻根与文化反思”会议,被称为是“寻根派”最后一个会议。到一九八九年五月在歌德文化协会办“中德作家会面”时,台湾作家都来了、大陆作家却因故不能出席:除了芒克。我在这阶段除了在学术研究的范围,探讨广义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之外,课余也写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到感受到种种文化的感性文字。我在《信报》和《中国旅游》上写游记,在《星岛晚报-星期日杂志》和《大公报》的《比较文学》专栏写书评,在《博益月刊》上写人物印象,都好似是有个方向地写下当时阅读中国的感受,也有一种参与其中的共鸣与忧虑。我当时亦在撰写中国文学与电影的论文,在香港大学的比较文学系开“当代中国社会文学与电影”一课。一九八九年夏天后一位同事担心这科目会不如过去那般受同学欢迎了,事实上那年秋天选收的同学逾百人,是历年最多的,还是有更多人想认真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在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间写的文字不仅这些,有关文学与电影的论文固然不包括在内,另外写电影的一些随笔也没有收入。我写过的诗与诗人亦不限于这些,另外有些我喜爱的作家也不一定有机会写到。比方最近出书前翻出旧照片,翻到几张王安忆在我家里抱着我女儿拍的照片。王安忆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小说家,但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写。文学和文化的论文以后有机会再整理出来吧,我同意让这散文集出版,不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记录,而是因为,那里面在尝试捕捉一个时代的气氛和文化精神面貌,对我来说那里有一些我觉得值得记下来的素质。这本小书在九十年代曾以较短的篇幅出版过,当时的编辑提议删去一些篇章,以较纯粹的散文形式出现;现在新版的编辑让我把原来也想包括的一些不那么纯粹的文字一起出版,我想或可以更好地记录那段日子予我们的感受。我多谢先后两位编辑支持我出版这本书,相信这里面也寄托了我们许多人的怀念和寄望。书出版前夕我又有机会重逢了一些人物,也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变化,有些事情变好,有些事情变坏,但存在过的素质,好像还不是那么容易消失。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渡书系:昆明的除夕》也斯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