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周作人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周作人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编辑推荐】

《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编著者周作人。在周作人散文创作中期,大略说来,自《夜读抄》自《药味集》是一体,《书房一角》和《药堂语录》是一体,《药堂杂文》以后又是一体。《药堂杂文》共二十八篇,据作者说, 最初拟名《一蒉轩笔记》 ,当时还曾撰序一篇,刊于《风雨谈》一九四三年第四期,但未收入集内。

【名人的书评】

【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的书摘】

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 拟编《药堂杂文》,作目录,凡十八篇。 八月六日云: 拟编旧稿为二集,一日‘药堂杂文’,一日‘风雨后谈’。 一九四四年一月,《药堂杂文》由北京新民印书馆出版。其中《中国的思想问题》曾有油印单行本,见周氏一九六三年五月十九日致鲍耀明信:。知要看《中国的思想问题》,已另封寄上,此系单行油印,胜利后给国民党官所看的。 除序外,《药堂杂文》共二十八篇(原书《名人书简抄存》和《名人书简抄存二》合算一篇,故作者在序中说是二十七篇),计一九四0年十五篇,一九四二年三篇,一九四三年一至八月十篇。一九四一、一九四二两年,周氏著文极少,只写了一些笔记。据作者说,《药堂杂文》 最初拟名‘一蒉轩笔记一’ ,当时还曾撰序一篇,刊于《风雨谈》一九四三年第四期,但未收入集内。

在周作人散文创作中期,大略说来,自《夜读抄》至《药味集》是一体,《书房一角》和《药堂语录》是一体,《药堂杂文》以后又是一体。一九四四年四月,作者编定《秉烛后谈》后说: 我把本书的目录覆看一遍,想起近两年内所写二十几篇的文章来,比较一下,很有感慨,觉得年纪渐大,学无进益,闲适之趣反愈减退,所可叹也。 正道着其间的显著变化,《知堂回想录·反动老作家一》讲 正经文章在那时候(按指沦陷时期)是特别的多 ,也是针对《药堂杂文》等而言。周氏之 闲适 原有两层意思,一是趣味,也就是某些题目,譬如吃茶喝酒等,这只是一类文章罢了-一是态度,不那么紧张,也不过分严肃。 正经文章 虽不紧张却很严肃,当然更不见闲适趣味了,乃是大讲道理,而文章到底还是随笔,与早期论文有异。这不妨叫做理性随笔,不同于《夜读抄》那类知性随笔,和《雨天的书》那类感性随笔。当然其间亦有一贯之处,即如《一蒉轩笔记序》所说: 我在《雨天的书自序》里承认自己是道德家,……《一蒉轩笔记》写得较晚,则其特色或者亦只在此,即其色调或更较浓重而已。 正是 浓重 到严肃,到直接正面地讲理。多年后说: 大多数却多是说理,因此不免于枯燥了。 (《知堂回想录·反动老作家一》)恐怕多少也有自我批评之意, 正经文章 的确并不以文章见长,至少和他自己同期别种作品相比是这样。作者在《夜读抄》中曾将自己的读书随笔与此外文章分为 本文 和。杂文 ,到了《药堂杂文》(以及此后的《苦口甘口》),恐怕 正经文章 该算 本文 ,而原来的 本文 和 杂文 都是 杂文 了罢。此期 杂文 写作不在少数,其水准亦不亚于《药味集》之前作品,譬如集中之第三分,无论忆旧、怀人,还是读书,都是过去那种气分。

周氏说: 近年写《汉文学的传统》小文数篇,多似老生常谈,而都以中国人立场说话,尚不失为平实。 (《过去的工作》)又说: 我所写的关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文章,较为重要的有这四篇。 (《知堂回想录反动老作家一》)即本书之第一分,可以作为 正经文章 的代表。其最大特点,在于与现实的关系由间离转为切近,转为致用。因为这一态度,关注点和说法也就有些变化,如一度宣布 文学小店 关门,现在又重新谈论文学,过去以 载道 和 言志 ,而现在以 诚 和 不诚 来区分文学等。作者尤其强调《中国的思想问题》 可以表示我近五六年所用心的地方 (《怠工之辩》),又说是 离开文学的范围,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立春以前后记》),与其他几篇一样,都不外乎一种现实性的人道主义考虑。文章说: 人……与生物同样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觉得单独不能达到目的,须与别个联络,互相扶助,才能好好的生存,随后又感到别人也与自己同样的有好恶,设法圆满的相处,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动物中也有能够做到的,后者乃是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盖即此也。 周氏的人道主义亦即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自从在Ⅸ人的文学》中揭蘖以来,从未得到如此清晰透彻的表述。

此次据新民印书馆一九四五年二月再版本整理出版。原书序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一百五十九页。目录中 名人书简抄存二 未予列出。

版权页:

先君子尝日,人生不过饮食男女,非饮食无以生,非男女无以生生。唯我欲生,人亦欲生,我欲生生,人亦欲生生,孟子好货好色之说尽之矣。不必屏去我之所生,我之所生生,但不可忘人之所生,人之所生生。循学《易》三十年,乃知先人此言圣人不易。 案《礼记‘礼运篇*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说的本是同样的道理,但经焦君发挥,意更明显a饮食以求个体之生存,男女以求种族之生存,这本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进化论者所谓求生意志,人也是生物,所以这本能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一般生物的求生是单纯的,只要能生存便不问手段,只要自己能生存,便不惜危害别个的生存,人则不然,他与生物同样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觉得单独不能达到目的,须与别个联络,互相扶助,才能好好的生存,随后又感到别人也与自己同样的有好恶,设法圆满的相处,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动物中也有能够做到的,后者乃是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盖即此也。此原始的生存的道德,即为仁的根苗,为人类所同具,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各民族心理的发展也就分歧,或由求生存而进于求永生以至无生,如犹太印度之趋向宗教,或由求生存而转为求权力,如罗马之建立帝国主义,都是显著的例,唯独中国固执着简单的现世主义,讲实际而又持中庸,所以只以共济即是现在说的烂熟了的共存共荣为目的,并没有什么神异高远的主张。从浅处说这是根据于生物的求生本能,但因此其根本也就够深了,再从高处说,使物我各得其所,是圣人之用心,却也是匹夫匹妇所能着力,全然顺应物理人情,别无一点不自然的地方。我说健全的思想便是这个缘故。这又是从人的本性里出来的,与用了人工从外边灌输进去的东西不同,所以读书明理的士人固然懂得更多,就是目不识一丁字,并未读过一句圣贤书的老百姓也都明了,待人接物自有礼法,无不合于圣贤之道。我说可以乐观,其原因即在于此。中国人民思想本于儒家,最高的代表自然是孔子,但是其理由并不是因为孔子创立儒家,殷殷传道,所以如此,无宁倒是翻过来说,因为孔子是我们中国人,所以他代表中国思想的极顶,即集大成也。国民思想是根苗,政治教化乃是阳光与水似的养料,这固然也重要,但根苗尤其要紧,因为属于先天的部分,或坏或好,不是外力所能容易变动的。中国幸而有此思想的好根苗,这是极可喜的事,在现今百事不容乐观的时代,只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乐观,可以积极的声明,中国的思想绝对没有问题。

不过乐观的话是说过了,这里边却并不是说现在或将来没有忧虑,没有危险。俗语说,有一利就有一弊,在中国思想上也正是如此。但这也是难怪的,民非水火不生活,而洪水与大火之祸害亦最烈,假如对付的不得法,往往即以养人者害人。中国国民思想我们觉得是很好的,不但过去时代相当的应付过来了,就是将来也正可以应用,因为世界无论怎么转变,人总是要做的,而做人之道也总还是求生存,这里与他人共存共荣也总是正当的办法吧。不过这说的是正面,当然还有其反面,而这反面乃是可忧虑的。中国人民生活的要求是很简单的,但也就很切迫,他希求生存,他的生存的道德不愿损人以利己,却也不能如圣人的损己以利人。别的宗教的国民会得梦想天国近了,为求永生而蹈汤火,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信心,他不肯为了神或为了道而牺牲,但是他有时也会蹈汤火而不辞,假如他感觉生存无望的时候,所谓铤而走险,急将安择也。孟子说仁政以黎民不饥不寒为主,反面便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则是丧乱之兆,此事极简单,故述孔子之言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的现象是安居乐业,结果是太平,不仁的现象是民不聊生,结果是乱。这里我们所忧虑的事,所说的危险,已经说明了,就是乱。我尝查考中国的史书,体察中国的思想,于是归纳的感到中国最可怕的是乱,而这乱都是人民求生意志的反动,并不由于什么主义或理论之所导引,乃是因为人民欲望之被阻碍或不能满足而然。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周作人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