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初试美人舌》老舍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选文或记趣、或遣兴、或谈民俗历史、或讲诗酒人生、或 参 茶悟道、或以茶酒会友……既充满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又蕴含冲淡虚静的道家思想,还不乏安苦为道的佛弹意味。在茶酒之外,大家们品出的是另一种滋味,这或许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点味道吧。
应读者要求,我们再版了这套文化名人散文丛书。再版时在原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补充了部分名家的新作和近年来的精美散文。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收录部分美文,另有大量优秀作品不得不忍痛割爱。
选编时,我们多方联系了文章作者或其家属,有的已经联系上,有的至今无法取得联系。因我们实在不愿有遗珠之憾,所以贸然将没有联系上的作者的文章编选进来,敬请谅解。同时也希望没有联系上的作者及其家属与我们联系。在此,我们对本书所有作者及其家属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周作人(1885-1967)
原名周槐寿、遐寿,自号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并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作小品散文,力主平和冲淡,对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抗战爆发后,留居北京,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捕。建国后主要从事翻译工作。主要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知堂回忆录》等。另有译作多部。现有《周作人文类编》 (10卷)行世。喝茶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 吃茶 ,——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 吃讲茶 ,——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 茶道 ,(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 象征的文化 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 土斯 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日 自然主义的茶 ,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地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备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 茶食 。中国的茶食却变了 满汉饽饽 ,其性质与 阿阿兜 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 羊羹 (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 千丝 ,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 堂倌 所独有。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