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鲁迅与胡适》孙郁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与胡适》孙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生,做过知青、文化馆员、记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80年代起走上文学批评之路,已出版《鲁迅忧思录》《走不出的门》《文人的左与右》《张中行别传》《鲁迅藏画录》《混血的时代》等近二十部著作,洞察深邃,文字醇雅,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学者、批评家。

【编辑推荐】

《鲁迅与胡适》是 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 之一,由孙郁编著。中国的反传统者,精神的背景并不一致,但在一个时期,却拥有着相近的话语。在鲁迅与胡适两个坦荡、博大的灵魂里,隐含着我们民族深切的精神隐喻。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也选择了历史。在这两颗灵魂里,不仅可读出现代中国人的智慧,也有人类共有的荣辱。

【名人的书评】

【鲁迅与胡适的书摘】

1997年年末,《鲁迅与周作人》出版后,我开始萌生了另一个念头,写一本关于鲁迅与胡适的书。那时候国内学界,正关注着 现代性 的讨论,彼此的争论十分热闹。但我对这些几乎一无所知,因为那时,人们热衷谈论的福柯、德里达、哈本马斯等人的著作,我均未读过。我蒙咙地感到,90年代学人关注的话题,其实在胡适、鲁迅那代人中,就存在过,只不过是话语方式有了变化。后来汪晖在电话中,和我曾表露过类似的看法。那意思是,当下一些文人争执的问题,与鲁迅那代人比,深度上存在问题。这增强了我写作《鲁迅与胡适》的勇气。我觉得,在反观这两位智者的恩怨之旅时,所得到的启示当不亚于当代学人的著作。仿佛一面镜子,探讨20世纪中国 被现代 的历史,这两人所折射出的隐含,是极其重要的。

沉浸在鲁迅与胡适的世界里,如果不是武断和偏执的话,我们确可以梳理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切的东西。这也就是汪晖所言的 现代性 的悖论。鲁迅与胡适由同一营垒到后来的分手、对立,不仅隐含着中国新文化的主线,而且也是东亚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冲突。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我以为从两人身上看到的文化隐含,要远远超过陈寅恪、钱钟书这一类的文人,他们对未来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甚至也超过了章太炎、梁启超那一代前辈。鲁迅与胡适身上纠缠的文化;中突,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在第三世界,也具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至少在今天,当我们思考全球化问题时,能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参照的,也许正是这两种类型的人。鲁迅与胡适对现代性的既相近又充满对立的文化思路,正是今天第三世界国家,仍逃不过去的劫运。

1999年春节那几天,我造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我和那里的学者谈及了东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自然,也谈及了鲁迅与胡适。我感受到了新加坡学界对这两位先驱的尊敬,他们的感受之深甚至超过了我国的某些读书人。在经济迅速发达的地区,精神界所思考的问题,其实在鲁迅、胡适那里都可以找到影子。我相信,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很远的将来,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长长的投影。如果说,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贡献的话,鲁迅、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在对现代化的渴望与建设里,聆听一下这两位智者的声音,是重要的。实际上,在应付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拥有了一种与西方对话的资源,而这些,我们过去总结得并不够。

这两本书的写作,充满了难度。因工作的变化和杂事缠身,又多次中断下来。时间竟过去了一年有半。书写的过程其实正是对自我挑战的过程,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如果用纯学术的目光看待此书,你会感到失望,因为一些重要的资料并未逻辑化地排列过。我写下的完全是对两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离学院派的思考已相去甚远。选择这一种方式既与自己的知识限度有关,更主要的,也是我的境遇使然。能自由地阅读和自由地书写是快慰的,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去传递精神王国的隐秘,并将复杂的存在简约地描述出来,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福。我知道这是逃避困惑的一种自娱,书中一些本应深化的陈述,竟被简化了。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我自己,也有这一类的痼疾。这本书完稿的时候,我其实已意识到了它的某种缺陷。

20世纪,中国知识界给世界留下的记忆并不很多。我很珍视这一次的精神旅行,但愿也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刺激。曾为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人,仅仅拥有鲁迅、胡适是不够的。在现代精神谱系上,应当诞生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思想家。我相信下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不会仅是几种色调。中国的起飞与否,新文化的胚胎是重要的。千万个鲁迅、胡适式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是建立新式文明的基础。没有什么比做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更重要的了。

1999年7月6日于天坛南门

版权页:

插图:

而鲁迅在爱情上的最终选择,是该欣然的。我读《两地书》时,看到他与许广平的坦然、真挚的攀谈,感到了他身上决然的人生态度。许广平在他的身边出现,对他而言,完全出乎意外。这位比他小十七岁的女性,以其聪颖、热情,获得了鲁迅的好感。他的另一次新生,正是从此开始的。

许广平1898年生于广东,号景宋,1922年,从天津女师毕业,次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年底,鲁迅恰好开始在这所学校兼课,遂有了师生之谊。他们的通信,始于1925年3月。其时正是鲁迅陷入家庭之累,与弟弟周作人分裂之后。最初的通信,不过谈谈时局、学理、人生经验。鲁迅面对一个女青年,很坦然地讲述了自己的诸多心曲。关于学潮,关于 壕堑战 ,关于对付苦闷的办法,等等。这种通信往来,很快发展为特殊的师生之情,不久,爱情降临到他们身上,于是,别样的生命进入了他的世界。

鲁迅的爱情故事,全无现在的青年人所理解的那么浪漫。那时他已年过四十了,自己也感到了衰老之音在身边滚动。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更不会有什么奢想。看他最初写下的几封回复许广平的信,全是长者之态,自然,其间亦有快慰,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暖意。他平生很少郑重地写那么长的信,内容又如此丰富。在异性面前谈心,常常有一种放松感,《两地书》中真切的语气,已使我们从中悟出些什么。一个近于绝望的人,突然有异性闯来,至少对他来说,精神环境为之一变了。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鲁迅与胡适》孙郁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