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林语堂作品新编》林语堂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林语堂作品新编》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之一。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又称龙溪)平和县坂仔村的一个基督教乡村牧师的家庭。原名和乐,入大学后改名玉堂,从1925年11月用 语堂 署名在《语丝》上发表文章之后, 玉堂 二字就较少出现,后来索性只用 语堂 。林语堂六岁入读小学,十岁转到厦门鼓浪屿并在此念完小学,毕业后进入由教会举办的相当于中学程度的厦门寻源书院学习。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林语堂从小就浸染在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之中,这对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12年,年仅十七岁的林语堂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在当时文教界有很高知名度的教会大学,尤以英文教学著名。在大学期间,林语堂不仅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神学、语言学等知识,而且也爱上校园里严肃而优雅的 西洋似的生活 。1916年,经校方和同乡周辨明的推荐,林语堂得以到创办不久的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秋季,在清华校方资助下,偕新婚妻子赴美留学。先是进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年后得到硕士学位。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他被迫中断在哈佛的继续深造。不久,应法国青年会征召,携眷前往法国东部的勒克勒佐城,为华工编识字读本。待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即申请进入德国耶拿大学,一个学期之后,出于对语言学的热爱,又转入被世人誉为印欧比较语法学发源地的莱比锡大学,两年之后即1923年夏季,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然而,此时留学经费已所剩无几,再加上妻子分娩在即,他不得不踏上归国之途,从此开始了作为文学家、学者、翻译家的崭新生涯(参见万平近《林语堂的文学生涯》)。
作为文学家,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杂文创作,这以《翦拂集》为代表。这些杂文大多数发表在《语丝》杂志,林语堂也因此被文学史称为 语丝派 的主将之一。在杂文创作中,林语堂一方面站在人道主义思想立场上,对时政、对社会现实、对 正人君子 们所谓的 正义 与 公理 的论调进行批判与谴责;另一方面,则对正风起云涌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深表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其《祝土匪》、《给玄同先生的信》、《(公理的把戏)后记》等文,以笔锋的尖锐泼辣,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有力鞭挞了某些社会名流不道德的 流言 与 污蔑 。其议论之意气风发和言词之掷地有声,在当时文化界引起震动。《翦拂集》之后,林语堂还创作了大量杂文,收入《大荒集》、《行素集》.《披荆集》等集中,虽然凌厉尖锐的笔风有所收敛,但思想与视野却更显开阔、沉稳。收入本书的 杂感 部分文章反映了林氏在杂文创作上思想与风格的变化。其次是他的散文理论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林语堂相继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亲自上阵,大力提倡 幽默 、 性灵 和 闲适 等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文坛激起轩然大波,至今也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在风雨如晦的30年代,提倡文学的 幽默 、 性灵 和 闲适 ,不免会给人留下回避现实矛盾的印象,但平心而论,这并非林语堂的初衷。提倡此类主张,就林氏的内在诉求而言,是力图在日益强势的左翼思想与理论之外,开辟自由主义的文化空间,以期能对散文的思想内涵、审美风格和意义价值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认。这在当时不仅需要有理论睿智,更需要有理论勇气,正是此二者在林语堂身上的交织,才可能使30年代文坛清晰地听到不同的 声音 ,使现代散文理论发展显得异彩纷呈。三是小说创作。林语堂一生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有些小说至今仍有广大的读者群,并不断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如《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有意思的是,这些小说也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这似乎可以成为探讨跨文化语境中审美接受的一个典型个案。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的小说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的几部英文小说,其存在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语言表现空间。作为一位学者,林语堂最为人所称道之处就在于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正如他所自负的那样: 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林语堂一生都是乐此不疲的,从而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浅近明亮的窗。其《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在西方读者之中反响广泛,与其文笔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风的明白晓畅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中国文化总是深深地打上了他自身趣味、修养和人生体验的印记,所以,总是显得那么生动、鲜活,充满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友善、平和与温存,闪烁着人性与人情之光。毋庸置疑,林语堂所做的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之交流与传播。收入本书的笔调轻松而又娓娓道来的中外文化谈,不仅显示出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者的睿智与博识,而且也显示了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
至于翻译方面,林语堂英译的《老残游记》、《浮生六记》以及中国古代经典如《老子》、《孟子》、《庄子》和编译的《孔子的智慧》等,至今仍被翻译界誉为译品的经典。这几部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在西方文化界有着独特价值,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翻译领域,林语堂亦堪称大家。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主要收入了林语堂漫议中西文化、文论、批评、杂感等方面的文章,而未收入其小说及翻译作品。另外,本书也特别选入了林氏谈论人物的文字及部分演讲词和书简,以使读者对他的著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郑家建林秀明
2011年4月
版权页:
今日 大野 君在《自由谈》(《申报》副刊)劝我 欲行大道,勿由小径,勿以大海内于牛迹,勿以日光等于萤火 。应先提倡西洋文化后提倡小品。提倡西洋文化,我是赞成的。但是西洋文化极复杂,方面极多, 五四 的新文化运动,有点笼统,我们应该随性所近分工合作去介绍提倡吧。幽默是西方文化之一部,西洋近代散文之技巧,亦系西方文学之一部。文学之外,尚有哲学、经济、社会,我没有办法,你们去提倡吧。现代文化生活是极丰富的。倘使我提倡幽默、提倡小品,而竟出意外,提倡有效,又竟出意外,在中国哼哼唧唧派及杭哟杭哟派之文学外,又加一幽默派、小品派,而间接增加中国文学内容体裁或格调上之丰富,甚至增加中国人心灵生活上之丰富,使接近西方文化,虽然自身不免诧异,如洋博士被人认为西洋文学专家一样,也可听天由命吧。近有感于上海的弄堂屋宇比接,隔帘花影,每每动人,想起美国有自动油布窗幔,一拉即下,一拉即上,在此却无人 提倡 介绍 ,也颇思 提倡 一下。倘得方巾气的批评家不加我以 提倡油布窗幔救国 罪名,则幸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