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舍画传》王红英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老舍画传》王红英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各个传主研究方面的真正的专家,他们掌握了别人无法掌握的丰富材料,包括图片,对传主的解读用心、用情、到位,写作水平普遍较高,符合传主的面貌和精神。

【编辑推荐】

编这样的稿子,是编辑的莫大享受。

跟着作者读徐志摩、叶圣陶、沈从文、茅盾、老舍、郭沫若、巴金和鲁迅,入心入情入理,更有对文化永恒魅力和大师不朽人格的无限敬仰和怀想!

【名人的书评】

郭沫若之女评价丛书:文章毫无疑问是好看,尤其难得的是配图,量多质高,重现行进中的历史大舞台,称得上现代文学传记丛书之最。

【老舍画传的书摘】

多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判断:即近代时期(具体而言,约莫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学术文化继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和近千年以前北宋时期之后的第三次高峰。其中尤以史学和哲学成绩卓著。屈指数来,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胡适、郭沫若、顾颉刚、钱穆、傅斯年、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重量级人物,随随便便就点到两位数了。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期间必有名世者。 )。而这一百年内,伴随着中华民族莽荡多灾的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界却也是风起云涌,王者辈出,书写了和民族命运转捩相颉颃的厚重而辉煌的一页。

其实,不光是史学、哲学乃至整个国学界,再横向推广开来看(纵向则可收缩到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是风云际会、群雄并起,诸如文学巨子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等等;美术巨擘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以及梅兰芳等京剧四大名旦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天才出没、灵杰隐现的蔚然奇观,只不过比前者发轫时间稍晚(名日现代),且特点或不如前者显赫,故不易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以 第×次高潮 名之。她倒更像是历史长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文学艺术革命豁然开出了新生面,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人们不免要问了,近现代中国风雨如磐,血火进溅,神州陆沉,中华板荡,几乎无处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以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独能繁华百年尽得风流呢?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马克思的 文化繁荣有时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 的名言,或者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的古诗所能了得了的。在我看来,概括前人备述,择其大端,至少有三条或可一说。谨此就教方家,请略论之。

其一,由于西学东渐激活了中华文化。近代以来,欧风美雨排天而来,东方/西方、本土/域外、传统/现代,两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冲撞、融合,构成了百年大潮波澜壮阔的主流。孰优孰劣,暂不置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需要对撞,交流才更易激活,尤其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一经激荡便活力四射。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佛入中土;无论是民族融合,还是西学东渐。凡有交流、刺激者,必有如输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开出新的生面。这是一般的文化特性,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坠的根本所在。因为她的超稳定性,所以不惧开放;因为她的超包容性,所以能同化异质,从而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正是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引进和运用,传统中国史学才蜕变一新。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典籍与文物),陈寅恪的 中外互证法 (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都有西方实证史观与理性分析之影响在焉。他们大胆地采用 拿来主义 ,坚信 吃了羊肉决不会变成羊 。茅盾说五四时期鲁迅的小说一篇一个样,鲁迅则说 全是仰仗了百余篇外国小说的阅读 。曹禺剧本脱胎于尤金·奥尼尔,茅盾则师承普顿·辛克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才勃发新机,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二,由于西力东扩激发了中华士子。自从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毁了古老帝国的城门,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瞬间跌入了屈辱的深渊。 知耻而后勇 , 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中华民族激发出了勇敢的应战精神。无论是 体用之争 还是 师夷制夷说 ,睁开眼睛看世界之后的选择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15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为肇始,无数仁人志士英才俊杰汇入了这一潮流。科学救国也罢,主义救国也罢,文化救国也罢,为救亡图存,为中华崛起乃第一要务。这恰是中华传统之精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于是,鲁迅们东渡扶桑,从学医疗救身体到弃医从文疗救灵魂,不经意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骁将;陈寅恪们负笈欧美,游历列国,博通多语,只为重审历史,探询新知,未曾料想为现代中国史学奠基开疆。他们或者干脆 怒向刀丛觅小诗 ,以笔为枪投入战斗:林语堂放弃翻译《红楼梦》之夙愿而新创《京华烟云》直接伸张民族大义,徐悲鸿以中西合璧之膂力绘制巨作《田横五百士》激励士气;梅兰芳蓄须罢演表明抗敌心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正是中国士子的良知使命,爱国热忱,天下担当促成了他们的选择,玉成了他们的事业,使之进发出最大的创造激情和最炫目的天才光芒,像群星照亮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的深邃夜空。

其三,由于坚守根本,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未来。前点引述陈寅恪之 两方面说 —— 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说的就是大师的标准与风范: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综观近现代诸子,经、史、子、集、儒、释、禅乃至西学,无一不通者,不如此不能有大成。但掰开了说,我更看重后一方面,即 民族根本 。而且依我看来,近现代诸子多作如是观。从张南皮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鲁迅的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从王国维的沉湖殉葬,到辜鸿铭、钱穆的终生 卫道 ;从林语堂的 中华文化至上论 到陈寅恪、钱钟书皈依传统以至于书写方式都回到竖写、繁体、文言而决不妥协,已然看出近现代诸子之殊途同归——从中土出发,游学多年,再精通数门外语、深谙异域文化也就是说拥有了双重乃至多重文化背景之后,进行了 入乎其里,出乎其外 的深刻比较,最后的选择是回归传统。即便口口声声要 全盘西化 如胡适之者,后半生几乎都投入了 整理国故 ,一部《水经注》的考证就沉湎二十三年不能自拔。至于说到中国艺术的魅力,诸位想想,林语堂区区一本《生活的艺术》都足以让美国人倾倒,那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之后被惊为 天人 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表现派大师布莱希特就坦言:我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假定性、程式化或曰 间离说 )在梅先生的京剧艺术中已然炉火纯青了……当然,凡此种种,都是现象,只云其然,未云其所以然因为她太过复杂,因为她涉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就譬如说汉字结构罢——由于她象形与会意,就造成了一字多形多义的效果,美国语言学家范尼诺萨一百年前(1908)就著文阐述汉字的象形文字所传达的动感,所包含的具体图画和多词类功能。因其非抽象性,包涵有浓厚的感性直观素材而更能表达诗的本质, 由于其记载了人的思维心态的过程而开创了语言哲学的新篇章 ——汉字仅仅是 更能表达诗的本质 吗?范氏发现不正是今天西方有识之士开始频频叩询与推崇 儒教文明即将拯救人类 的先声吗?

好了,三三归一,依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要知真相,欲探究竟,还请看江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大型丛书《文化的记忆——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画传》。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阵容豪华的规模,为活跃于近现代中国文学、国学、艺术诸领域中的数十位巨子作人传,立学案,画群英谱。既向世界系统介绍近现代中国文化从而可能进一步引发西方解码中华文化的兴味,又向国内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重启记忆,赓续传统。所谓薪尽火传,传什么?怎么传?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 读图时代anera0freadlngpictre 固然不免 读图 ,但又决不能仅仅止于读图!文化的赓续主要在于两条:一是有传统(记忆);二是要思考。读了 记忆 以后要三思啊!至于我的三点解读对耶错耶?诸君读后自有明鉴。

是为序。

己丑夏月于江右袁州听松楼

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在北京的时间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他人生的前半段,虽然不断辗转于国内的济南、青岛、重庆,海外的伦敦、纽约,却始终心系北京,文章里也总少不了北京。他眷恋北京——就像老舍所最喜欢的英国作家康拉德一样,北京也是他的大海。他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景,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他用笔描绘了一幅浓浓京味的民俗生活画卷以及感人至深的北平风貌,同时,他也刻画下了扎根在传统文化负面性中的国民劣根性的阴影。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平易近人的作家之一。一个读者要看懂老舍,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也不需要会做文学批评,只需要有人生的阅历就足够了。种过花的人读《养花》,养过猫的人读《猫》,自然就会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当然,不是只有人力车夫才能看得懂《骆驼祥子》;但是,不到一定年纪的人,不一定会看得明白《离婚》……

老舍的人物一直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今天的读者,未来的读者,依然会在他的书里读到我们自己,读到熟悉的那些人,不仅读到痛苦,也会读到爱。老舍并不以局外人的视角,来观察、解剖他书中的这些人和事,而是视自己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又把他们养在自己的心里,造成一个有生命的小小世界。当他要写些什么,就从这个小世界的一角找出点什么来。但是,这里的一切和他取材的外界,既有相似之处,又绝非尽然。

老舍是在苦汁子里泡大的!他引人发笑的本事,有一部分是出于消弭这些苦涩的需要;而有的时候,他让人笑过了,更能咂摸出其中的苦味来。

作为传记研究,本书十分粗陋,望各位读者海涵。

版权页:

这个人姓刘,字寿绵,也是正红旗人,但家境十分豪富。他的父辈当过粤海道道台,那是最肥的官差。刘家在当时称得上是北京的世家望族,住宅位于西直门大街东段,后花园极大极美。据说,如果把他家的房屋排列起来,可以占据半条西直门大街。小庆春的祖辈曾经服侍过刘寿绵的祖辈,而且立过功,因此两家还有点来往。刘寿绵出身富裕,却并不在意钱财,一心向佛行善,附近的人都喊他 刘善人 。小庆春刚出生时,刘寿绵还曾来看过他。

这天,这位刘大叔突然来到老舍家。他穿戴豪华,嗓音响亮,极有气势,惊动了整个小羊圈胡同,而且给居民们留下了三天也说不完的话题。他管小庆春的母亲叫大姐,一进门,就指着小庆春说: 大姐。孩子几岁了?上学了没有? 母亲为难地支吾了几句,刘寿绵马上决定: 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 原来刘寿绵自己有一子三女,大女儿和小庆春同岁,因为自己孩子该上学了,也就想起了小庆春。他告诉舒马氏,小庆春聪明伶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母亲听了十分高兴。小庆春听说自己能去上学,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刘大叔拉着 像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 小庆春,送他进了一家私塾,从此小庆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老舍画传》王红英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