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曹禺访谈录》田本相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曹禺访谈录》:纪念曹禺百年诞辰。
《曹禺访谈录》是曹禺先生的夫子自道。在这本书里面,剧作家谈到了他的家族的渊源,他的童年和学校生活以至他对自己的作品、戏剧与当代剧坛的看法。又因为是第一人称的自述,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字里行间不时洋溢着这位一代戏剧宗师的风范。此外,田本相教授不厌其烦地四出访寻与曹禺的一生有关的人物,其中包括了曹禺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爱人等。对于曹禺,他们有的是赞美和欣赏,但也有批评和不满意。他们的谈话提供了立体和多面的描述,使读者可以较为客观地对曹禺的性格和成就作出评价。
曹禺的自述和亲友的谈话,都是研究曹禺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就现代中国文学史个别作家的研究而言,类似本书这样完备的资料搜集,实属罕见。在此,我们不得不赞赏田教授用力之勤以及他治学严谨的态度。田教授并没有盲目地去崇拜他的研究对象,尽管我们认同曹禺是一位很有天分的戏剧家,对现代中国的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书刻画的曹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人 ,而非一位神化了的偶像:他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他骄傲,也失望;他满足,也后悔。书中他谈到荒废了的时光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处处都流露出真感情。正因为这一份真挚,不但加深了我们对曹禺的了解,而且也增添了我们对这位名戏剧家的亲切感。
我拜读了田本相教授寄来的书稿,发觉晚年的曹禺经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扰着,就是他埋怨自己的作品太少。曹禺是横跨时代巨变的现代作家,较早期的茅盾、郭沫若、冰心、巴金等,与他同期的如沈从文、老舍、丁玲等,都要为了新时代的来临而在艺术上作出改变,曹禺也不能例外。在《曹禺访谈录》中,每逢提到《雷雨》、《日出》、《原野》,以至《蜕变》、《北京人》和《家》等早期剧作,他都兴致勃勃,娓娓道来;但是对于《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等解放后的作品,就认为 不必谈……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 。论者大多认为曹禺早期的剧作在艺术上较为优胜,这可能是文艺政策上 管得太严 曹禺语的结果,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任何一个作家都是时代的产物,这包括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的语境甚至还有市场和制作上的种种因素。遇上新的生态环境,有些作家会作出适应,有些则力图反抗,坚持一己的艺术道路。作家一旦离开了滋养他们的土壤,便需要重新寻找方向,而在寻找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失落甚至感到茫然和迷失。这种情况,在现当代的中国作家群之中,屡见不鲜。这包括台湾的作家。就曹禺而言,这种适应与寻找的历程,早在抗战时期的《蜕变》已经开始,解放后对他创作的影响更大。曹禺也说过 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大概在他创作道路上所呈现的矛盾,就在于他一方面坚持作品中的 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 自己的想法 和 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的冲动,两者之间的对立、调和有所偏差,导致产生未能适应的转变和困扰。曹禺曾经感慨地说: 不光是解放后,我这一生写得太少了。 曹禺的创作历程,就好像一台中场停演的戏。
对于曹禺的内心,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也许《曹禺访谈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这就是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
为了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我们将《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编著出来。一晃,已经十年。眼看又迎来曹禺先生百周年纪念,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将它再版。
此次再版,除有个别的补充和订正外,基本上保持原来的面目。
最后,增加了关于《曹禺访谈录》评论的部分,之所以将这一部分专家学者的文章收入,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曹禺先生谈话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估。
我对于在曹禺的家乡出版这部著作是十分珍视的。
曹禺作为一个伟大的剧作家,是天津的骄傲。
只有在天津才能诞生 这一个 戏剧大师。
曹禺属于天津,他是海河的儿子。
自然,他属于伟大的祖国,也属于世界。
再一次谢谢百花文艺出版社。
自然,我也感谢最早出版拙作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徐中文副总编辑和章俊地先生。
插图:
1980年5月23日
我不能忘记这一天:1980年5月23日。下午2时半,我应曹禺先生之约,到木樨地22号楼6门10号他的住所,同去的还有杨景辉同志。
宽大的客厅,格外l的明亮,但是这里没有任何讲究的家具,也没有多余的摆设,墙上挂着董必武观看《王昭君》后的题诗,整个房间显得空荡荡的,但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朴素。
记得是先生亲自开门迎接我们,把我们让进客厅,亲自倒茶,并把香烟放到我们的面前,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衬衣,衣袖随便地卷起,使我感到他格外的轻松自然,和蔼可亲。他的脸,一副福态相,一双眼睛分外有神,说话的声音也很洪亮,又是一派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在我阅读有关先生的报道中,都说他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可今天谈起来,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次会见,他同我们谈了大约三个小时。
曹禺:今天,请你来,你可以随便谈。你的书指《曹禺剧作论》写得很深刻。你评论我的剧本,有些是我在创作时没有想到的。一个文学批评家运用逻辑思维,应当而且可以看到作家创作时所未曾意识到的地方。如果作家仓悱时就想得那么有条理,那么,他就创作不出来了。按道理说,批评家他是应该最了解和最懂得作家的。也可以说是 知心 的吧!
你听说过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吧?
齐宣王要称王于天下,问孟子: 齐桓公、晋文公是凭什么称王于天下的? 孟子回答说, 他们都是用德行的力量来实行王道的。
齐宣王又问, 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能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 使百姓安定,即能称王,这是谁也抗御不了的。
齐宣王说, 你看我能使百姓安定吗? 孟子说, 你能。 齐宣王说, 何以知之? 孟子说, 我曾听人说过,有一次有人牵着牛从你堂下走过,看见牛在哆嗦,流眼泪,你知道它要被人宰杀了,便说,放了它吧!看它那恐惧哆嗦的样子,实在可怜!它毫无罪过,要把它杀了,我于心不忍啊!就凭你有这种恻隐之心,我觉得你可以称王于天下。
孟子还进一步把这种 不忍之心 解释为 仁术 ,也就是仁爱之道。齐宣王听了很高兴。于是便说: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借用《诗经》中《巧言篇》里的两句诗来表达他的心情,意思是说,我心里想的而又说不出来的,你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这个故事是说作家 有心 ,批评家能够 忖度 。批评家应是作家的知心的朋友。
说到这里,他沉默下来,在沉思。
田本相:现在许多老作家都在写回忆录,您是不是也有写回忆录的打算?
曹禺: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不容易,要把许多往事回忆起来,就要到原来走过的地方走走,还要访问一些人,访问一些老同学老同事,单凭记忆是不够的,这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
田本相:我在南开中学找到了一份名单,是您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同学名单,您看看。由于抗战,南开中学的档案几乎全部被日本飞机炸毁了。据南开中学的人说,这份同学录是极少数的 幸存者 之一。
我把这份同学录的复印件送到曹禺手中,他仔细看过,十分兴奋,似乎让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曹禺:这个名单真是太好了!它能帮助我记忆起许多事情来。纪文勋,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书,已经退休了。他对于如何教好中文,在美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陆以洪可能在天津。
陆以洪同曹禺的友谊颇深,他同曹禺一起演过戏。据南开校刊记载,在《高三文科政治学班开模仿议会纪事》一文中说:会后由 万家宝、江樵、陆以洪三君表演未来派戏剧《换个丈夫吧》,诙谐绝伦迨大家 。
他的弟弟陆以循和我也很要好,在南开中学同住一间宿舍,一起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以循是搞音乐的,现在仍然在清华大学音乐室工作。江樵,是天津有名的江大律师的儿子,我们上学时他就死去了。杨长骥可能在四川。
田本相:现在发表的一些有关 曹禺生平 的文章,都不能确定您是哪年入读南开中学的?
曹禺:南开中学是六年制,我应当在1927年毕业,因为出疹子,耽误了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出疹子后,我身体十分虚弱,继母和父亲都不同意去上学,一定要我在家里休养。我于192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我是插班生,一入学上二年级。这样推算应当是1922年入南中读书。
胡叔和在他的《曹禺评传》中提出曹禺于 1923年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南开初中部戊辰班。该班自1922年秋开始。从此,南开高、初中实行三三制。戊辰班乃实行三三制的第一班。该班分文、理、商三科。曹禺读的是文科 。也有一说,曹禺系1924年入读南开中学。
田本相:您的姓名是万家宝,字小石, 小石 有什么讲究吗?
曹禺: 小石 无大讲究,这是根据我父亲的字排下来的。我父亲叫万德尊,字宗石。所以我就叫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