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纪念版)》巴金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纪念版)》巴金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 一代文学巨匠 、 语言大师 。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毕其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随想录》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黄永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九二四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湖南凤凰。早年研习木刻。四十年代在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从事木刻运动与创作活动。五十年代他创作的木刻作品《齐白石像》、《雪峰寓言》插图、《叶圣陶童话插图》、《森林组画》、《阿诗玛》插图等闻名画坛。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大利亚先后举办个人画展十五次。近年他创作的水墨花卉作品独具风格并以画荷闻名于世。

【编辑推荐】

《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纪念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人的书评】

【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纪念版)的书摘】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文学艺术的形成,本身也可说即充满了一种生命延长扩大的愿望。至少人类数千年来,这种挣扎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得到认可。凡是人类对于生命青春的颂歌,向上的理想,追求生活完美的努力,以及一切文化出于劳动的认识,种种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材料、各种形式,产生创造的东东西西,都在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得到认可、证实,甚至于得到鼓舞。因此,凡是有健康生命所在处,和求个体及群体生存一样,都必然有伟大文学艺术产生存在,反映生命的发展,变化,矛盾,以及无可奈何的毁灭。(对这种成熟良好生命毁灭的不屈、感慨或分析)文学艺术本身也因之不断地在发展,变化,矛盾和毁灭。但是也必然有人的想象以内或想象以外的新生,也即是艺术家生命愿望最基本的希望,或下意识的追求。而且这个影响,并不是特殊的,也是常态的。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一种迷信成分,或近于迷信习惯,使后来者受到它的约束。正犹如近代科学家还相信宗教,一面是星际航行已接近事实,一面世界上还有人深信上帝造物,近代智慧和原始愚昧,彼此共存于一体中,各不相犯,矛盾统一,契合无间。因此两千年前文学艺术形成的种种观念,或部分、或全部在支配我们的个人的哀乐爱恶情感,事不足奇。约束限制或鼓舞刺激到某一民族的发展,也是常有的。正因为这样,也必然会产生否认反抗这个势力的一种努力,或从文学艺术形式上作种种挣扎,或从其他方面强力制约,要求文学艺术为之服务。前者最明显处即现代腐朽资产阶级的无目的无一定界限的文学艺术。其中又大有分别,文学多重在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或文字结构的反叛,艺术则重在形式结构和给人影响的习惯有所破坏。特别是艺术最为突出。也变态,也常态。从传统言,是变态。从反映社会复杂性和其他物质新形态而言,是常态。不过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有如下事实,可以证明生命流转如水的可爱处,即在百丈高楼一切现代化的某一间小小房子里,还有人读荷马或庄子,得到极大的快乐,极多的启发,甚至于不易设想的影响。又或者从古埃及一个小小雕刻品印象,取得他——假定他是一个现代大建筑家——所需要的新的建筑装饰的灵感。他有意寻觅或无心发现,我们不必计较,受影响得启发却是事实。由此即可证明艺术不朽,艺术永生。有一条件值得记住,必须是有其可以不朽和永生的某种成就。自然这里也有种种的偶然,并不是什么一切好的都可以不朽和永生。事实上倒是有更多的无比伟大美好的东西,在无情时间中终于毁了,埋葬了,或被人遗忘了。只偶然有极小一部分,因种种偶然条件而保存下来,发生作用。不过不管是如何的稀少,却依旧能证明艺术不朽和永生。这里既不是特别重古轻今,以为古典艺术均属珠玉,也不是特别鼓励现代艺术完全脱离现实,以为当前没有观众,千百年后还必然会起巨大作用。只是说历史上有这么一种情形,有些文学艺术不朽的事实。甚至于不管留下的如何少,比如某一大雕刻家,一生中曾作过千百件当时辉煌全世的雕刻,留下的不过一个小小塑像的残余部分,却依旧可反映出这人生命的坚实、伟大和美好。无形中鼓舞了人克服一切困难挫折,完成他个人的生命。这是一件事。另一件是文学艺术既然能够对社会对人发生如此长远巨大影响,有意识把它拿来、争夺来,为新的社会观念服务。新的文学艺术,于是必然在新的社会——或政治目的制约要求中发展,且不断变化。必须完全肯定承认新的社会早晚不同的要求,才可望得到正常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文学艺术的要求。事实上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到封建末期、资本主义烂熟期,任何一时代都这么要求的。不过不同处是更新的要求却十分鲜明,于是也不免严肃到不易习惯情形。

本文是作者未写完的遗作,初稿在被查抄数年后退还的材料中发现。发表时只校正了个别错字和标点。本书本版本次责编添加个别标点,比如 淮南子 为书名,则加书名号。根据作者来往书信,本文可能在1961年7月至8月初写于青岛,也可能是8月回京后所作。原稿抄查后被审查人员在本文以下部分文字上划有红线: 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 让人不再用个人权力或集体权力压迫其他不同情感观念反映方法 大致是政权完全稳定,社会生产又发展到多数人都觉得知识重于权力,追求知识比权力更迫切专注,支配整个国家,也是征服自然的知识,不再是支配人的权力时。我们会不会有这一天 。

沈从文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

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

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一怀念沈从文先生》。

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研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此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

沈先生夫人张兆和先生对我们的编辑工作作了全面而精细的指导,并提供了有关珍贵资料。

沈先生公子沈虎雏及虎雏夫人张之佩同志协助订正了部分稿件。

著名画家黄永玉教授除撰稿外,还精心地为本书作了封面设计。

美籍华人、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女士为本书题签。

老作家萧离先生对编辑此书作了许多指导。

湖南文艺出版社颜家文同志具体负责刊印此书,颇费心力。

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

1989年元月10日

版权页:

55年过去了,从文在达子营写连载的事,我还不曾忘记,写到结尾他有些紧张。他不愿辜负读者的期待,又关心朋友的安危,交稿期到,他常常写作通宵。他爱他的老友,他不仅为她呼吁,同时也在为她的自由奔走。也许这呼吁、这奔走没有多大用处,但是他尽了全力。

最近我意外地找到1944年12月14日写给从文的信,里面有这样的话: 前两个月我和家宝常见面,我们谈起你,觉得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人的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 这是真话。

我记不起我是在什么情形里写下这一段话。但这的确是真话。在1934年也是这样,在1985年我最后一次看见他,他在家养病,假牙未装上,讲话不清楚。几年不见他,有一肚皮的话要说,首先就是1944年12月信上那几句。但是望着病人的浮肿的脸,坐在堆满书的小房间里,我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塞了咽喉,我仿佛回到了1934年、1933年。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纪念版)》巴金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