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与陈独秀》孙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生,做过知青、文化馆员、记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80年代起走上文学批评之路,已出版<鲁迅忧思录》《走不出的门》《文人的左与右》《张中行别传》《鲁迅藏画录》《混血的时代》等近二十部著作,洞察深邃,文字醇雅,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学者、批评家。
《鲁迅与陈独秀》由孙郁编著,梳理二人生命的轨迹,交往、疏离、追求的差异、态度的相似……对现代人或颇有启发。鲁迅和陈独秀告诉世人,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盛世,人不过是一种奴隶。《鲁迅与陈独秀》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版权页:
插图:
起初的时候,胡适就没有想将思想与学术的问题直接与政治问题挂钩。关心政治是可以的,但阵地却应在大学,即以大学的舞台影响政治。这个思路也适用于办刊,胡适是不愿意放弃思想与学术的研究的。在与陈独秀的合作里,差异还是多于统一。这个现状直接导致了《新青年》同人的解体。
那一场关于 问题 与 主义 之争,是这支团队分解的一个征兆。7月20日,也就是陈独秀入狱不久,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李大钊公开争论起来。 问题 与 主义 之争,是现代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纽结,此一问题至今未能解开,也是困扰诸多知识人士的难点。在学理的层面上,难说谁是谁非,看事物的目光不同,知识背景有别,精神怎么能齐一呢?这一类争论鲁迅从未卷入过,自然有他的原因。当人们试图用一种确切化的模式去规范什么的时候,鲁迅便沉默了。在他而言,并不是让人的选择符合什么模式与体系,恰恰相反,是在抵达彼岸的时候,能否尽情地呈现自我的本质,即人们所说的自由。在自由面前,理论是苍白的。
1920年初,陈独秀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4月,胡适编好了《新青年》在京的最后一期。陈独秀是下一期的责编,只能在上海约稿了。这之后陈独秀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新青年》不久就变成了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