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半生缘》张爱玲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半生缘》张爱玲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编辑推荐】

《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2012年修订版)》编辑推荐:你有次信上说《半生缘》像写你们,我说我没觉得像,那是因为书中人力求平凡,照张恨水的规矩,女主角是要描写的,我也减成一两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别人不论高矮胖瘦都可以identify with自己。翠芝反正没人跟她 identify,所以大加描写。但是这是这一种恋爱故事,这一点的确像你们,也只有这本书还有点像,因为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恋爱。

—— 一九六九年六月廿四日张爱玲致邝文美书

【名人的书评】

《半生缘》是张爱玲最温柔与敦厚的小说,大器不言可喻。几乎是张氏唯一一部探索到内在温暖的作品。──袁琼琼

《半生缘》脱去张腔一贯的辛辣嘲讽,转而变得温柔、多情且善良,真正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苍凉惆怅之余,又透出一股平和的理解与宽容。──郝誉翔

我始终觉得, 我们都回不去了 是张爱玲在心底对胡兰成说的话。被绑架囚禁于黑屋的不是曼桢,而是张爱玲的余生。──张瑞芬

半生的缘份,注定一世的沧桑。这世间男女,这爱恨交错,在张爱玲冷澈透骨的笔锋之下,无所遁形。──彭树君

这是一部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唯因为普通,所以靠近。因为靠近,所以知道那些得到中的疏远,重逢里的永别,都是真实。──杨佳娴

《半生缘》是我二十岁左右启蒙我极深的一本小说,当时读完只觉得天摇地动, 世界的光度变得不一样了 。──骆以军

曾经,最揪我心的一本书,一个爱情。这个 半 字,让人悬念一生。因为深刻的爱情必然伴随巨大的惘然。──钟文音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人世遇合情感劫毁,张爱玲最是深得其中三昧。──苏伟贞

《十八春》就是《半生缘》的前身。她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构采自J. P. Marquand的 H. M. Pulham, Esq. 。我后来细读了一遍,觉得除了二者都以两对夫妇的婚姻不如意为题材外,几乎没有雷同的地方。——宋淇《私语张爱玲》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 倾城之恋美学 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陈子善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止庵

年岁渐长渐体会,这《半生缘》, 恐怕更是你、我今生同样难解之缘。──李昂

缘只半生,都成了前尘往事。就从那个 我们都回不去了 的地方,开始了张爱玲不朽的文学世界!──南方朔

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夏志清

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陈克华

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白先勇

许多人是时间愈久,愈被遗忘,张爱玲则是愈来愈被记得。——南方朔

她称得上 活过 写过 爱过 。——木心

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侯孝贤

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蒋勋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贾平凹

张爱玲 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李碧华

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王安忆

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叶兆言

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王德威

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杨照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苏童

时间过去,运动过去,再看张爱玲,必须认可她的优越性。——李渝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余秋雨 

这个女人好像替我及我们许多女人都活过一遍似的。——李昂

谁说张爱玲是避世的呢?她难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对读者推心置腹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学史中,我们注定还会时时遇到她,谈到她—张爱玲。——艾晓明

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华,以男人的喜好为喜好,以男人的价值为价值,张爱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她顽强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处处有她的 此在 。——刘川鄂

迷张爱玲的人,大多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蔡康永

【半生缘的书摘】

第一章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 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 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是叔惠先认识她的。叔惠是他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俩同是学工程的,叔惠先毕了业出来就事,等他毕了业,叔惠又把他介绍到同一个厂里来实习。曼桢也在这爿厂里做事,她的写字台就在叔惠隔壁,世钧好两次跑去找叔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大概也是因为他那时候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

他在厂里做实习工程师,整天在机器间里跟工人一同工作,才做熟了,就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了。那生活是很苦,但是那经验却是花钱买不到的。薪水是少到极点,好在他家里也不靠他养家。他的家不在上海,他就住在叔惠家里。

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阴历年。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例必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家里等着父亲回来祭祖宗吃团圆饭,小公馆里偏偏故意地扣留不放。母亲平常对于这些本来不大计较的,大除夕这一天却是例外。她说 一家人总得像个人家 ,做主人的看在祖宗份上,也应当准时回家,主持一切。

事实上是那边也照样有祭祖这一个节目,因为父亲这一个姨太太跟了他年份也不少了,生男育女,人丁比这边还要兴旺些。父亲是长年驻跸在那边的。难得回家一次,母亲也对他客客气气的。惟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约也因为这种时候她不免有一种身世之感,她常常忍不住要和他吵闹。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也还是哭哭啼啼的。每年是这个情形,世钧从小看到现在。今年倒好,不在家里过年,少掉许多烦恼。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急景凋年的时候,许多人家提早吃年夜饭,到处听见那落落的爆竹声,一种莫名的哀愁便压迫着他的心。

除夕那一天,世钧在叔惠家里吃过年夜饭,就请叔惠出去看电影,连看了两场──那一天午夜也有一场电影。在除夕的午夜看那样一出戏,彷佛有一种特殊的情味似的,热闹之中稍带一点凄凉。

他们厂里只放三天假,他们中午常去吃饭的那个小馆子要过了年初五才开门。初四那天他们一同去吃饭,扑了个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走过一家饭铺子,倒是开着门,叔惠道: 就在这儿吃了吧。 这地方大概也要等到接过财神方才正式营业,今天还是半开门性质,上着一半排门,走进去黑洞洞的。新年里面,也没有什么生意,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著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彷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地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只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叔惠一看见她便咦了一声道: 顾小姐,你也在这儿! 说着,就预备坐到她桌子上去,一回头看见世钧彷佛有点踌躇不前的样子,便道: 都是同事,见过的吧?这是沉世钧,这是顾曼桢。 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蓬松的头发,很随便地披在肩上。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她的两只手抄在大衣袋里,微笑着向他点了个头。当下他和叔惠拖开长凳坐下,那朱漆长凳上面腻着一层黑油,世钧本来在机器间里弄得浑身稀脏的,他当然无所谓,叔惠是西装笔挺,坐下之前不由得向那张长凳多看了两眼。

这时候那跑堂的也过来了,手指缝里夹着两只茶杯,放在桌上。叔惠看在眼里,又连连皱眉,道: 这地方不行,实在太脏了! 跑堂的给他们斟上两杯茶,他们每人叫了一客客饭。叔惠忽然想起来,又道: 喂,给拿两张纸来擦擦筷子! 那跑堂的已经去远了,没有听见。曼桢便道: 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 说着,就把他面前那双筷子取过来,在茶杯里面洗了一洗,拿起来甩了甩,把水洒干了,然后替他架在茶杯上面,顺手又把世钧那双筷子也拿了过来,世钧忙欠身笑道: 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等她洗好了,他伸手接过去,又说 谢谢。 曼桢始终低着眼皮,也不朝人看着,只是含着微笑。世钧把筷子接了过来,依旧搁在桌上。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一搁下,这双筷子算是白洗了,我这样子好象满不在乎似的,人家给我洗筷子倒彷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觉得她是殷勤过分了。他这样一想,赶紧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两只筷子头比齐了。其实筷子要是沾脏了也已经脏了,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么?他无缘无故地竟觉得有些难为情起来,因搭讪着把汤匙也在茶杯里淘了一淘。这时候堂倌正在上菜,有一碗蛤蜊汤,世钧舀了一匙子喝着,便笑道: 过年吃蛤蜊,大概也算是一个好口彩──算是元宝。 叔惠道: 蛤蜊也是元宝,芋艿也是元宝,饺子蛋饺都是元宝,连青果同茶叶蛋都算是元宝──我说我们中国人真是财迷心窍,眼睛里看出来,什么东西都像元宝。 曼桢笑道: 你不知道,还有呢,有一种蓑衣虫,是一种毛毛虫,常常从屋顶掉下来的,北方人管牠叫钱串子。也真是想钱想疯了! 世钧笑道: 顾小姐是北方人? 曼桢笑着摇摇头,道: 我母亲是北方人。 世钧道: 那你也是半个北方人了。 叔惠道: 我们常去的那个小馆子倒是个北方馆子,就在对过那边,你去过没有?倒还不错。 曼桢道: 我没去过。 叔惠道: 明天我们一块儿去,这地方实在不行。太脏了!

从这一天起,他们总是三个人在一起吃饭;三个人吃客饭,凑起来有三菜一汤,吃起来也不那么单调。大家熟到一个地步,站在街上吃烘山芋当一餐的时候也有。不过熟虽熟,他们的谈话也只限于叔惠和曼桢两人谈些办公室里的事情。叔惠和她的交谊彷佛也是只限于办公时间内。出了办公室,叔惠不但没有去找过她,连提都不大提起她的名字。有一次,他和世钧谈起厂里的人事纠纷,世钧道: 你还算运气的,至少你们房间里两个人还合得来。 叔惠只是不介意地 唔 了一声,说: 曼桢这个人不错。很直爽的。 世钧没有再往下说,不然,倒好象他是对曼桢发生了兴趣似的,待会儿倒给叔惠俏皮两句。

还有一次,叔惠在闲谈中忽然说起: 曼桢今天跟我讲到你。 世钧倒呆了一呆,过了一会方才笑道: 讲我什么呢? 叔惠笑道: 她说怎么我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只有我一个人说话的份儿。我告诉她,人家都说我欺负你,连我自己母亲都替你打抱不平。其实那不过是个性关系,你刚巧是那种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 世钧笑道: 充下手的怎么样? 叔惠道: 不怎么样,不过常常给人用扇子骨在他头上敲一下。 说到这里,他自己呵呵地笑起来了。又道: 我知道你倒是真不介意的。这是你的好处。我这一点也跟你一样,人家尽管拿我开心好了,我并不是那种只许他取笑人,不许人取笑他的。…… 叔惠反正一说到他自己就没有完了。大概一个聪明而又漂亮的人,总不免有几分 自我恋 吧。他只管滔滔不绝地分析他自己个性中的复杂之点,世钧坐在一边,心里还在那里想着,曼桢是怎样讲起他来着。

他们这个厂坐落在郊区,附近虽然也有几条破烂的街道,走不了几步路就是田野了。春天到了,野外已经蒙蒙地有了一层绿意,天气可还是一样的冷。这一天,世钧中午下了班,照例匆匆洗了洗手,就到总办公处来找叔惠。叔惠恰巧不在房里,只有曼桢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面整理文件。她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

世钧笑道: 叔惠呢? 曼桢向经理室微微偏了偏头,低声道: 总喜欢等到下班之前五分钟,忽然把你叫去,有一样什么要紧公事交代给你。做上司的恐怕都是这个脾气。 世钧笑着点点头。他倚在叔惠的写字台上,无聊地伸手翻着墙上挂的日历,道: 我看看什么时候立春。 曼桢道: 早已立过春了。 世钧道: 那怎么还这样冷? 他仍旧一张张地掀着日历,道: 现在印的日历都比较省俭了,只有礼拜天是红颜色的。我倒喜欢我们小时候的日历,礼拜天是红的,礼拜六是绿的。一撕撕到礼拜六,看见那碧绿的字,心里真高兴。 曼桢笑道: 是这样的,在学校里的时候,礼拜六比礼拜天还要高兴。礼拜天虽然是红颜色的,已经有点夕阳无限好了。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半生缘》张爱玲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