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辛志凤,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国际汉语修辞教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出版著作《<墨子>译注》《<吕氏春秋>译注》等,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文艺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傅玄及其<傅子>》《<千字文>对<诗经>的承袭》《甲骨文研究述评》《舞龙的文化底蕴》等二十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中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加强文化典籍整理研究工作,是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当代学人有责任和义务对我国的古典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传承,阐发文化精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交流提供文本依据。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学者,《傅子》是傅玄*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政论、道德论和史论文集。倍受《群书治要》《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四库全书》等典籍所重。关于《傅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傅子》的整理与研究没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拓展:首先,研究方法单一化,孤立地进行静态文本研究;其次,研究的视域较窄,缺乏对文献的外译与传播,对其文化功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传播方面,存在着亟待拓展的学术空间。《《傅子》释读(汉英对照)》在前人有关《傅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在弘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对魏晋时期的重要文献《傅子》进行重新解析。《《傅子》释读(汉英对照)》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绪论,概述傅玄及《傅子》。第二部分为上编,《傅子》导读。对《傅子》的哲学派别加以考证,介绍《傅子》的现存辑本、地位影响、研究情况,重点对其思想及其文化潜能进行归类分析。第三部分是下编,傅子校释。以严可均辑本为底本,运用传统的考据与训诂方法,对严可均所辑的《傅子》内篇进行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运用现代汉语和英语对文献原文进行双语释义。第四部分为附录,包括傅玄传、《傅子》提要、相关研究论文索引及参考文献等,系统地梳理《傅子》的传承脉络,使读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有较为整体的把握。书中坚持传统考据学的特色进行详审校注与释读,又与时俱进地阐释其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文化要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创设性地运用了语码转换式双语释义,将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后,再转换为英文,这种古今中外语言的有机融合是将国学典籍英译的大胆尝试。《《傅子》释读(汉英对照)》倡扬朴学之风,抛弃空疏之论,兼采众家之长,又具一家之言,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原则做了新的研究尝试,力求注译精粹,力致达雅,治学严谨,资料可靠。
《<傅子>释读(汉英对照)》:(一)《傅子》的政治思想《傅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傅玄的政治思想,是为司马氏的统治提供参考的,是论“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提醒人君从历史的兴衰中吸取经验教训,从现实的需要里寻找安邦治国之道。*,傅玄提倡存重儒教,援法人儒,通儒达道。提出了人主为君之道:正天下、兴天下、治天下。(1)傅玄强调人主欲正天下,先要正己立身,*重要的是立公与履信。傅玄提出“息欲明制”的办法,告诫统治者在生活享受方面,不能无节制地一味贪图声色之好、货物之求。无欲而俭是福,不知足而奢是祸。作为人主,应该近观天下物力民情,远鉴前代纵欲失民之祸变。人主心正而行公道且立公制,才能使君臣彼此相互理解,下民无怨。傅玄要求人主按照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主张,注重修身正心,去私立公,息欲明制,以通天下之志,实现以礼治国的理想。《义信》篇指出,信结于上,出于上;行于下,化于下;贯穿于人伦,体现于安上治民。傅玄建议司马氏以信来争取民心。“以修身为本”“立身以诚信”,这两项化下齐众、求福免祸的大计方略,是傅玄特别申诉的道理。从实践上讲,即便是从傅玄推崇的延续四百多年的汉王朝挑出*开明的皇帝来考察,也没有哪个君主在“正心”“修身”方面,能自始至终地实践自我完善的历程。至于汉魏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崩溃,儒学的权威地位下降,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杀伐篡夺的政局变化不断发生,可以说这又是一次礼崩乐坏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傅玄呼吁入主按儒家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政治的途径引向自省修身的道德伦理的轨道上,是难以实现的。(2)傅玄认为人主欲兴天下,应该重视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特别推崇恕道与孝道。他主张居尊在上者要自觉主动地想到百姓,体察民情,实行仁政,人君应有仁恕之心,全社会形成孝亲之风,上下相接,天下所归,可得而安。在《仁论》篇中,傅玄向人主提出两点要求:思、行。所谓思,即“内推其心”,由人伦之情出发,“以恕乎人”。《礼乐》篇同样讲君臣、父子、夫妇这“三本”为“礼教”的“大本”,说明“由近以知远,推己以况人,此礼之情也”的道理。所谓行,即为百姓兴利办实事,以拯救百姓免于饥寒冻馁。他还指出,人君内修其德,仅有“推己及人”的意识,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兴利”的实际举措,必须让“崇仁”见诸“兴天下”之行,使“天下所归”,有施有报,民生有疾苦,人君要以此为忧,救民于水火之中。在《仁论》篇,傅玄突出了“事亲之道”,以“孝”为先。傅玄提出“崇仁重孝,内孝外仁;人不兼爱,但要兴利;孝可短丧,以事亲为重,代表忠节”,这种主张明显是矛盾的,是有意为司马氏禅代制造根据。(3)傅玄主张人主若治天下,必须因物制宜,实行法治。治天下要有法的约束,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法的手段还必须相辅相成。《假言》《释法》论述了天地之道与圣人之治都是因物制宜的。在礼与刑的问题上,傅玄主张以史为鉴,宽简者昌,苛峻者亡。他否定秦王朝的严刑与亲法,肯定汉王朝的统治。他还指出礼治与法治是不可偏的,在《法刑》篇表明法不可去,仁也不可去,要持法有恒,两尽其用。根据现实,应该坚持先礼后刑的方针,以德化民,争取民心。赏与罚是人君治国交替使用的两种基本手段。傅玄进一步指出,既要公而不贰,又要善赏罚与慎赏罚两相结合。赏罚的目的,是要使“威德与天地并”,“使其民可教、可制”,所以不能轻忽。善赏罚可体现威德的客观公正性,慎赏罚则可反映君主立威树德的主观严肃性。……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傅子释读(汉英对照)》辛志凤译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