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吴兢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粱、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粱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吴兢的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专题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这样一来,该书的核心思想变得十分清晰有条理,同时,这种安排方式也方便读者阅读。
★大命题——涉及民生、德治、仁政等治国重大话题,同时还有选人艺术、领导哲学、决策之道,是领导者、管理者的必读书籍。★大气度——强化民族意识、国家建设、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提高管理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大内容——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贞观政要》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是一部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前言《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的对话做了记录,此外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的重大措施。
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工作,为此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经友人的推荐,吴兢开始担任史官。作为史官,他不仅能够秉笔直书,还常常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因为唐中宗无力驾驭朝政,武则天去世后,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各派势力都在拉帮结派,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想废太子而自立,而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被杀,安乐公主随后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这件事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吴兢忠于历史的崇高品格,而他所编著的《贞观政要》亦是集中体现了臣子敢于正义直言辅佐君王的精神。
据资料记载,《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唐朝社会依然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颇为敏感的吴兢俨然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衰颓的趋势。作为大唐的一名臣子,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加上职务工作的积累,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时期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并提供施政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并作为他们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的著作,但吴兢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织该书,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烦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书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几位忠臣良将,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的经验与思想,以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专题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这样一来,该书的核心思想也就变得十分清晰和有条理,同时,这种安排方式也方便读者阅读。
虽然吴兢对施政理念做了极为详细的分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贞观政要》也集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治国理政的思想: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经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比喻经常出现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而书籍主人公之所以经常说这句话,是因为唐太宗君臣从乱世中夺得政权,并亲眼目睹了民众的巨大历史推动力,因此唐太宗始终坚持广施济众的民本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是对自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这种治国理念始终奏效,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执政者更是积极挖掘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治国理念,坚持施行仁政、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致力于新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二、求谏纳听的思想封建王朝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管理者,这种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一言堂的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广开言路,真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臣子也不会主动大胆地提出规劝君主的意见,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上情下情得不到顺畅传达。《贞观政要》到处体现着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实践,最明显的就是臣子们屡屡直言进谏的事例,还有唐太宗引经据典警示自己的言论,做到大度开明,这也是唐太宗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在杜绝独断专行和偏听偏信方面,现代社会的执政者做出了更多的实践,因为交流工具的便利化和多样化,在法律支持的基础上,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方面,有政府、大众媒体和普通民众等几大主体,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管理者与民众的信息互动也更加明显。三、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居安思危”也是唐太宗君臣交谈的一个核心话题。这种德治心理是唐太宗推行民本观、为君之道的心理基础。因为亲眼目睹甲兵强盛的大隋王朝短命而亡,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唐王朝,唐太宗君臣始终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由此不难看出,《贞观政要》不仅是施政措施的指导,更是价值理念的体现。表面上,它解读了贞观盛世出现的缘由,反映了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该书中所反映的思想为朝代演变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揭示,尤其给了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比如,其中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式,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制度,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借鉴学习。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贞观政要》一书,可以在为人处世、规范自身等方面找到比较强大的力量支持。此外,书中在外交方面的记录也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国家团结意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本书虽然对《贞观政要》的部分内容做了节选译注,但所选内容保证了原书的精华之初,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备注解释,方便读者阅读。在原文翻译上,本书坚持本义一致的原则,用更方便人们理解的语言做了注解,争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君道第一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①以啖②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③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④,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