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巴黎圣母院》[法]雨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雨果(l802—1885)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散文家,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法国文学*伟大的作家之一。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九世纪,文学生涯达六十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译者简介:
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中学时期开始学习英文,补习法语和俄语,并自修中外文学。抗战爆发前后曾任中小学教师及书局编辑。1946年到上海专事文学创作和翻译。两年后与诗友辛笛、杭约赫等共同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选》、普里什文《太阳的宝库》、雨果《巴黎圣母院》、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等。创作有诗集《盈盈集》《交响集》等。《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部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代表作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山之作
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致力于外国文学名著出版,延请国内一流学者论证选题,优选专长译者担纲翻译,先后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等大型丛书和外国著名作家的文集、选集等,这些作品得到了几代读者的认可。丰子恺、朱生豪、傅雷、杨绛、汝龙、梅益、叶君健等翻译家,以优美传神的译文,再现了原著风格,为这些不朽之作增添了色彩。
2015年,精装本“名著名译丛书”出版,继续得到读者肯定。为了惠及更多读者,我们推出平装版“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配以古斯塔夫·多雷、约翰·吉尔伯特、乔治·克鲁克香克、托尼·若阿诺、弗朗茨·施塔森等各国插画家的精彩插图,同时录制了有声书。衷心希望新一代读者朋友能喜爱这套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前言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他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宣言”和“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他的戏剧《艾那尼》首演成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的胜利。
雨果的一生(1802—1885)覆盖了十九世纪的四分之三。他目睹了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波旁王室的两次复辟、第二帝国的成败以及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彻底战胜和消灭封建势力,直至建立完备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他自己的思想也逐步完成了从保王主义、自由主义到共和主义的过渡。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于一八三一年初版问世,此时正值雨果在一八三年革命影响下,从保王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因而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者明确指出,迫害爱斯梅拉达的,首先是教会的当权人物——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恶的欲念得不到满足,便疯狂地陷害这个无辜的少女;其次是宗教法庭,他们以偏见迷信为依据,严刑逼供,制造冤案;还有贵族公子弗比斯,从精神上摧残、打击了这颗纯洁的灵魂;*后封建专制制度的*体现者——国王——则亲自下令“绞死女巫”,并残酷镇压了企图救助爱斯梅拉达的人民群众。
作为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
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的敲钟人表示怜悯,把水送到他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将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克洛德副主教道貌岸然,表面上德行高超,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他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他愈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们的欢乐,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布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伙同王家检察官残害人民。这个人物是宗教伪善和教会恶势力的代表。然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既把他看做罪人,又把他写成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作者企图说明,一个卑劣的灵魂如何因受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的束缚而变得更加邪恶。
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他也爱慕爱斯梅拉达,但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就受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克洛德收养了他,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条忠心的狗一样盲目服从主人的意志。但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次体验到了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身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的美丑对照,*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读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许这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巴黎*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在他们的“社会”里,却可以找到上层社会所罕见的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与路易十一所统治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这些“粗野”、“卑贱”的人们中,爱斯梅拉达受到爱护、尊重;而在那个有“教养”的“文明”社会中,她却受到惨无人道的凌辱、迫害。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圣母院的场面,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耳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艾珉
一九九二年七月
母亲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比得上一个母亲看见自己孩子的小鞋更愉快的了,尤其假若它是节日星期日或受洗礼时穿的鞋,连鞋底上都绣着花的鞋,孩子还不会走路时穿的鞋。这种鞋又精美又小巧,穿着这种鞋是走不了路的,母亲看见这种鞋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向着它笑,吻它,同它谈话。她自己问自己,人的脚真能够那样小巧么?孩子不在身边时,只要看见那美丽的小鞋,就仿佛是那柔弱可爱的小人儿在她跟前一般。她以为是看见了自己的孩子,看见了她的全身,活泼、愉快、精美的手,圆圆的脑袋,纯洁的嘴唇,眼白发蓝的亮晶晶的眼睛。假若是冬天,她便在地毯上爬行,好不容易爬到一张凳子上,那母亲就战战兢兢地担心她会爬到火炉跟前去。假若是夏天,就好像她脚步不稳地走到庭院里,花园里,去拔石板缝里的杂草,天真地看着那些大狗、大马,一点也不害怕,还同豆荚、花儿一起玩耍,弄得园丁在花坛上发现了砂子,在小径上发现了泥土,嘀咕地抱怨起来。她周围的一切都像她一样笑着,闪亮着,嬉戏着,就连在她柔软的鬈发中间嬉戏的空气同阳光也是笑眯眯的,欢快的。鞋儿把这一切呈现在母亲的眼睛里,像烛火一般把她的心熔化了。
可是,孩子丢失了之后,环绕着这小鞋的成千个欢乐、妩媚、温柔的形象,就变成了种种可怕的东西。那绣花小鞋变得只不过是一种永远使母亲心痛的刑具。依旧是那同一根弦在振动,同一根*深刻*敏感的弦,可是弹奏它的不再是那安慰人的天使,而是一个魔鬼了。
一天早上,当五月的太阳升起在澄蓝的天空,加俄法洛喜欢把耶稣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情景画在这样的背景上,罗兰塔的隐修女听见格雷沃广场上响起一片车轮声、马蹄声和铁器碰响的声音。她有些受惊了,便用头发把耳朵遮住不去听,一面走过去跪着看她供奉了十五年的那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已经说过,那只小鞋对于她就是整个宇宙,她的思想封闭在那只鞋里面,到死不会出来的了。为了这只像可爱的玩具似的玫瑰色缎子的小鞋,她向上天吐露过多少痛苦的呼吁,伤心的叹息,吐露过多少祈祷和哭泣,那只有罗兰塔的这间小屋知道了。比这只小鞋更可爱更好看的事物也从来没有人流露过更多的悲哀呢。
那天早上她好像比往常更加伤心,从外边都听得见她那尖声的、令人心酸的悲叹。
“啊,我的女儿!”她说道,“我的女儿!我可怜的亲爱的小孩!我再也看不见你啦。这可完了!我总觉得还像是昨天的事。我的上帝,我的上帝,您这样快就把她带走了,还不如早先就不要把她赐给我。难道您不明白孩子是我们肚子里的一块肉,不明白失掉孩子的母亲就不再相信上帝了吗?啊,我真是个倒运的人,偏偏在那天出门去了!主啊,主啊!您这样把她从我身边夺走了,可见您从来没看到过她同我在一起,我怎样快乐地抱着她在炉边烤火,她怎样含着我的奶头甜笑,把脚伸到我的胸口,一直伸到我的嘴唇上。啊,要是您看见过这些,我的上帝,您就会同情我的欢乐了,就不至于把我心头惟一的爱情夺走了!难道我真是这样可怜,主啊,使您看也不看我就惩罚我吗?唉!唉!鞋还在这里,可是那脚在哪儿呀?整个身子又在哪儿呀?孩子在哪儿呀?我的女儿,我的女儿!人们对你做了些什么?主啊,把她还给我吧!我跪着向您祷告了十五年,把膝盖都磨破了。我的上帝,这难道还不够么?把她还给我吧,哪怕只有一天也好,一个钟头,一分钟也好。把她还给我一分钟,主啊!然后把我永远扔给魔鬼吧!啊,要是我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拽住您的袍子边儿,我就会用我的两只手抓住它,那您就只好把我的孩子还给我啦!主啊,她这只漂亮的小鞋,难道您就不怜惜吗?您能用十五年的苦刑来惩罚一个可怜的母亲吗?慈悲的圣母,天上慈悲的圣母啊!我那孩子,我那亲生的孩子,人家把她抢去了,偷去了,在丛林里把她吃掉了,还喝了她的血,嚼碎了她的骨头!慈悲的圣母,可怜我吧!我的女儿!我要我的女儿!哪怕她是在天堂里,对我又有什么好处?我不愿要您的天使,我只愿意要我的孩子!我是一只母狮子,我要我的小狮子!啊,我要伏在地上,把我的头在石板地上磕碰,我要诅咒自己,我要咒骂您,假若您把我的孩子留着不还我!您看我把自己的手臂都咬伤啦,难道慈悲的上帝会没有怜悯心吗?要是我的孩子在我身边,她会像太阳一般使我温暖,尽管人们只给我一点盐和黑面包!上帝我主!我不过是一个卑微的罪人,可是我的女儿使我成了虔诚的信徒。由于爱她,我心头充满了宗教信仰,她的微笑像通往天堂的门户,我从她的微笑里看见了您。请让我能再有一次,仅仅一次,把这只小鞋穿在她那粉红色的脚上,然后在对您的赞美声中死去。我的圣母啊!啊,十五年啦!现在她一定长大了!不幸的孩子啊!什么?难道我真的不能再看见她了吗,也不能在天上再看见她了吗?因为我是进不了天堂的。啊,多惨!只有她的鞋在这里,就只这样罢了!”
不幸的母亲扑到那只小鞋上,十五年来,那只小鞋成了惟一能安慰她的东西,也是惟一使她失望的东西,就像发现孩子丢失的那天一样,她五内崩裂,哭得死去活来。对于丢失孩子的母亲,永远都像是刚刚把孩子丢失了似的,这种悲痛是不会过去的,丧服已经相当破旧褪色,而心依旧是漆黑一团。
这时,一阵阵富有生气的孩子欢乐的声音从小屋外传来,每次听见了他们的声音,那可怜的母亲都要躲到她那像坟墓一样的小屋的*暗的角落里去,好像是为了好把耳朵贴在石板地上不去听他们。这一次却相反,她忽然直挺挺地站起来留心听着,一个小男孩正在说:“今天要绞死一个埃及女人。”
用我们看见过的蜘蛛扑向一只在蛛网上发抖的苍蝇那样的突然一跳,她就跳到了窗口。读者知道,那窗口是朝向格雷沃广场的,的确有一架梯子放在那永久性的绞刑架跟前,执行绞刑的刽子手正在忙着整顿由于潮湿生了锈的链子,周围有一群人围着。
那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已经走远了,小麻袋用眼睛找寻一个过路人,好向他打听。她发现就在她的小屋近旁有一个神甫,装出在读那本公用祈祷书的样子,但他的心思好像并不在铁栅里的祈祷书上,而是在那个绞刑架上,他不断朝那边投去狂乱的恶狠狠的眼光,她认出那是若扎斯的副主教先生,一个神圣的人。
“神甫,要在那里绞死谁呀?”
神甫看了她一眼没有回答,她又问了一遍,他才说:“我不知道。”
“那边有几个孩子说是要绞死一个埃及女人呢。”隐修女说道。
“我想是吧。”神甫说。
于是巴格特就发出一串疯疯癫癫的笑声。
“教姊,”副主教问道,“那么你很恨埃及女人吧?”
“我恨不恨她们?”隐修女喊道,“她们是巫婆,是偷小孩的人呀!她们吞吃了我的小女儿,我的孩子,我惟一的孩子!我再没有心了,她们把我的心吃掉了!”
她的样子可怕极了,神甫冷漠地看着她。
“我特别恨其中的一个,我诅咒过她,”她又说,“那是一个姑娘,她的年龄和我的女儿差不多,要是她母亲没有把我的女儿吃掉的话。这条小毒蛇每次经过我的屋子,就使我的血往上涌!”
“得啦,教姊,高兴起来吧,”像坟头石像一般冷酷的神甫说,“你要亲眼看着死去的就是她呀。”
他脑袋耷拉在胸前,慢慢走开了。
隐修女快乐地挥舞着胳膊。“我早就说过她是要上绞刑架的!感谢你,神甫!”她喊道。
于是她大踏步在她那洞穴的铁格窗口前走来走去,头发蓬乱,眼睛闪亮,又用肩膀往墙上撞,好像一头已经饿了很久的笼中恶狼,此刻知道快要有东西下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