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简直像春天》陈克海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6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简直像春天》陈克海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陈克海,1982年生,湖北宣恩人。土家族。现供职于山西文学月刊社。出版有小说集《清白生活迎面扑来》《道德动物》。

【编辑推荐】

《简直像春天》里的六个小说,写的是向上愿望在人间崎岖起伏的样子。说得更确切些,陈克海这个小说集里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向上可能。向上的愿望带来的是更多的艰辛,人突破了很多原本不必突破的底线,陷入了更为可怕的困局。但生活没有因此而停顿,人终于借助这困局明白了些什么,此前的种种也就不完全是徒劳,人在这艰难中一点点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名人的书评】

有意或者无意,陈克海这本小说集中的人物,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一个小说中的配角成了另一个小说的主角,一个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成了另一个小说的引子,一个小说里的意外成了另一个小说里的必然。就这样,《简直像春天》差不多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年人的命运共同体,虽然挣扎之后,他们也“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可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显现了向上的愿望——这是属人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属人的骄傲;这是小说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小说的骄傲。

——黄德海

【简直像春天的书摘】

黄德海

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愿望,可在这扰攘的人世间,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而直接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对大部分未必自觉的人来说,向上愿望的起起落落,就变形成了人生的坎坎坷坷。

如果我没有看错,陈克海《简直像春天》里的六个小说,写的就是向上愿望在人间崎岖起伏的样子。说得更确切些,陈克海这个小说集里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向上可能。

一个年轻的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一个机关女性开始厌倦重复的日常,一对几乎被生计淹没的夫妇企图挣扎出来,一个科员盼望着中年变法,一个丧妻者注视着年轻女性的温情,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无意识做着改变……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些不纯粹的爱情,不彻底的表白,不干脆的决断,不真诚的话语,不得已的分别……瞥眼看过去,差不多都是沉入深水区前的无意义挣扎,做不得数,也当不得真——不过,似乎也并不是毫无用处。尽管可能在挣扎中陷入得越来越深,可挣扎本身,好像又带来了那么一点不同,跟完全忘记了向上愿望的人,有了那么一丝不太说得明白的差异。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的都不过是平常的人生,每个人都有些愿意或不愿意跟人提起的故事——那个年轻的女孩,“运气不好,竟然招惹上了满嘴是蜜的老男人。一来二去,习惯了,竟多了份贪恋”。那个坐久了机关的女性,“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她曾经讨厌的那一类人,自以为是,爱给人说教,显摆似是而非的人生看法,好像如此一来,就能证明她的人生不是那么苍白”。那看不到生活尽头的两口子,“他那么拼命地亲着她,无意义地重复着无数次的接吻,就像人们在绝望的时候,并不知道绝望,只是不断地把香烟放在嘴上吸”。那个丧妻的男人,“开着那辆浑身是泥的212在东山上转来转去,也不拍照片,更不想什么转行,他就是感觉憋屈,想到更高的地方透透气”。那个外人看起来成功的男性,觉得自己“陷在这乏味的生活中,就像流水线上分拣的土豆,由着机器筛选”。尽管生活的洪流在绵延的掩盖下似乎消除了凶险,可那能把人卷进漩涡的力量没有丝毫减弱,猛兽般的獠牙每每在人喘息之间闪现

出来。

就是在这样日渐疲沓下去的人生当中,人不断骗取着自己的信任,做着绝望的挣扎,付出无奈的爱意,乞求善意的安慰,涌起挫败的嫉妒……虽然时刻准备着从平庸的生活中一点点挣扎出来,却不过是芜杂繁琐生活中卑微的人生。哪一点挣扎的力量有用吗?似乎有那么一点。从此后发生的种种来看,尽管生活仍然古井不波,但总归有一点什么发生了。

这些疲累无助、畏葸不前的人们,起码在挣扎中慢慢认识清楚了一些问题,看清楚了一点自己——“她想起之前的懦弱,委曲求全,竟然把那么多时间用在埋怨,用在指望男人身上,长吁了一口气。”“好些中午,就她一个人在满是亮光的室内机械重复。她也不觉得枯燥。汗液顺着脊背流下,好像经年累月淤积的毒素也排出来了。”“挣多少钱是个够?她是挣了些钱,可得到的却是一身的疾病和伤痛。什么样的日子不是往下过?或许是想通了这一点,她对接下来的生活又多了些期待。”“想着三三两两的人在水波里自在起伏,完全可以游到精疲力竭,游到他尽兴,爱怎么扑腾就怎么扑腾,他连抓鼠标的手都濡湿了。”“也是做着这些琐碎的事情,他才一点一点平静下来。好像厨房成了他的教堂,只有这里,才有足够的肚量可以容纳他那些模棱两可的忏悔。”“洗完手,他抬头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他嘴唇抿得紧紧的,猛一看,隐约露出一股女相。”

这微乎其微的变化,清除了一点儿淤积,驱走了一点儿无奈,带来了一点儿心劲儿,疏通了一点儿道理,甚至改变了一点儿容貌,都说不上是值得提起的事情,甚至在这之前,向上的愿望带来的是更多的艰辛,人突破了很多原本不必突破的底线,陷入了更为可怕的困局。但生活没有因此而停顿,人终于借助这困局明白了些什么,此前的种种也就不完全是徒劳,人在这艰难中一点点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有意或者无意,陈克海这本小说集中的人物,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一个小说中的配角成了另一个小说的主角,一个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成了另一个小说的引子,一个小说里的意外成了另一个小说里的必然。就这样,《简直像春天》差不多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年人的命运共同体,虽然挣扎之后,他们也“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可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显现了向上的愿望——这是属人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属人的骄傲;这是小说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小说的骄傲。

没想到这园子竟有那么大

有一阵子,卫中正一进办公室,就讲他昨天都干了些什么,不是见了什么大人物,就是跟哪个厅局的哥们儿喝酒,一喝就喝多,连喝酒吐了几次,吐在什么位置,吐完了如何抱着马桶不放,也要形容出来。那时候,薛珊刚上班,还不明白这个同事为什么要对着她说这些,待到次数多了,才意识到,这个男人是在和她分享刚刚过去的激动时光呢。她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好像也变得丰富起来,准确地说,是她对这份工作更多了份期待,也许有一天,她也会见识更多的人闯进,或者,就像艾丽丝掉进兔子洞里一样,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是的,她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人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何况她还是山西大学英语系的。到了后来,她除了随声附和,也会试着说点自己的情况。她说她父母都是从云南搬过来的,虽然母亲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只是在郊区给小孩子教教语文数学。她这么说的潜台词是,生活中事事都只能靠她自己。偶尔,她还会说起她母亲失败的婚姻,说起她两个调皮的弟弟妹妹。她说她一点也不喜欢小孩子,顺便表露了她对婚姻的恐惧。那时,她和李强的恋爱到了胶着期,动不动就闹别扭,生闷气。唯独说到婚姻,卫中正的话少了。薛珊只知道,他和妻子两地分居多年。他总是承诺,给他一点时间,他迟早会在太原买下车和房,可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他还是租住在后北屯。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间里,除了破破烂烂的书越堆越多,工资卡上的数字却没有增加多少。时不时地,他还要面红脖子粗地质问,过去那个写诗,和他有共同爱好的女人,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现实?怎么可以?

薛珊本是来看他的藏书,哪里知道他还怄着一肚子牢骚呢?原来,他并不像他声称的那般洒脱。好在还有一个同事会插科打诨,几句话,就把卫中正的抱怨消解了。可卫中正呢,显然是真受了刺激,好几回,下午上班,一进门就要和薛珊说起跟女人的龃龉。薛珊能闻到他满口乱牙中,腐烂的白菜叶子味道。她起身打开窗户,回过身来,也没坐下去,就靠在橡木桌子上,双手抱着胸,又谈了些母亲的事。

她现在和母亲完全无法沟通了。“我娘倒是什么都看开了。千里迢迢跑到山西,就为了找个能说得到一起的人。结果呢,来了,就生了俩孩子。跟你说说我娘的日常生活吧,早上起来做饭,等我弟弟妹妹上学,她洗了锅去买菜,做中午饭,睡到下午三四点,又开始做饭,然后散会儿步,睡觉,一觉醒来,又是从头开始。”她神经质地笑了起来,“她完全忘了*初的想法。稍微闲下来,还要拿管教小孩子的那一套教育我,说我不管做什么都得上点心。她那样一副口气,好像早就知道我做什么都不用心似的。我是真不明白女人都在想些什么。”

她这么说话的时候,显然没有把自己包括在女人之内。她总是想着,自己才二十五岁呢,有的是工夫折腾,有的是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有什么可焦虑的呢?她和这些饱受日常生活折磨的女人大不一样。她可不想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她就是想活自己。她在太原,远离了母亲的唠叨,*主要的是,她终于有了一份工作,一份堪称体面的工作。她以为自己摆脱了过去的生活。看起来确实不错,天天和新闻打交道,满城市跑来跑去,成天都像是有大事在她身边发生。她以为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应该保持这样的精神头,积极地活下去才对。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半年,她就受不了了。和卫中正说起这些职场的困惑,本是期待男人附和两句,谁知道他却开始了旁敲侧击。

“卡夫卡的《变形记》,你不会没看过吧?”

她当然看过。问题是,这个时候,她可不需要他给她上一堂文学的象征隐喻课。甚至,她有些烦他这么说话的方式。他为什么喜欢用反问句呢?她看了他一眼,想说什么,又忍住了。她到底是怕自己的沉默有失礼貌,像是自言自语地,又来了一句:

“真想不通大家都在敷衍谁。”

“契诃夫《带叭儿狗的女人》你总该有印象吧?”

什么人啊?难道他看不出来她都快疯了吗?她总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哪里想到不过是在重复别人?她怎么可能会和那个因为男人一副奴才相就想出轨的女人一样?她难过的可不是什么困境中的婚姻生活。难道他以为多看了几本书,就能用小说中的人物处境来安慰她,说她并不是独自一人在痛苦中挣扎?她还看过克莱尔·吉根的《南极》呢,一个富裕的女人渴望冒险,结果被一个陌生男人绑在了床上。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她对卫中正动不动就拿小说来对比人生,非常恼火。做人怎么能这样?

她以为凭着一腔热血,还有理想,即便改变不了大的环境,至少也可以让自己活得舒坦些。她一直以为在这样一个单位待着,再不起眼,总能混出头。可是现在,她心乱如麻。她想不明白,卫中正怎么能在这样一个地方待上十几年甘受蹂躏。

这个时候,卫中正才开始说起他的经历。他确实坎坷。出生在偏远的武陵山里倒也没什么可煽情的,那个年代谁不穷?周围都是差不多的人。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可怜。大学期间,别人去网吧,只有他,没钱,老老实实待在图书馆。也没别的爱好,就喜欢背古诗词。毕业了,别人要么去北京,要么去广州,他没勇气离开,害怕好不容易得到的农转非户口,又被打回原籍。听说这单位能落户,他毫不犹豫就来了。就连父亲也支持他,说能吃财政饭不错。只是到了现在,他偶尔也困惑,说起来他也是个念了十几年书的人,*后怎么相信一个中学生、一个老农民的判断?

七月的雨下个没完,卫中正挑挑拣拣说了半天,薛珊一边点着鼠标在网上闲逛,一边配合着说两句话。等到从电脑跟前抬头,才发现院子里空无人声,只有空调单调的声响。满墙爬山虎在微光里摇曳,天色

暗了。

之后发生的事,就好像有人拿着涂满颜料的铁丝,哧哧啦啦地,在她的脑子里写字。铁丝能写成什么字呢?*终,她脑仁生疼,好像整个脑浆都被搅烂了,留在她印象里的,也只有那些暧昧不清,又无法启齿的斑痕。空气燠热,她本来只是盼着雨早点停下来,谁知道灯却突然灭了。她还没反应过来,一张濡湿的嘴就堵到了她的眼前。她对这个比她大十来岁的男人从来没有防备之心,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如此野蛮地对待她。她瞪大眼睛看着他,都忘了反抗。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呢?这个都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女大学生,满脸通红,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看上去,卫中正也被自己的举动吓坏了。他只是死命地抱着她,一看见她准备说话,就一遍又一遍地凑到她跟前,好像这样就能把她的话堵回去。

手机的响动救了她。他松开了手,却也没有打开灯。薛珊拢了拢散乱的头发,才接通手机。是李强。他问她在哪里。她说在单位加班。他说来接她。她说不用。他问她几点回去。她说还得过一会儿。挂了电话,薛珊才想起来要生气。

“卫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

卫中正呢,像个溺水者,又伸过手来准备搂她。薛珊躲开了。她拉开门匆匆就往外跑。她跑了一阵,以为卫中正会追上来。连个鬼影都没有。冷风吹来,激起她一身鸡皮疙瘩。土腥味不依不饶地钻进她的鼻孔。卧在墙根下的狗好像被这个惊慌失措的女人吓着了,跳起来,夹着尾巴,一个倒退,还扭过头来琢磨了她一眼。街上的人走来走去,根本意识不到她刚刚遭遇了什么。她的手汗津津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卫中正,她直接摁掉了。卫中正不知道是慌了,还是不死心,一直不停地打。她只好回过去一条信息:

“求你了,别打了。”

后来,薛珊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明明是这个老男人错了,为什么她表现得如此懦弱,感觉倒像是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那段时间,她过得很恍惚。倒不全是卫中正影响了她什么,而是她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又苦于找不到应对的办法。每天去了单位,也不再和人闲聊,进门出门都低着头,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什么重大的事情。丈夫李强应该觉察到了她的变化。有一天,他从宣纸上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地来了一句:“卫中正*近在忙什么呢?”

“什么?”

“感觉你有一阵儿没提起他了。”

“别和我提他。”许是意识到自己反应太过激烈了些,她又低下声来,像是这才发现他为人的拙劣,来了一番提纲挈领的评价,“他就是一个牛皮客。天天翻来覆去就那么些事儿,说得我头都大了。”

李强感慨了几句,又低下头,接着画他的鸟。

薛珊更窝火的是,到了后来,连卫中正都辞职去了一个待遇更好的单位,而她竟然还在这个地方窝着。她甚至还学会了自嘲。待到新来的孩子实习,她会举自己的遭遇作例子。

“你们千万别以为从此就有了铁饭碗。你们以为我就想在这里待着?起初,我可能和你们抱有一样的想法,有份稳定工作,嫁个好男人。等到工作了几年,发现这样的地方真不是人待的。我考过研,考上了,可也只有这么一个文凭。一个文科生,想离开这个地方,恐怕也只有考博。问题是,年纪都这么大了,我根本没有心思再从头开始。但你们不一样,还年轻,有的是机会,能走就走,别在这里浪费大好年华。”

她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她曾经讨厌的那一类人,自以为是,爱给人说教,显摆似是而非的人生看法,好像如此一来,就能证明她的人生不是那么苍白。有时候站在办公室,对着一帮年轻孩子口吐白沫,而他们还抱着双手,唯唯诺诺地站在那里,心不在焉地敷衍她,她就更加生气。没有人听她说话,她好像是对着空气练习抱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她的歇斯底里。她接受不了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混乱,却又无能为力。按照正常的逻辑,事情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怎么就偏偏成了个这呢?她想不明白。

周围的朋友能说些什么呢?她的闺蜜,孟惠,说是去了北京,其实呢,住在中关村附近的地下室。杨芹倒是出了国,还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但好几回打起电话来,话里话外的那份辛苦,还有寂寞,也只有她自己明白。偶尔,她想到自己只能拿这些虚妄的对比安慰自己,更是彻夜难眠。

她和李强结婚七年了,还没要上孩子。过去她嫌孩子麻烦,现在她想要,却偏偏不遂人愿。偶尔有同事开玩笑,说三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不知道着急,不怕到时候成了高龄产妇?她也只能旁顾左右,底气不足地解释:

“我老公不想要,我们就想做个丁克。”

她一副没有玩够的样子。好像为了自由,完全可以不用顾忌家人的感受。说完了,她就后悔得要死。她怎么从来就不知道面对真相呢?连这样的事情都要把责任推在丈夫身上。她现在仍像从前那样,上班下班都会给李强打个电话,可是见了面,又毫不掩饰对他的不耐烦。过去她喜欢他的安静,有自己的小天地,现在呢,她看不惯他的做派。他的热爱,他的精神世界,什么书籍、唱片、玩偶、雕塑,对她来说,都太过抽象。她更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比如衣物品牌、家具选择、汽车更换,她想着也许占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就能将李强的精神挤出家门。她这么做的目的倒不是出于坏心,她就是想活得更接地气点。人人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世界,她一个外地人都还有上进心,为什么他李强一个老太原,竟然这么沉得住气?她说,“你就不能过点更朝气的生活吗?”她一直以为自己的想法是为他好。就像李强偶尔埋怨的那样,你总是对的,和你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从来就没有给我说过一回“对不起”。一想到自己在男人的心目中是如此蛮横的模样,她就更加生自己的气。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外人那么懦弱,对家人却如此冷漠。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简直像春天》陈克海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