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马上天下》徐贵祥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皖西人,1959年12月出生,空军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中篇小说《弹道无痕》《决战》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明天的战争》《高地》《特务连》《八月桂花遍地开》《四面八方》等。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获第七、八、九、十届全军文艺奖,第四、八、十、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乡绅子弟陈秋石因不满妻儿丑陋,离家出走,被动参加红军,成为一代战术专家。其子陈三川因家庭变故,同其母流落他乡,改名换姓,参加游击队,成为少年英雄。抗战后期,部队合并,陈秋石运筹帷幄,陈三川死打硬拼,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抗战名将。解放战争中,陈秋石先后任旅长和纵队司令员,因用兵谨慎一度受贬,陈三川则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作战风格受到赏识,二人地位发生变化,因对战争理解和指挥风格差异,矛盾不断出现。渡江战役中,陈三川首次运用战术成功,被提升为副师长,经袁春梅斡旋,父子相认。陈三川之女陈潇潇由爷爷抚养成人,长大后得知其母梁楚韵原是爷爷的崇拜者,因爷爷对抛妻别子的行为愧疚而拒绝了梁楚韵的求爱,直到确认元配去世才另娶,而此时梁楚韵已嫁给陈三川。陈潇潇深感遗憾,表示宁愿做爷爷的女儿。陈秋石临终之前,父子就某一战役的战术运用进行探讨,陈三川认为,按父亲的打法,不知道要少消灭多少敌人。父亲则说,按照我的打法,不知道要少牺牲多少战友。陈三川顿悟。徐贵祥的抗战作品被称为“新抗战小说”,其故事主要发生在敌后根据地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小说中的战争英雄们有八路军,也有国民党的友军,还有参加当地游击队的普通群众。复杂的抗战环境中,这些人物充满了人生智慧和战争智慧,这些因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特色。小说故事性很强,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历史的天空》开启了革命历史的新的写作道路,带动了包括《亮剑》《激情然绕的岁月》等一大批类型作品的诞生,《历史的天空》获得了第六届矛盾文学奖,发行已达80万册。抗战系列还包括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八月桂花遍地开》,此书的发行量也已超过20万册。系列中的《马上天下》是2009年中国出版集团的重点作品,发行量以超过5万册。这个系列还有新的作品加入进来。徐贵祥的抗战系列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极具特色、风格鲜明的经典原创作品。
拓展战争文学新的表现空间——读徐贵祥的长篇小说《马上天下》汪守德战争总是与谋略与智慧密不可分的,我国的读者向来有通过文学作品欣赏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的传统。在我国当代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当中,虽然有大量作品描写我军的致胜之道,却罕有以表现谋略和智慧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仿佛这并非文学的正宗,很容易陷入小道旁门。多年前就曾听徐贵祥谈及在完成表现古代战争谋略的中篇小说《决战》之后,要下功夫写一部反映现代战争智慧的长篇巨著,而且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不会让读者失望。出于对徐贵祥创作实力的信任,便对他的这种目标充满想象。时日迁延之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读到了《马上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部期待已久的长篇小说佳作。小说的背景跨越了中国的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那是充满战争谋略与智慧的岁月,无数次血与火的惨烈厮杀与谋略和智慧如影随形。小说主人公陈秋石正是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的堪称智慧化身的人物。但他似乎并非生来就如横空出世,作品的细致描写勾划出他的成长轨迹,以及他是怎样在平凡中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战争奇迹。其少时殷实富足的家道,以及新文化的浸润,使其有了非一般家庭可比的思想启迪和文化熏陶。而婚姻生活频发的变故又令他从愉悦到伤感再到失落,使之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这无疑是他成为一个有着特立独行性格和巨大心灵空间的人物前置的因由。当他毅然抛妻别子、远离乡土,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个战乱的年代便成了他真正的舞台,并像一道炫目的闪电从这个大舞台上空划过。黄埔南湖分校的主教官杨邑及其所教授的战术课,便是开启他心灵之门的钥匙,连排战术攻防演练考核这种基础性的纸上谈兵式的战术问题,已经使他在战术上颇具心得,初露过人的才能。接着小说以陈秋石在无数征战中创造的谋略方面的杰作为小说主线,书写了引人入胜的战争传奇。初出茅庐之战当属陈秋石在红四方面军以连长之职代行团长之令,创造了孔雀岭守卫战以少胜多、以战术制胜的成功范例。抗战期间以一营兵力受命袭击苍南日军,以达成围点打援的艰巨目的,陈秋石鉴于山河形势而把狙击阵地后移至离太行军区仅十几公里的漳河峪,显示出求实的精神、过人的胆魄和在战术中所具有的奇思妙想。抗战后期日军松冈所部冬季攻势是进攻西华山,还是声东击西杀回枪径奔楚城,陈秋石面对战争的迷雾通过缜密分析得出准确判断,为占得胜机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中的荟河阻击战,更是陈秋石战术运用的经典段落,他提出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术设想,并“把一个兵团的兵力当作两个兵团使用,把一个战役当成两个战役打”,虽为一支弱旅却巧借整个兵团的形势来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充分显示出他用兵的非凡和精妙。而渡江战役中纷乱的向南追歼,陈秋石命陈三川死守三色堇,也是出于对战场形势的深透把握,因而布下网罗把恩师杨邑所率敌残部一举围歼。小说对这些为谋略与智慧所编织的形态各异的战斗,都写得丝丝入扣、妙笔如花、令人信服,作者所演绎的是战争的艺术,同时也是艺术的战争,可谓扣人心弦而又赏心悦目。值得赞赏的是,《马上天下》以表现战争谋略与智慧为灵魂和主线,又并不是把它作为单纯的军事行为进行孤立的描写,而是将其与各种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诸种因素深深地纠结在一起,放在错综复杂的敌我态势、内部关系,以及激烈的人物性格冲突中来展示。我们从作品读出的战争谋略与智慧,是无数个可能性中的与极大风险并存的一个艰难而正确的选项。战争中的敌我双方无不倾全力进行殊死的较量,因而被我们称之为战争艺术的谋略与智慧,就是残酷恶劣战争土壤上盛开的美艳花朵。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一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与战争谋略和智慧的高下密切相连,都随着战争的走向而升腾或毁灭,如此描写战争谋略和智慧,才使之具有时代和人性的深度。小说对陈秋石这个主人公,把他塑造成既是智者又是仁者形象,体现着中国军事文化深厚的要义与精髓。对战术问题的研究使陈秋石陷入痴迷的病态,其精神状态在一般人看来比较另类,“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是清醒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犯病。”在漫长的战争生涯中,他似与孤独相伴的幽幽独行者,其行为常常不被人理解,因种种缘故而郁郁不得志。把他束之高阁就会犯病,一旦有仗可打便精神百倍,战术就会被其运用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反常合道,这就是孤独高手的天赋性格。对任何一场战斗,对如何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则经过深思熟虑,不仅洞察全局以及可能决定胜败的每一细节,又及时把握惊险异常的战局,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智者本色便得到充分展示,成为每战必胜、令敌闻风丧胆的军事天才。但陈秋石并非是“战术机器”,也不是只管自己功成、不顾杀戮的铁石心肠、冷血动物,更多的时候则是富于关怀之心的仁者。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才能使之如此注重以智取胜,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其战术谋划与指挥者的仁者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战前谋求致胜之道,进行令人称奇的精细算计,这并非只是为了显示军事才能,而是发自内心的宅厚仁爱,才把战争当作一门极为严谨的科学来对待,而与那种只想功名、只为取胜,却不管生死、不惜一切代价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这也寄寓了作者的战争观念和文学理想。陈秋生的仁者形象还表现在对妻子蔡菊花的态度上,尽管因妻子奇丑相貌而离家出走,但他仍然对妻儿抱着一种极负责任的态度,转而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苦苦寻觅并没有停妻再娶,哪怕对袁春梅有满心的爱恋,哪怕面对梁楚韵投怀送抱的热情,一直等待亡妻确凿的消息。对坐骑老山羊人畜相谐的描写,是小说别具意趣的闲笔和看点,与战争生活相得益彰,反映出陈秋石情意深厚、侠肝义胆的另一面。小说在着力塑造陈秋石形象的同时,以其子陈三川的成长与战斗经历的穿插,形成叙述的两条平行又交叉的线索,使作品容量和厚度都大为增强。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赋予陈三川顽劣野性的个性特征,从军之后的他仍带一身既英勇果敢又胆大妄为的草莽气息。这是这样一个没笼头马似的人物,在战场上一边经受战争的磨砺,一边创造颇具人物自身特色的战斗故事。他在激愤之中杀死国军教官,以及只身前往杜家老楼接受审判,途中与日军遭遇而奋勇杀敌,以及惊心动魄的审判场面,都被小说写得山重水复跌宕起伏。作者笔下这个人物蛮野粗砺的特征,以及对两位女性的生硬鲁莽,显示出他是个有着严重缺点的英雄,其天性中的杂质与其在战斗中的英雄举动互为表里,证明他也是个天生的战士,与其父陈秋石体现出的纯净境界相比,陈三川则反映出芜杂的品相,父子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使小说具有了别样的审美价值。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陈三川才艰难地去除身上的杂质,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挥员,进而从小说中站立起一个富于生活质感、应予关注的新的文学人物。表现战争的谋略与智慧,并借以深化和丰富我国的战争文学,应是一条可喜而宽广的途径。徐贵祥以其勇敢的精神和非凡的力量,走进这样一个天地广阔的表现空间,并创作出如此大气厚重、含蕴深邃的力作,堪称一次成功的探索创新之旅,对我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创作之路还在向前延伸,我们对徐贵祥怎样不断突破自己,拿出更精湛更具新意的作品又抱有了新的热望和期许。第一章一十六岁以前,陈秋石一度认为自己是贾宝玉或者梁山伯,顶不济也是西厢里的那个张秀才。那时候在他的眼里,隐贤集差不多就是古都遗址,而他的那个陈家圩子,同大观园应该有差不多的光景。隐贤集不大不小,在大别山西北的一个平坝上,一个“卞”字型的老集镇,主街东西走向长二里有余,南北走向不过一里,街心一条木板店面夹着青石板路,抵到头最东边的那一点,就是陈家圩子了。陈家圩子四面环水,自成一体,通过那条宽不到一丈、长十尺有余的竹笆吊桥同外面的世界若即若离,成为隐贤集一道独特的风景。陈家圩子就是陈秋石的家。圩子最南面是一个厚砖门楼,进门两手各有砖墙草顶厢房三间,一条略微向上的缓坡,往上十几步,仰头便是明三暗五的正房,灰砖黑瓦,飞檐翘角,颇有气势。陈秋石的书房在正房的后面,两间青砖小屋,门前一条碎石甬道,同前院连接。甬道两边,各有一个砖垒的花台。石榴桂花蔷薇芍药,春夏秋冬都有颜色。一句话说到底,陈家圩子这个小小的后院,同前院截然两个天地。前院都是人间烟火,吃喝拉撒,牛羊鸡鸭;后院闹中取静,宛若世外桃源,是一个白天能看美景、夜晚能做美梦的好地方。少年陈秋石把自己当成贾宝玉,跟他家的这个圩子有很大的关系。倘若住在佃农的草房里,他断然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也许就是在他读了禁书《石头记》之后吧,书中的至理名言锦绣文章他背得不多,风花雪月的故事倒是记了不少。陈家圩子在他的心里被分成了好几块,一块是怡红院,自然就是他的那两间小房子。至于哪里是潇湘馆,哪里是梨香院,就要看心情了。每每从学堂回来,走在陈家圩子的吊桥上,陈秋石的心里头装的尽是大观园的阳光和花草。锥刺股驱不走那份向往,头悬梁栓不住那颗春心,孤灯枯坐,看门前花开花落,听夜雨时轻时重,幻想葬花黛玉的滴滴血泪,憧憬抱病补裘的晴雯,品味初试云雨的袭人……七想八想,就想出毛病了,梦中被窝里的狼籍故事自不必说,白天看人的眼神儿也不一样。有一次在学校排戏,对戏的是隔壁爱群女校新来的安筱芬,一个穿着洋装的娇小玲珑的女孩子。他看着安筱芬,恍惚间思接千古,神游八荒,本来是排新戏《山河魂》,他居然咿咿呀呀地唱了一段,不知道那调门是黄梅戏还是庐剧,南腔北调,不三不四,倒也情真意切: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村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陈秋石在不知不觉中唱得十分投入,如醉如痴。安筱芬没办法接戏,干瞪眼看着他唱。好在是排戏,而且是自编的新潮戏,怎么唱怎么有理。后来还是编剧本的同学赵子明发现不对劲了,跑到台上瞪着眼珠子问,你唱的是什么,怎么像贾宝玉样?陈秋石这才警醒过来,眼珠子一转说,什么贾宝玉?我在练嗓子呢。陈家圩子自然比不得大观园的排场,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乡村财主的土圩子,脏兮兮的全然没有大观园的优雅和繁荣。每次陈秋石从前院走过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沮丧。前院东边的厢房,一间用来囤积粮食饲料,另一间是锅屋,里面还住着陈家惟一的老妈子杜郭氏和她的男人杜驼子。西边的厢房,除了堆放农具,农忙时也供短工住宿。厢房后面还有牲口棚,紧挨着圩沟,前前后后除了牛粪、猪粪,还有鹅粪、鸡粪、鸭粪、狗粪……这些粪便都是他爹的宝贝,每日大早起,牲口在前,他爹在后,倒勾粪铲,背着粪箕,先圩沟外,后圩沟里,先房前,后塘边,就像拾金子那样拾粪,寸土不留,一泡不拉,全都倒进粪窖里,发酵数日,臭气熏天。等他爹把粪拾完,太阳就该出来了。太阳一出来,杜驼子就迈着母鸭一样的步子,顶着龟壳一样的脊背,吆喝着水牛下田了。这情景陈秋石小时候习以为常了,可是自从上了淮上州的国立中学,见识过城里的花园洋房,领略过城里人身上的气息,他就有点自卑了。说到底,他还是个乡下人啊。最让他不堪忍受的,还是他的爹。就是从他爹陈本茂的身上,他彻底弄明白了,别说贾宝玉,就连同窗赵子明那样的日子,离他也十分遥远。赵子明的爹是淮上州里的律师,家里住着洋房,上学还有黄包车接送,有皮鞋领带,而他呢,除了一个两间砖房的小屋,要说还有什么,那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家了。清明节的前一天,国文先生黄德胜带着新潮剧社几个同学下乡踏青,还特邀了安筱芬,晌午在陈家圩子吃饭。爹娘倒是很客气,杀鸡网鱼打豆腐,在后院搞了七碟子八碗,让陈秋石在他的老师同学面前狠狠地抖了一回面子。那天陈本茂倒是识相,黄先生再三邀请,陈本茂坚持没有跟斯文人同桌进餐,而是跟陈秋石的娘和杜驼子杜郭氏一干人等在前院锅屋里吃。偏偏安筱芬热心,吃了半截,自作主张端了半碗栗子炒鸡往前院锅屋送,没想到就看到了那一幕——陈秋石的爹正在舔碗。陈本茂舔碗的历史比他的年纪约略只小一岁,有四十多年光景了,杜驼子舔碗的历史是在他给陈家圩子当长工之后,这二人舔碗的技艺都很高超,各有特点,陈本茂是左三圈右两圈,从外沿到碗底,这样可以避免脸皮刮到稀饭汤。杜驼子舔相差点儿,是双手捧碗,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舔碗成了陈本茂和杜驼子吃饭时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即便是丰年,家里顿顿有大米白面,他们也还是要舔碗,如果不让他们舔碗,那他们那一顿饭就算白吃了,吃多少都饿。一个有几十亩良田的当家人,居然舔碗底,伸个大舌头卷来卷去,像个大牲口似的,委实很不雅观,这也是陈秋石对他爹诸多不满意中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陈秋石实在看不下去了,壮起胆子说,爹,家里粮食又不是不够吃,你舔碗干啥?他爹伸长脖颈子看着他说,够吃?啥时候粮食能让人可着肚皮吃?丰年够吃还有灾年呢,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陈秋石说,那也用不着舔碗啊,舌头在碗底转来转去,看着恶心!他爹说,恶心?读了几年洋书,你就把自己当金枝玉叶啦?我跟你说,读完这几年,你照样回来给我下田,喝稀饭你得把碗底给我舔干净。说了几次没用,反而被老爹抑扬顿挫地挖苦,陈秋石以后就不再说他爹了,只是尽量不去看他爹的舔相,眼不见,心不烦。他爹变本加厉,照样舔碗不说,还搜肠刮肚编了一个顺口溜:大米稀饭胜白银,粘在碗底亮晶晶,舌头一卷刮肚里,勤俭持家不丢人。有时候高兴了,开饭前老地主会洋洋得意地哼几句,好像是故意气他的儿子。好在,过去的岁月里,老地主舔碗不为外人所知,倒也无伤大雅,没想到这次就舔出洋相来。陈秋石的爹娘和杜驼子两口吃的都是杂粮饭,半干半稀,就着萝卜干,已经吃完一碗了,正在做最后的清场。安筱芬端着半碗栗子炒鸡走近锅屋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陈秋石的爹在舔碗,舔得叭叭地响。安筱芬顿时就愣住了,进不是,退也不是,扑哧笑出声来,转身就跑,正好撞在随后而来的陈秋石的怀里。陈秋石感到纳闷,眼睛从安筱芬的肩膀上面看锅屋,他爹在那当口正端着碗傻呵呵地看着他。陈秋石一看他爹那只明光锃亮的碗底,心里顿时就明白了大半,又气又恼,一把推开安筱芬,面红耳赤地说,安筱芬,谁让你到锅屋来的?安筱芬端着碗,委屈地看着陈秋石说,对不起陈秋石,我……老人家把好吃的都给我们了,我不忍心啊!陈秋石说,我们家就是这规矩,你来凑什么热闹?顿了顿又说,不许跟大伙儿说啊!安筱芬眨巴眨巴眼睛说,说什么,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件事情对陈秋石的打击太大了。似乎就在那一瞬间,当头一棒使他明白过来了,他是贾宝玉吗?非也!看看他的爹就知道他今生今世不可能是贾宝玉了,他的爹不是贾政,不是贾赦,甚至不是贾珍,他爹充其量就是个焦大,不,连焦大也不如,焦大还不舔碗呢!这个陈家圩子,哪里有一点大观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