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雅加达的圣诞夜》(印度尼西亚)袁霓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袁霓,原名叶丽珍,祖籍广东梅县松口。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72年开始投稿,发表在《印度尼西亚日报》。作品曾在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美国、加拿大之报刊发表。著有短篇小说集《花梦》、散文集《袁霓文集》、双语诗集《男人是一幅画》、微型小说集《失落的锁匙圈》、诗合集《三人行》,作品并收录在《印华短篇小说集》《印华散文集》《印华微型小说集》《印华微型小说集II》《面具》《做脸》《世界华文女作家微型小说选》《香港文学小说选》《华语文学2005》《华语文学2006》等合集中。现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印华写作者协会会长,印度尼西亚梅州会馆副会长,印度尼西亚广东社团联合总会副秘书长,印度尼西亚客属联谊总会秘书长,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委会副主席,2013年第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筹委会秘书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2011年第八次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海外特邀嘉宾之一。
在印度尼西亚,好多印华作家已经把触角深入原住民的生活底层,以反映一个更能代表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他人的印度尼西亚社会。袁霓这些以原住民为本位的华文文艺创作,不仅丰富了个人作品的多样化,肯定也更丰富了印华文学和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内涵!简而言之,袁霓近年来的微型小说,是从生活中凝练出来的珍珠,它既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对情爱和人生真谛的探讨!
袁霓不仅仅是一个长袖善舞、具有很高凝聚力的文学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华文作家。就在她每天要面对复杂而繁忙的事务活动的同时,她仍然写作不辍,先后发表了多种体裁的大量作品,她以自己的勤奋而有成就的创作,为历经艰难困苦而凤凰涅槃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事业做了出自己的贡献。
10:10其实,他们早就相识了,都知道各自有美满的家庭,从来没想过事情会有变化的一天。那一天,他们坐在一个大厅的角落,看着大厅里忙碌的工人在搬东西。这是一个展览厅。他是一间机械贸易公司的董事长,她是承包室内装潢的设计师。他的公司,室内设计都是她做的。董事长叫王之恩,中年、中等身材、头发微秃、肚子微凸、貌不惊人却家财万贯。偶尔会在报上看到他出席上流社会的活动。“您怎么有时间亲自过来?”她问他。“这次展览是国际性的,很重要,我过来看看有何不妥。”装潢渐渐完成,他提出有几处要修改,她点点头。他们两人聚精会神,竟然都忘了餐饮,等到装潢快要完成,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看了看表,然后,几乎是异口同声:“吃过饭没有?”他们一起去附近的餐厅吃饭,事情其实只是这么简单,问题是,他们相同的话题那么多,吃完了饭,又要了咖啡,谈啊谈,竟然谈了几个小时。分手的时候,他问:“明天有空吗?”“没空,要赶工。”“打电话可以吗?”“可以。”“明天10:10我打给你。”“好的。”这样,10点10分就成了他与她的电话约会。每一天,她在这个时间就心跳加速,像初恋的少女般等待着情人的电话。实际上,他们谈的只是生活的话题、工作的话题,偶尔,他会说一说他的烦恼、商场的奸诈,却从来没谈过各自的家庭。因为有这个电话约会,她忽然觉得生活变得充实,每一天都充满期待。而他呢,也重视着这个承诺,不管他在哪里?在做些什么?10:10一到,他一定会拨一个电话给她,哪怕只是一声轻响,她看到手机上的号码,就知道他打过电话,一整天就踏实了。像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士一样,王之恩给人一种居高临下、高不可攀、逼迫人的优越感,只有她知道他其实像普通人一样,需要朋友,需要有愿意倾听心事的耳朵,他其实是寂寞的。他们常常有相逢恨晚的遗憾,然而再遗憾也无法改变事实。他们有自己应尽的义务,得对家庭、孩子负责。尤其是王之恩,他还必须保护自己的声誉。有一天,他来电告知要出国,去欧洲几个国家,然后去美国,也许他会留下做全身检查,不过他承诺一定会每天打电话给她。他果然遵守他的承诺,除非他人在飞机上,不然一定在印度尼西亚时间10:10打一个电话,她不晓得他是怎么做到的,反正,她感动得无以复加。……那天,天空出奇的阴暗,乌云压顶。她从窗口望出去,看到那厚厚的黑云压得天像要驼下来,她怔怔地望着窗外,忽然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看着文件,却无法集中精神。她看了一眼时钟,10:08,他要打电话来了,她想。此时,风很劲,挂在窗口的风铃,不断地叮铃叮铃响,风铃响得很奇怪,好像心慌意乱的人在撞门。10:10,电话铃声大响,她心跳加速,迅速拿起电话,另一端却没有声音,她哈啰了几声,仍然没有声音。她轻轻地放下电话,有一点惆怅。他们有一个约定,电话响了,他没有说话,表示他在忙或不方便。她叹了一口气,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在乎10:10的这个电话,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失魂落魄?她望向窗口,乌云开始散了、风停了、雨不下了。但是,为什么自己的心还是充满着伤感呢?她没有办法工作,下午4点就回家了。用人在看电视,看到她就马上报告:“太太,刚才有一家从泗水飞往马那多的飞机失联,雷达追踪不到,目前不晓得在哪里。”她听了没说什么,刚想回房休息,忽然,一阵强烈的不安侵袭她的心,她拿起手机想打电话,却看到一个尚未打开的信封,是王之恩的短信:“心柔,我已回印,昨在泗,本想马上回雅,没想马那多公司有急事,故搭乘早班飞往,等我回雅,再喝咖啡。”通信时间,10:10分。她一阵昏眩,强烈地预感王之恩在那架飞机上,她马上打108,问那家航空公司的电话,再打去航空公司问飞机情况,问乘客名单中是否有这个名字?航空公司问她是什么身份?她愣了一下,只好说是亲属,航空公司礼貌地要她留下电话号码,说一有消息就通知她。她抓着话筒,内心挣扎着,几经考虑,终于轻轻、轻轻地放下电话……她是什么身份?她反问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电话中互相谈得来的朋友。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头条标题都刊载同样的消息:“飞机飞往马那多途中,飞经苏拉威西岛上空时,忽然与控制台失联,至今仍未发现影踪……”乘客名单上,王之恩赫然在其中。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雅加达的圣诞夜》(印度尼西亚)袁霓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