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猴神·大西国宝藏》张云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云,男,80后,安徽灵璧人。作家、记者、编剧。自号“搜神馆主”,嗜妖如命,亦胆小怕鬼。喜诡异野史笔记,爱民间奇谈,有游走江湖之心,作奇谈怪论之文。
出版作品:
《赤焰苍云》(2016年)
《伽蓝秘录》(2016年)
民国妖怪志系列
《傒囊·三目之婴》(2017年)
《山都·幽怨之铃》(2018年)
狩夜人系列
《双头怪佛杀人事件》(2018年)
动物三部曲系列
《鲸背上的少年》(2018年)
《白驯鹿的九叉犄角》(2019年)
民国北平,天桥,百业兴旺,江湖艺人云集,向来流传着种种奇异传说。孤儿张小臭,天生五绝横命,克父克母,妨妻碍子,自幼便被父母遗弃,生在天桥、长在天桥,原本过着骗吃溜喝的混混生活,却结识了一位奇异老人,得了一本记录江湖秘闻的古书,更收养了一只奇特灵猴,人送绰号“猴神”。
1937年,社会动荡,小臭偶遇一位老道,卷入了一场离奇的凶杀案,见识了憋宝这个古老行当,更无意间窥见了张献忠大西国宝藏的秘密,为此与一帮人远走四川,憋宝取宝,却发现了更大的历史谜团……
民国天桥的风土人情、离奇的江湖行当、不为人知的憋宝行当、老北京的种种传闻、张献忠江底沉银的秘密、各种奇珍异宝以及闻所未闻的怪兽妖物、诡异的古蜀国传说……种种奇谈,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天桥混子、憋宝老道、倒斗高手、前清贵胄、川军将领……各色奇人悉数登场,于一场场阴谋、争斗、探险中,彰显出人性的底色。铺天盖地的一张迷网之下,张献忠留下的大西国宝藏能找到吗?其中又藏着什么绝世秘密?探讨神秘的憋宝文化,呈现纷呈的民国俗世风情!
《猴神:大西国宝藏》的故事类型,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民间故事类的小说。
《猴神:大西国宝藏》扬长避短,将糟粕去除,提炼出了民间故事中鲜有人涉及的憋宝师这一精华行当。
作者本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他先后出版的一系列小说均获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作者张云的动物三部曲系列已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作家张云的一些已经出版过的小说的影视版权已经售出,这些小说有望在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三大平台制作网络自制剧。
后记
我的故乡,安徽省灵璧县,位于皖北平原,黄土厚实,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我更喜欢称其为“浍州”。
几千年来,要数发生在这里的大事,能书于史册的恐怕只有让楚霸王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和让朱棣决战胜利并*终登上帝位的靖难之战了。历史纵横捭阖,惊天动地属于大人物,更多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不关心那些风云变化,世代平静生活,热衷于各种奇闻怪谈。
我儿时是个奇怪的小朋友,不喜欢和同龄人玩耍,整日跟在爷爷后面听评书、和很多老人一起扯闲篇,听他们所闻、所见的奇异传说。
这其中,就有憋宝人。
昏黄的灯光下,我不止一次听他们讲述憋宝人的种种传说,他们的独特行规,他们的高强本领,还有那无数的诡异宝物。讲述者言,这些是确确实实存在之事。我爷爷就亲口告诉我,他曾见过一个憋宝人是如何从我们这里憋走了一件宝物,言语之中既有敬佩,也有惋惜。
对于憋宝人,幼时我只当是传说,直到亲身邂逅一个耍猴子的老人,我才知道了这个隐藏在芸芸众生深处的奇特行当。
这个古老的职业,很少为外人所知。憋宝人,一生飘忽不定,行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多装扮成算命先生、江湖艺人、乞丐,寻找着他们的宝物。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始终无法忘记。
如今,我离开那个叫土山村的小村,栖身北京。我认为,世界上*好的城市,是民国时的北平,而北平*令人着迷的地方,莫过于天桥,那是一个庞大的、有趣的世界。我倾心于收集老北京的各种传闻,尤其是天桥的奇人异事,幸运的是,我结识的一位老者,一辈子都在天桥沉浮,经他之口,让我得以窥见当时不为人知的很多秘密。他,曾是憋宝人。
世事沧桑,东风暗换流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的是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很多曾经存在之物、存在之人,也在我们不经意间永远离开了历史舞台,成为绝响。
憋宝,这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古老职业,如今是否还存在,我无从所知。我能做的,就是将这个自幼年就吸引我的古老题材,讲述出来,呈献给大家。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奇花异朵多不胜数,这是我们伟大民族*为自豪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国人卓然不同于别人的魅力所在。
憋宝人的故事,将会延续,张小臭的传说,还会有新的内容。
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能喜欢。
张云
2018年11月26日于北京搜神馆
*章天桥猴神
张小臭*次见到那只猴子,就觉得蹊跷。
天桥这地方,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猴子,更没有见过猴子主人这模样的人物。
那一年,是民国十八年(1929),张小臭整10岁。大户人家的孩子,这般年纪还黏着父母懵懂无知呢,可张小臭却成了天桥出了名的小混不吝、京油子。
说起来,这也怨不得张小臭。清末民初,时局动荡,维生艰难,大人自己都养不活,所以生下孩子狠心丢弃的多了去了,说起来无比辛酸,可也实属无奈,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十月怀胎,但凡有点儿办法,谁也不愿意丢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张小臭就是弃儿一个,没人知道父母姓甚名谁,生下来没几天就被撂在先农坛的墙根儿,当时正值隆冬,等人发现了冻得全身青紫,奄奄一息。北京城好事儿的人多,有个先前在宫里当过差的老嬷嬷给抱了去,灌了几口米汤,竟吊回了一条命,哇哇大哭撒了冲天的一泡尿,见到的人都说这孩子命硬。
老嬷嬷娘家姓张,所以张小臭随了姓,住进了天坛西沟旁的一间破屋里。老嬷嬷无儿无女,把张小臭当亲生儿子一般看待,虽说生活艰难,也勉强维持得下去。老话儿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小臭5岁这年,老嬷嬷得了绝症,一口气没上来归了西,可怜的一个小儿,又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孤儿一个,自此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靠着街坊四邻施舍,方才存了一条性命。
一晃到了10岁,长得骨瘦如柴,不能说皮包骨头,却也跟豆芽菜一般。头发又黄又软,颧骨凸出,额头高耸,双目深陷,鼻骨隆挑,长相奇绝,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油渍斑斑都有了包浆,离得老远就闻到一股怪味,所以大家都叫他张小臭。
都说无娘的孩子持家早,尽管只有10岁,张小臭却早已成了谋生的老手。除了别人接济,他自己什么活儿都干过,也自然少不了偷鸡摸狗、骗吃溜喝,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时间长了,天桥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也算是小臭落在了个天桥好地方,换成别的地儿,这条小命估计早没了。
北京城历史悠久,远的就不说了,打大明永乐年后,这里就是京师,一直到清末,几百年就没变过。一国之都,自然有不同的气象,达官贵人且不说,就是平民百姓,也格外不同。老北京人大气,只要天不塌下来,那就爱咋咋地,戏照样听,日子照样过,但凡混个脸熟,能帮衬就帮衬,和气一团。
天桥就更不用说了。
北京城,历来是“东尊西贵南贫北富”,贫苦大众基本上都聚在南城,人多了,烟火气自然就多,天桥这地方,就是各种贫民的聚集之地,后来发展壮大,终于成了享誉北京城乃至全国的好去处。
既然聊到天桥,那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地方在正阳门以南、永定门以北,往东是天坛,往西是先农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天坛必经的道路,所以得名天桥。
天桥桥身很高,站在下面能把视线完全挡住,桥东叫东沟沿,桥西叫西沟沿,沟身*长,俗称龙须沟。桥北,东西两帮,商贾林立,从大明朝起就是个热闹的地儿。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小商小贩在此摆摊设铺、售卖杂货,逐渐成了庞大的市场,遂引得各行各业风云际会,江湖行当汇集交融,茶楼酒肆、说书卖唱、打把式卖艺,无所不有,五方杂处,百商猬集,真是“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物列货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