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荒原与爱情》[瑞典]卡尔费尔德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埃里克·卡尔费尔德ErikKarlfeldt(1864—1931)1864年7月20日生于瑞典中部达拉那省福尔克谢那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在中学时代即崭露才华,19岁就开始发表一些优美的诗作。1885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因经济困难数度辍学,但经过十多年断断续续的学习,最后取得了两个学位。1895年,卡尔费尔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荒原与爱情》,从而奠定了他成为著名诗人的基础。1898年和1901年,《弗里多林之歌》和《弗里多林的乐园》相继问世,使他驰名诗坛。1904年,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12年,开始担任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之后,又陆续出版诗集《弗洛拉和波玛拉》(1906)、《弗洛拉和贝洛娜》(1918)及《秋日的号角》(1927)等。1931年4月8日,卡尔费尔德因病在斯德哥尔摩去世;同年10月,去世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本书主要是卡尔费尔德的一些代表性诗作,他的诗作绮丽多姿,轻松明快,诗韵严谨但又不刻板。他用诗的语言描景叙情,勾勒出一幅热情奔放、色彩夺目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诗歌乐此不疲地重复同一主题,即纵情酩酊大醉的血肉之躯和怀着世俗渴望的纯洁心灵之间的对照反差。然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却从不彼此毁灭。他像一位对自己信心十足的艺术家来将它们驯服,即便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上也要展现他的个人风格。
**争议的一次颁奖**死后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委、终身秘书对达拉那古老文明的礼赞对爱、自然与农人生活的歌颂
颁奖辞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倘若有人询问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的瑞典同胞,为什么大家都如此欣赏卡尔费尔德,他们都会根据个人好恶,十分乐意而轻巧地告诉你答案。这是因为,这位才能卓越的诗人能够引起瑞典人民的共鸣。他作品的精髓,正是这个民族所追随的灵魂。此外,他还将那让人们赏心悦目的家乡风貌诉诸笔端,成为他作品中所描绘的长满松柏的一座山峦。但是,经慎重考虑且欣赏过卡尔费尔德作品的瑞典人,他们对此有自己新的看法,甚至认为上述解释并不能够满足大家对他的评价。卡尔费尔德所描绘的世界,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亲切而又熟悉的感觉,却很难对它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虽然他现在创作的美名已经传遍天下,但瑞典国之外的读者还是很难理解他的作品。就算极尽溢美之词,也不能完全表达对他的赞誉。他的作品中总带着几丝神秘感,其潜力和实力也需要我们去挖掘、分析。现在,卡尔费尔德既然已经获得了这项环球大奖,那么就很难用这寥寥数语介绍这位杰出的抒情诗作家。他那深情的抒情诗总能够令人回味一番,诗篇中的每一句话不仅显露出其对命运的理解,还更深一层地表现出诗歌的思想本质与他的母语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因为这个原因,只有瑞典人才能充分理解卡尔费尔德诗中所流露出的优秀的特殊本质,而作品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之后,这一切就仿佛多了一层隔膜。就事实而言,他的诗作并不比任何一位所谓的文豪的著作要逊色,他凭借自己的母语这样一种小语种进行创作,却取得了如此了不起的、辉煌的成就。如果以对卡尔费尔德的严格要求作为评判标准,那么,他于1895年所创作出的作品只是初出茅庐。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努力,为自己的写作生涯铺上了红地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黄金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成熟时期、稳定时期与才华扬溢时期。第一阶段的作品主要以歌颂自然为主题。如同游吟诗人一样,他对自己的作品有所领悟却又夹杂着自我否定。不过后来他醒悟过来,开始思考,那样的质疑从实质上讲有什么用处?对人类来说又有何意义?在这样思想挣扎的情况下,他奋力想要创作出一位可以寄托情感、痛苦与讽刺的人物。这个人物既是一个独立个体,又是作为他的替身而存在。根据这样的想法,他塑造了“弗里多林”的形象。他有一个诗集,名为《弗里多林的乐园》(1901),里头的人物便被拿出来做讨论。一开始,卡尔费尔德不愿意过多地描写这个人物的私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该人物的形象是比较羞涩的。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出现在一场丰盛的晚宴上,迈着挺拔的步伐,头上戴着花环,样子看上去就如同一个粗鲁的表兄。靠着野蛮的行为,他在北方诸神中赫赫有名,可谓是一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实际上,卡尔费尔德的整个家园如同世界的缩影,就像诗中的达拉那农庄墙壁上的五彩壁画所描绘的《圣经》中的场景一样。虽然卡尔费尔德作品里一般都会带有幽默色彩,但是通常都被包装成庄严肃穆的样子。卡尔费尔德的作品一贯保有中立的观点,留有几分让人诧异的和谐感。诗歌之于卡尔费尔德,就像是生命涌动的轮回,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掩藏了滔天的挣扎,极具张力,牵引着他继续创作。所以,他的《秋之号角》(1927)这一诗集中,以柔和而又不缺力度的管风琴声作结尾。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借用圣洁纯白的达拉那小教堂的圣歌烘托出孩子们纯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把宇宙之中那种肃穆、纯洁的灵魂传达开来。卡尔费尔德的作品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时代少有的统一性。如果有人想深入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那么,这样一个词语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自律。究其源头,虽然他有时候会很纵情,就像带有强烈的异教元素那样,但是,有时候他的内心又像从未相信有妖魔存在那样,难以让人相信会在他的作品中带有这样的妖魔气息。然而,对于作品展现出的异教教徒在月光下歌舞狂欢的景象,更是成为诗作中的一大亮点。他对纵情陶醉和纯洁灵魂的向往和追求,相互糅合,展现在作品中,毫无抵触的感觉。他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同一位艺术大师那样,无论多复杂的东西经他的手精巧修饰一番,都可以呈现出完美的一面。卡尔费尔德那朴实的农民气质,虽然不会令他厌恶纯粹的美学,但他的作品之中却很少出现纯粹的诗歌,这是因为他对这世间苦难的强烈关心。我们可以从他美丽不朽的诗作之中,依次找到这样的良苦用心。他存活在一个新旧变迁的时代,因而他那引人思考、引起共鸣的诗句,为这样的时代创设了新的道德体系,成就了稀有的成果。即使我们不能背出他那些扣人心弦的诗句,但也不难品味到他的独特之处。从他诗作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奥普利曼河岸边的老琴手在给大家奏乐,或者是一位织女在纺纱机旁织成优秀的作品,让人们感到既亲切又熟悉。令人念念不忘的优秀诗篇,总是含有创新和保守这样的特质在内,一方面呈现出不断尝试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则总是留有不可逾越的传统感。卡尔费尔德在创新的精神创作中又夹有几分令人似曾相识的传统感。作为一名诗歌创作者,他竭力从已经或者即将消逝的过去中,展现出不落入俗套的作品风格。他有着不断超越的现代主义者风范,坚定地摆脱迷信,不断革新。其次,不容置疑的是他的诗篇中除了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外,还有着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如此看来,这位吟诵达拉那地方的歌者,可谓是这一时代优秀作家中的凤毛麟角。综合以上种种叙述,我们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国际精神,现将本年度(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我们伟大的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但是,因为死神阻止了他亲自来领奖,因此,转由他的家人代为接受这份荣耀。虽然他的灵魂已经居住在天堂,但是他的作品却永远和这个世界同在,其在诗歌的国度之中释放出的光芒,将会比夏日的骄阳还要灿烂,照亮了我们充满苦难的人间大地。现在,我们虽然只能目睹那一座墓碑在晚冬的阴郁之中摇曳,但是这位伟大的灵魂生前所创作出的诗篇将在我们的赞歌中流传;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其从远方带给我们的一丝温暖。所有的这些感受都源于他所创作的诗歌,而这些诗歌还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荒原与爱情》[瑞典]卡尔费尔德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