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明末遗恨-单田芳自选集》单田芳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单田芳,著名评书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天津,同年随父母到沈阳,1952年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表演录制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余部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并将评书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开发动漫评书新领域。“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他那苍凉、浑厚、略带沙哑、举世罕有的嗓音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单瑞林,单田芳之子。
本书以吴三桂和他的赫赫有名的铁骑部队为主线,讲述了吴三桂充满矛盾和悲剧的一生。吴三桂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降清反清……人之善恶,在他身上深刻体现。他本忠诚于大明帝国,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他本重情重义,敢为爱情失去江山,却残忍冷血,杀人如麻。此外,本书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明末皇帝崇祯的无奈。
大厦将倾崇祯帝飞调铁骑军道士偈语吴三桂习武老军师提到“明末遗恨”这几个字儿,你不会陌生,这讲的是明朝的故事。比方说: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女真族,也就是满洲八旗是怎样进军山海关,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的?明朝末年的政局是什么情况?老百姓是怎样一个生活状况?李自成是怎么回事儿?张献忠又是怎么回事儿?明朝末年都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个穷苦人出身,要过饭做过和尚参过军,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举旗一起推倒了庞大的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国号大明。自朱元璋始,一直传到*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换了十几个君主,历经了二百七十六年,这时间可不短啊。咱们就说崇祯,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别看是明朝末年的君主,他却总想着振兴大明,中兴大明,改天换地,有所作为,以便流芳千古。崇祯这个人有几大特点:一、勤政,从来不偷懒;二、不亲近女色;三、不吃酒。这可是历代君主当中*的。但是,这江山到崇祯手上已是百孔千疮,收拾不了啦。这就应了那句话,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尽管崇祯帝勤政,雄心也大,但是已很难扭转这个败局。崇祯十七年,发生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快过年了,北京刮起了大风,这个风是历史上罕见的。大风夹着沙子黄土,铺天盖地刮了好几天,似乎要把北京湮没。从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刮过来的寒流,是滴水成冰。大白天的,对面见不着人儿,白天上街得点灯。这不是反常现象吗?所以大白天的,老百姓都躲在自己的屋里,紧闭门户,谁也不敢出门儿。别说是老百姓,就是九五之尊的崇祯皇帝,在皇宫里也冻得瑟瑟发抖。入夜之后,崇祯帝在御书房里紧锁眉头,看看龙书案上各地的奏折堆积如山,看也看不完,批也批不完,他这心里就堵了个疙瘩。心说:这老天什么意思啊?莫非我大明江山就要结束啦?到了朕手上就完了?想到这儿,崇祯帝是心如刀绞,他问值班的小太监:“今天是过年吗?”小太监跪倒了:“启奏万岁爷,今天是年三十儿!”“噢!三十儿啦!”就算普通的老百姓家,日子过得不错的,也得包顿饺子,也得接财神,也得过年。往年的三十儿,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何等的热闹!可是眼下,周围是一片的寂静,好像一座大坟墓,声息皆无,这就是反常。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年节了,是敲锣打鼓,笑语欢声。过年嘛,君也好,民也好,这叫君民同乐。可是今年,一反常态啊,简直静得叫人可怕。崇祯心说:这哪像过年啊?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明的江山就要败落啦。想到这儿,他的心情更沉重了。初三这一天,风停了,崇祯传旨把钦天监找进内宫,逼着钦天监给他卜卦,预测一下,新的一年有什么吉凶祸福?他非常严肃,告诉钦天监的官员:“不说实话,格杀勿论!”这话把这官儿吓得是浑身颤抖。钦天监是个什么衙门呢?就是主管天象,观天象。古人非常迷信,天地运行,星星是亮还是暗,有那么一套学问,用以预测吉凶祸福。钦天监领旨之后,在那儿跪着左查右看,没敢说实话,是吞吞吐吐:“这,这……”“说!究竟怎么回事!你要从实奏来!”“回陛下,风从乾位上刮来的,从方位上讲,主大不吉!”“噢!你再预测一下,今年还有什么吉凶祸福?”“陛下,臣现在还看不出,一定尽心去查看。”崇祯把钦天监的官员打发走了。大过年的,这一开头儿就不大吉利,崇祯的心情能好得了吗?甭说皇上,就拿普通老百姓来说,过年啦,大家图个吉利,一见面儿互相握手互相祝贺:过年好!您好!万事如意,吉祥如意,恭喜发财。还得说这么几句呢,何况是崇祯帝呀!他听了这话能不别扭吗?可是就在这一年的正月,接二连三发生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儿。且说皇龙山脉,也就是他们老祖宗的发祥地,安徽凤阳发生六级大地震,死伤千万人,房倒屋塌,损失惨重!这还不说,初三这天,一颗贼星蹿到月亮里去了,也不知道谁看见的。崇祯帝知道了,让钦天监算一算,这是怎么回事儿?钦天监吓得冒汗,如实启奏,说:“贼星入月,主国破家亡!”崇祯帝一听,是呆若木鸡,放声大哭,一直哭得都没气儿了。要说这些东西是迷信还是不迷信,咱们不去探讨。摆在眼前的事实有这几项:*,闯王李自成率领的义军风起云涌,以摧枯拉朽之势占据了大西北,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王朝。现在率几十万铁甲军东进,直赴北京。另一股义军张献忠,占据了四川,自立为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官府听见张献忠三个字儿都尿裤子!现在整个儿大西南政局瘫痪,成了无政府的状态。沿海各地还有倭寇,这倭寇坐着船,是不断地骚扰沿海各城镇,杀人越货。再加上东北方面,就是满洲八旗,从沈阳出兵,是直赶蒙古山口,威胁辽东大地的安全。总之到了崇祯这时候,是四面楚歌,顾此失彼!他能不倒霉吗?裹乱的事儿也多,各种邪教纷纷出笼!占山的、为王的、落草的、为寇的,烧杀抢掠,到处都是战争。老百姓可倒了血霉,哭爹叫妈,无处投奔。现在的崇祯,好像坐在火山口一样,就等着灭亡了!但是崇祯帝不甘心失败,他还想着扭转这个残局。大年初一这天,好不容易熬过三十儿,崇祯帝马上升坐早朝。方才说了,崇祯非常勤政,看一个君主这早朝耽误不耽误,是衡量他勤政与否的标准。崇祯在这十七年,就没耽误过一次,五更天肯定设朝。五更天是什么时候?天黑着呢,皇上早早起来,梳洗完毕吃完早点再设朝,得几点起来?半夜就得起来。所以比起历代的君主,这也是*的。初一,风还刮着,外边冰冷透骨,小太监用肩舆把崇祯抬到金銮殿,就是现在的太和殿。等一进大殿,崇祯是大吃一惊!为什么?搁平日,文武百官早都到齐了。可这天等他进来一看,大殿里是冷冷清清,除了太监、锦衣卫之外,连一个大臣都没有。你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崇祯帝能不吃惊吗?他坐在御案后,往周围看了看,冷冷清清,这成了光杆儿皇帝啦!崇祯这心里头十分恼火,心说:你们这些臣子要造反吗?你们要看哈哈笑吗?国难当头,你们难道不想想国家的命运吗!崇祯是忍无可忍,吩咐一声手下:“鸣钟!”刹那间,钟声响起,“当——当——当——当——”,恨不能把那钟都撞裂了!再往下看,没人儿。嘿!崇祯这气,吩咐一声:“大开宫门!”从前门就那正阳门,到午门,到太和门,到王宫的正门都被打开了,笔管儿条直一条线儿,那冷风从外边儿就吹进来了,冻得崇祯浑身颤抖,面色紫青。好不容易盼到天亮了,风小得多了,雾也散去了。又等了一会儿,太阳升起来了。这金銮宝殿里头才闪出金光,让人的心宽松不少。文武百官陆陆续续、蔫头耷脑地这才到齐。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连头都抬不起来,站立两厢。崇祯无名大火顶到脑门子上了,把龙胆一拍,“啪!”“众卿!闯贼在西安称帝,张贼在四川称王,满洲胡虏紧逼我京师!国难当头,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卿等身为大明股肱之臣,在国难当头之际,怎么表现出这种神态啊?嗯?有道是,食王黍,报君恩,在此关键时候,难道你们袖手旁观吗?就没有良策不成了吗?”崇祯一向沉稳,今天一反常态,骂了足有半个小时!文武百官都把头一低,眼一闭,摆出肉头阵。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你爱怎么骂怎么骂,我们不言语。后来崇祯帝口干舌燥,这火气发泄得不大离儿了。他还得仰仗着文武百官,没有他们皇上能干什么呢?只好平息平息自己的怒气,态度缓和了下来。“嘿,众卿,方才朕说了,国难当头,京城危急。朕以为,要抽调周边的精兵猛将,入援京师,但不知调哪一路兵马比较合适。卿等尽管奏来!”百官听完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言语。崇祯连问了六遍,没人说话,把崇祯真气急了!再次将龙胆一拍,“啪!”“你们怎么啦?哑巴啦?你们是聋子?为什么都不说话?你们犯了什么病了?说话呀!”嘿!他这一动怒,奏效啦!首辅大学士,姓陈名岩,出班奏道:“陛下方才所说是至理名言,也是当务之急*好*好的上策。我主调兵勤王是非常正确的!”这叫什么呢?随声附和,溜须拍马。不管皇上说得对不对,都是英明,都是千真万确。崇祯听这话儿心里舒服:“嗯,臣卿,你说,调哪路人马比较合适呢?”“哎,启奏陛下,臣以为有两支人马可调动。一路是左良玉将军所指挥的铁骑;一路是宁远总兵吴三桂所指挥的铁骑,供主上挑选其一!”“哦!”崇祯一听,对!这两支人马可谓大明朝的精兵啊!左良玉离着比较远,且正领着大兵阻挡张献忠。那么离着近的,也是*有名的,就是宁远的总兵吴三桂。崇祯想到吴三桂,眼睛发亮,心里也痛快,把吴三桂以及他的人马倚为长城和靠山。想到这儿,崇祯帝坐直了腰板儿:“好吧!马上替朕立旨,用六百里加紧送到宁远,找吴三桂率兵勤王,亭台应对!”“是!臣遵旨!万岁!万万岁!”崇祯这次朝会就这么散啦。这个消息是不胫而走,震动了整个儿北京城,老百姓们是奔走相告:“嘿,哥们儿,听说没?”“什么事儿?”“听说皇爷降旨,要调吴三桂将军入京勤王!”“是吗,吴将军要来?”“啊,吴将军号称常胜将军,他要来了,咱们北京城就没事儿了!”“是啊!他什么时候能来?”“快呀!听说圣旨已经发下了。”“太好啦!太好啦!”有的人还说:“这一下儿闯贼打不到北京啦!我们北京会平安无事啦!”可是呢,说法儿也不同。大多数穷苦的老百姓都期盼着义军赶紧进北京,因为他们恨透了这个腐败的朝廷!究竟吴三桂能不能进北京呢?崇祯帝降诏,飞调吴三桂进京勤王。究竟吴三桂能不能来?吴三桂是怎样一个人呢?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吴三桂这个名字。你要问吴三桂是个什么人?他会脱口而出:吴三桂,我还不知道吗?叛徒、汉奸、卖国贼!就给吴三桂戴上一堆帽子。其实在吴三桂一生当中他也做过几件好事儿,究竟这个人是好是坏?你听我介绍完了,再下结论。吴三桂祖籍是江南高邮,在辽东长大,父亲叫吴襄。吴襄行伍出身,从小吃粮当兵,武功还不错,后来调到辽东。别看他是普通的士兵,作战非常勇猛。他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一级一级地往上升迁,后来做到宁远总兵,在行伍之中,升到总兵那就够可以的。吴襄是坐镇一方,握有兵权,指挥上万军队的武官。那么吴三桂他爹做宁远镇的总兵官也就够瞧了!在京城里头也挂上号啦。吴襄,娶妻祖氏,这个姓儿不算太多。这祖氏家也是带兵打仗的。她哥哥就是锦州的总兵祖大寿。在明朝末年,提起祖大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也是一员大将!吴襄和祖氏成亲之后,很多年了没孩子。为这事儿,夫妻二人十分着急,包括祖大寿在内,也挺着急,请了不少郎中,用了不少偏方,甚至还到庙上许愿。数年后,果然怀了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大胖小子就是吴三桂,当然啦,当时还没起名儿呢。老吴家的人都震动啦!收生婆赶紧给收生。这孩子一生下来,没动静,不哭也不闹,把老娘婆给吓坏了,说:“这么个大白胖的小子,怎么没声儿啊?难道是个死孩子?”老娘婆有经验,抓住孩子的小腿儿,头朝下,就在屁股蛋儿上和后背上拍了几巴掌,“啪啪啪,啪啪啪!”这一打奏效了,这孩子“哇”一声,哭出来了。这一嗓子,是十分洪亮,就像十来岁的小男孩儿吼叫了一声!满屋的人皆惊。老娘婆吓得“妈呀”一声,摔了个腚蹲儿,连吴襄在外间屋都大吃一惊,心说:这孩子声音怎么这么洪亮?吴家添了新丁,母子平安,宁远镇官员先后前来祝贺。吴襄乐得两个手都拍不到一块儿啦!老吴家有了后代香烟了,有了接班儿人,那个时候本身就重男轻女。能不高兴吗?给这孩子起名能起了二百多个,都觉着不合适。因为起名字这事儿是至关重要的。得有讲究,得好听,还得顺嘴儿。要名字一起好了,一叫,呀!这名儿好听,真响亮!另外还有讲究。就拿今天来讲,给儿女起名儿,也是照旧啊!要不现在出了不少专门起名儿的公司,什么亮名斋啊,等等。人家说得很好:“名不正言不顺,名儿要起不好,影响他的一生。”不管这玩意儿说得对还是不对,总之做父母的,对给儿女起名儿是相当相当重视的。可这名字始终也没取出来,正在这么个时候,宁远来了位高人,是个出家的老道,自称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的后人。刘伯温号称活神仙!那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头一个大谋臣,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到今天来讲,也很少不知道刘伯温的,说北京城就是经他手修建的,当然这也不符合事实。总之刘伯温的名气大了,他主要的著作有《推背图》,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推得非常准确,是个大预言家。这个老道自称是刘伯温的后人,姓刘叫刘珣。他跟锦州总兵官祖大寿是好朋友,祖大寿一看他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刘先生,你来得正好!我得了个外甥,是个小男孩儿,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到现在,也没个合适的,您给起个名儿得了!您看看这孩子怎么样?您给相相面儿。”这个刘珣有两下子,能看风水,能看阴阳宅,还能给起名儿、测字、相面,是大阴阳学家呀!就这么的,吴襄得着信儿了,不惜重金,把刘珣请到府上。刘珣真当了活神仙啦!当吴襄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之后,刘珣一笑:“先不着急,我先看看你家的祖坟。”等到了地方,刘珣看得这个认真,也不说话,看看山瞅瞅水,又瞅瞅树木,看看地脉,左顾右盼,是摇头晃脑。吴襄在旁边儿陪着,也不敢问。看罢了多时,刘珣说了:“我再看看你家公子。”回到府上,让老娘婆、使女、丫鬟抱着小少爷,出来跟刘珣见面。刘珣仔细打量三桂,从头看到脚,看看手,又看看脚指头,看得这个详细呀!吴襄提着心在旁边陪着,看罢多时,老道一皱眉:“嗨!可惜呀!”这话听了叫人堵心不?“可惜”是什么意思?吴襄仗着胆子就问:“道爷,难道这孩子……”“这孩子大富大贵,前途无量啊。”“哎呀!道爷,真要这样儿的话,我们全家太高兴啦!多谢道爷!”“不不,我话还没说完。不过,这孩子怎么说呢?”“道爷,你就直话直说吧!”“这样儿吧,我给这孩子送四句话,你要认真地听着啊!”“我听着!”老道说了:“三贵而诺,黑拳为监,风花纵横,自断弓弦。你听懂了吗?”吴襄就背这四句话,三贵而诺,啥意思?黑拳为监,不懂。风花纵横,不明白。自断弓弦,更不懂。听了个糊里八涂。“道爷,您能不能给解释解释?这是什么含义?”“哈哈,总兵大人,此乃天机,不可泄露啊!你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罢,我只能是点到为止。告辞了!”这刘珣还挺古怪,说完了,一拍屁股走了,怎么留也留不住。吴襄就紧皱眉头琢磨这十六个字,究竟怎么解释呢?后来祖大寿说了:“这老道性格奇特,你越问他,他越不说。总之他不说了吗?说这孩子大福大贵、前途无量这就足够了。我看是不是就给孩子起名儿叫三桂?”其实老道说的那个“三贵而诺”,那个贵,是富贵的贵。吴襄和祖大寿给吴三桂起这名儿,这个桂字儿,是桂花儿的桂,木字边儿搁两土字儿,音相同,解释不相同。总之跟老道说的符合,又有区别,又不落俗套。这名儿取得觉得挺合适,故此就这样儿定下来了。吴三桂的这个家,是一个战斗的家庭。不仅他父亲戎马生涯,每天拼命,戍守边城,担着很大的风险。他舅舅祖大寿也披甲执剑,争杀在两军阵中。他们家的三亲六故没外脉,都是使刀弄枪的。吴三桂从小受这种熏陶,他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按理说,吴三桂他爹是总兵官,吴三桂是公子哥,少爷一个,应当享受荣华富贵吧?不,你猜错了。那年月老打仗,吴三桂父亲是转战南北,他娘要服侍他爹,很少照顾他。吴三桂的童年就是这样儿度过的,还远远赶不上一般的孩子。有道是“温室的花朵,经不住风吹日晒”,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才能百锻成钢。没想到吴三桂长到八岁的时候,出了一件怪事儿。出事那天,没月亮,刮大风,在吃晚饭的时候,吴三桂失踪了。哎哟!全家人急死了!派人找去吧,三亲六故,大街小巷,犄角旮旯儿全都找到了,没有踪影。吴襄急得好悬没抹了脖子,他娘急得好悬没上吊!后来把娘舅祖大寿请来了,说:“孩子失踪啦!叫人贩子给拐走啦?不可能啊!这人贩子有什么胆子,敢上这门口儿来拐骗孩子?另外,三桂这孩子,他也不野,他能跑哪儿去呢?”总之,这人就没了。这是吴三桂八岁出的事儿,后来亲兵突然发现,在后门儿的门上钉着块白布,布上写着简短的几个字儿:“一年后,三桂还。”什么意思?吴襄拿到手上一琢磨,啊,一年以后,三桂能回来。这谁写的?谁把吴三桂给弄走啦?这是个什么人?他急得是满嘴大泡,但干着急没有咒儿念。书说简短,春夏秋冬,正好儿对头儿一年,那天也是没月亮,也是刮大风,吃晚饭之前,吴三桂回来了。你说这玩意儿怪还是不怪?那位说:“你别说了,瞎编什么呢?世界上哪有这种事儿?”您可听清了,这可不是我编的。它是谣传也好,民间传说也好,总之不是我编的。我是照葫芦画瓢,怎么记载的,我就怎么介绍。吴三桂的确就丢了一年。他回来了,全家人无限惊骇,他爹赶紧把他拉住揽到怀里:“三桂呀!我的儿!你上哪儿去了你?快给爹爹说说!”他娘乐得直掉眼泪:“儿啊!你上哪儿去啦?你这一年怎么过的?”“是啊是啊!”祖大寿闻讯也来了:“孩子,怎么回事儿?”再一看,吴三桂变了。才九岁的孩子,走了才一年,个头儿也蹿起来了,性情也沉稳得多啦,面色庄重,举止稳健,说起话来十分老练。吴三桂说:“那天吃饭的时候,我遇上个老头儿,这老头儿拍拍我的肩膀儿,给我说:‘孩子,你想成名吗?’我说:‘我做梦都想。’‘好吧,想成名你跟我来!’我问他:‘我跟你上哪儿去?’那老头儿说:‘到地方你就清楚了。’就这么地,他把我领到大山里。”吴襄就问:“哪座大山?”“我也不清楚,反正山很高很高很高,很大很大很大。在深山里有几间房儿,他把我领去了,就传授我兵马武艺,我一直没闲着,跟他学了一年。后来他说了:‘恐怕你爹娘非常惦记你,孩子,回去吧!’就又把我送回来了,就这么简单。”这谁信呀?吴襄扑棱扑棱脑袋:“孩子,那老头儿报名没?他是谁?”“他说了,但他没报名儿。他就说他是大将戚继光的军师。”戚继光的军师?明朝御边大将戚继光,那还了得吗?那是武圣啊!掐手指头一算,一百多年啦!戚继光手下的军师还活着?笑话儿一样!但你不相信,铁打的事实,就这么回事儿。你再怎么问吴三桂,也是这样回答。你再问多了,他不言语了。总之吴三桂回来了,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啊!祖大寿就说:“得了!别盘问了,别把孩子问傻了。这回来是喜事儿,祝贺!祝贺!”打这吴三桂一回来,性情就变了。首先提出来,自己独居一室,不跟父母在一个屋,而且样样事事都自力更生。不管干什么,不依赖任何人。哪像个少爷,连洗衣服带缝补衣服,这样的活儿也不准旁人伸手,这不是个怪人吗?所以吴襄就起了疑心啦,明察暗访,偷偷地监视。他发现儿子三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掏出一个小本本儿,在灯下认真地阅读,一边儿读,还一边儿比画。有时在屋里闷了,到院儿里头,伸胳膊,练腿,围腰,就开始练他的武功。而且一练就练到五更天。吴襄这才发现,儿子是个怪人。两口子在被窝儿一嘀咕,挺害怕,心说:生下来个怪孩子,他与众不同,究竟将来能发展到哪种地步呢?到了三桂十二岁这年。十二岁不也是孩子吗?十二岁的孩子懂什么呢?也就知道玩乐,管父母要点儿好穿的,要点儿好吃的,节假日去玩一玩,乐一乐。但这吴三桂与众不同,他根本不玩儿,天天把自己关到屋里头,弄点儿纸,拿着笔,画呀,画呀,画呀。他爹就纳闷儿,他在画什么玩意儿?不行,我得去看看。这天吴三桂没在屋,他爹带着亲兵,偷偷把门儿开开,进了屋,把抽屉拉开。吴三桂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吴襄全拿出来一看,大吃一惊!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十八般兵器,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链槊棒,鞭锏锤抓,而且还写着使用的说明,显然是吴三桂别出心裁儿编的。特别是吴三桂给自己设计了一口刀,这口刀样式用法,是与众不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明末遗恨-单田芳自选集》单田芳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