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茱萸(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4年卷)》邓瑞芳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邓瑞芳,女,生于1982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开始小说创作,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2009年度《大学生》杂志专栏作者。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黄河文学》《广州文艺》《花溪》《南风》等文学杂志。
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茱萸》、《观音》、《孔雀蓝》和《琴声何处》。《茱萸》是邓瑞芳*现实主义取向的小说。故事明确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某个村镇,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有一个成规模的家族,不过有一点旧家族状况的想象式对接,有田间生产劳动,这是其作品延展的体现。有爱情,但通常都体现为以婚姻为目的的“找对象”,而且爱情对象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知根知底的人们。大家都为生活忙碌,为生计奔波,为婚房装修,为婚礼置办。人间火气明显要增强很多。虽然并不能确定这篇小说一定后于前述两部作品完成,但至少让人看到邓瑞芳有能力对现实生活进行描述,也可以沉下心来对小说世界进行复杂性的构思并较好地完成。就像《茱萸》一样,小说《孔雀蓝》里也有一个奶奶形象,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使其小说的那些浪漫的、感伤的爱情故事带上了浓重的现实的影子,具有了某种家族伦理的色彩。这是颇具意味的,尽管作者也许并没有刻意这样去想去设计。《孔雀蓝》里的奶奶甚至为其“隐匿的爱情”起到了“引领”“带路”的作用,使其作品的主题生出了亲情的旁枝。小说《观音》又生出更多的枝头叶片,现实的场景更加接近当下生活,人物的感情更多由生活中的种种碰撞和冲突、交流产生,在爱情、亲情的基础上,人物身上激发出仿佛更具超越性的某种情怀。《琴声何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朵莉家院子里搬来两个新邻居,父亲顾竹生和女儿顾盼盼。朵莉和顾盼盼的初次见面就有些别扭,没想到这才是开始,随着朵莉的母亲秋七蕙的归来,顾竹生对秋七蕙的情感开始变得暧昧,从此开始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第二部分讲的是见到朵莉的母亲秋七蕙后,顾竹生和秋七蕙情愫暗生,开始背着自己的亲人偷情。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第三部分发生了太多的故事,顾竹生死了,顾盼盼走了,留下秋七蕙,在丈夫和女儿的怨恨中丈量着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活得小心翼翼。陈硕与朵莉的感情也因顾盼盼的介入节外生枝,顾盼盼带着和陈硕的一夜情缘决绝离开了。第四部分讲的是多年后,朵莉带着要与澳洲男友结婚的消息回到了七年未曾踏入的家中;秋七蕙没了当年的风情万种,她终究没有逃过时间的牢笼;秋七蕙的苍老让朵莉意识到自己母亲的不易,母女二人冰释前嫌;朵莉出发寻找顾盼盼,意外地遇见了陈硕,陈硕知道了顾盼盼为他生孩子的事情。之后陈硕出于良心的谴责与不安帮着朵莉一起寻找顾盼盼。朵莉的父亲在山上种了果树,建了办公室、餐厅、休息间等,让朵莉和陈硕找到盼盼之后留下来帮忙。这部小说于2013年在《南风》和《花溪》两本杂志上交替刊登。
书稿质量比较均匀,文字感觉有灵气且沉稳,其中《茱萸》体量更大些,几乎写了一个女人从青春至老境的大半生经历、见证,苍生百态,心事浩茫,内有家庭风波、历史风烟,更有民间风俗的递变,可以见出作者的创作储备之丰厚和思力之深彻。
总序袁鹰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1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1994年初秋茱萸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曹植《浮萍篇》第一章1974年的春天。一场小雨薄薄地下过后,院子里的青砖地面湿漉漉的,砖缝间,到处是深绿而潮湿的苔藓。从窗外望去,远远的还泛着绿色水光。墙角的几株桃花像沐浴后的美人般,骄傲地扬着粉红的脸,看起来愈加娇艳,那些含苞的花骨朵们像饱含了水分的婴儿,似乎沉睡中都在努力伸展自己的骨骼。尹茱萸坐在屋里的窗前,有些发呆地看着那些花。手里是一只做了一半的鞋。是童鞋,宝蓝色条绒的鞋面上绣着一只精致的小老虎。今年是虎年。她一定能生个属虎的大胖小子。她低头看了看自己圆滚滚的大肚子,它像一口巨大的锅扣在自己的肚皮上,让她觉得自己像揣着一个巨大的沉重的秘密,身心都饱受着煎熬,这秘密的果实一天不落,她就没有一日心安。她用手轻轻地抚摩着肚子,内心祈祷着,一定要是个男孩,一定。只有生了男孩,她才能在这院子里扬眉吐气。她才能让自己在这院子里挺直了腰。这些念头像她手里的那些丝线一样,每日都要在她的心里绕上几遍。日子久了,她觉得自己的那颗心被她用意念的线紧紧地缠起来,裹起来,变成了一只坚硬的蚕茧,她的心就是那只困在里面的蛹,只等待着有一天,能变成飞蛾,找一个出口,她就可以破茧成蝶。这些意念渐渐地竟犹如一棵嫩芽般,慢慢地茁壮成长,伴随着她腹中的孩子,一直支撑着她到现在,只待瓜熟蒂落的那天。茱萸缓慢地来到院子里,她走到了墙角那几株桃树前。桃树的年头并不长,长势并不很旺盛,在这偌大的院子里,显得极低矮,却是十分的透着股欢喜和热闹。茱萸站在它面前,只需微微仰头,便可伸手触到花枝。她就那样站在一树桃花前,手里摆弄着一枝花苞。虽然因为怀孕的缘故,她胖了许多,但依然光彩不减。她的长发编成两条粗壮的麻花辫垂在胸前,许是因着怀孕的原因,她的头发看起来格外漆黑。原本就白皙的圆脸,因为略显浮肿,这时倒有点面若银盆了。但眼神却依然灼灼闪亮。那一对乌黑的大眼睛,在整个五官里最动人。当然,她最满意的也还是那对眼睛。她的眼睛有点长,眼瞳像墨色的湖,装着深静的琥珀的辉光。眼形似花,眼尾轻轻向上翘,看起来极优美。很多人都说她的眼睛像桃花,以前给她做媒的姚七奶奶也那么说。她便也觉得自己是很美的。那是以前。自从认识了沈培文,她就一再怀疑,有一双桃花眼的,会做很多漂亮鞋子的尹茱萸为何就是得不到那个男人的心呢。她想起姚七奶奶第一次带她来沈家的情形。五年前,亦是这样的春天。二十岁的尹茱萸穿着件红格子衣服,跟着姚七奶奶从尹家村第一次来到凤凰村。沈家木头大门上贴着退了色的旧对联,四角的檐顶向上飞,远看,像个陈旧古老的亭子。她跨过大门的木头栏走进去,几间青灰色的窑洞安静地围成了小院,夕阳温和地流泻在那灰色的屋顶上。靠近大门的左边是一间式样古老的平房,外围糊了一层红泥,腐朽的木头窗户,椭圆形状,像挂在墙上的一只破篮子。听说这是沈家做饭的地方。四下里望去,一圈土砌的围墙,布满荆棘的篱笆夹着间或几朵红色野花爬上了围墙。青砖铺就的地面托着那几间砖砌的窑洞。东西两面各一间,中间两间,西屋的拐角带着一间小土屋子,说是沈家老太太偶尔在那里做饭。几间窑洞的窗户都是菱形的小格子,上半边全部糊了窗纸,只有最下边两排小格子装了玻璃。她看到,院中央还有一口水井,井盖是一面洁白如玉的大岩石。院子右边的墙角里是两株小桃树,开着艳丽而疏朗的桃花。像一对妖娆美丽的姐妹,让这灰暗的院子瞬间就有了种惊艳。茱萸环视着院子,原来这便是他的家了。黄土高原上的人家层层叠叠地散落在座座大山间,凤凰村不过是万家灯火里的其中一盏。然而凤凰村是距离金浦镇最近的一个村子,离镇里近,赶集方便,买卖货物也方便。姚七奶奶说,要嫁就嫁到凤凰村,女人过日子,还是得说实惠,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凤凰村里沈家的老二,人品相貌都没得说,重要的是有文化,还挣着工资。茱萸想她怎么着也得嫁个有文化的。然而沈培文不肯相亲,没办法,只好她来了,这事暂时只有沈培文的父母知道。那天沈家老爷子不在,洁净朴素的正屋里,沈老太太端坐在竹椅里,面容沉静,看不出什么表情。这让茱萸心里多少有些担忧,儿子不肯相亲,母亲又这么肃穆,实在让人难以捉摸。末了,老太太只轻声问了句:“听说你很会做鞋?”茱萸使劲地点着头,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生怕被人忽略了去。这时,大门口响起一阵喧闹,还伴着银铃般的咯咯笑声。人未进门,便有清脆的女声先飞了进来:“妈,我二哥回来啦。”几个人同时向外望去。木头大门口,像潮水一样拥进了几个人。两个年轻男子和两个小姑娘。他们笑闹着,带着勃勃生机,像道霞光一样射进了茱萸的眼睛。
……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茱萸(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4年卷)》邓瑞芳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