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朱光潜经典文集》朱光潜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朱光潜经典文集》朱光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主要著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另有多部译著。

【编辑推荐】

《让这生命从容:长长的路,慢慢走》光潜先生在潜心学术之外,还有着社会责任感,创作了不少关于为人处世、教育修养的文章。本选集即是从朱光潜先生的通俗作品中精选了30篇文章,组织成集,涉及内容广泛,从治学到就业,从交友到婚恋,从个人修养到人生态度,全方位地解答了青年成长道路中可能遇到的困惑。这些文章具有超越时空、常读常新的魅力,虽然写作时间距今有一段距离了,但今天的青年读来,仍然获益匪浅。《我在春天里看到的:万事尽头,终将美好》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所形成的美学体系融合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本选集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原则,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中精选了30篇文章,按照美学原理、审美趣味、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美与人生的顺序组织成集,引导读者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在艺术与生活中发现美、领略美、创造美。

【名人的书评】

《让这生命从容:长长的路,慢慢走》1.收录朱光潜成名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及《谈修养》等书中的经典篇章。2.以智慧照亮人生路,深入探讨了读书、治学、就业、立志、修身、交友、恋爱、运动、娱乐等贴近实际的话题。3.青年成长必读书,帮助你打破迷茫,消除苦闷,提高修养,积蓄力量。4.融入作者个人的经历和体悟,不枯燥说理,文字亲切,循循善诱。5.精美装帧,风格淡雅,读一本书,如在一盏明灯下,与朋友彻夜畅谈。《我在春天里看到的:万事尽头,终将美好》1.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之一,学习美学,不得不读他的作品。2.以美的眼睛看世界,山水有情,草木亦有灵。人与自然同呼吸,共生长,在盛衰交替中,超越时空界限,找到永恒的生命力。3.万事万物如散落的珠贝,以情感采撷串起,便成为可供欣赏、收藏的项链。4.在浮躁时代里,不妨给心灵一间诗意的小筑,储藏世界的丰富。5.精美装帧,风格淡雅,读一本书,如在春天里赏一场花事,品一盏清茶。

【朱光潜经典文集的书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朱光潜经典文集》朱光潜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