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猫腻与将夜》庄庸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猫腻与将夜》庄庸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庄庸,临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首席阅读专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合著有《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对著名网络作家猫腻的代表作《将夜》,进行深入导读的作品。导读作者庄庸首先通过全面的介绍和解读,让读者对猫腻这位网络文学名家有了立体的认知。随后用大量的笔墨对《将夜》这部读者心中大神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解析,提出了“蚂蚁哲学”的概念,认为作品诠释了我们“活着且为了活得更美好”的人生愿望,构建起“生而如蚁美如神”的美好生活理想。庄庸认为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从“独孤星球”到“沟通宇宙”,正在从“人”到“众”,构成一个崭新的“连接世界”,而猫腻和《将夜》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接口。

【名人的书评】

《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的入选作者是目前公认的网络文学名家,入选作品是经过一段时间检验的代表作,而导读部分由目前活跃的网络文学青年评论家群体担纲。这套丛书生逢其时,它将有助于探索网络文学艺术规律,凸显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同时,它也是精确的导航,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将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学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

【猫腻与将夜的书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一道,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以通俗大众文学之魂,托互联网与媒介新革命之体,网络文学如同一个婴儿,转眼已成为青年。网络作家们朝气勃发,具有汪洋恣肆的创造力,架构了种种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世界。科技与商业裹挟着巨大变革中释放的青春、激情和梦想奔腾向前。时至今日,作者是有的,作者群体大到过千万人;作品是有的,作品总量已逾两千万部;读者就更多了,读者群体数以亿计。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总书记高度重视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网络文艺的发展,勉励广大网络作家加强精品创作,以充沛的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所以,这套《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生逢其时,它将有助于探索网络文学艺术规律,凸显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同时,它也是精确的导航,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将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学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

这套书的入选作者是目前公认的网络文学名家,入选作品是经过一段时间检验的代表作,而导读部分由目前活跃的网络文学青年评论家群体担纲。预计这套丛书的体量将达到10辑至20辑、全套50册至100册。无疑,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也是值得耐心地、持续地做下去的工作。网络文学必须证明自己不是即时的快消品,它需要沉淀、甄别、整理,需要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自身的传统谱系,需要展开自身的经典化过程。这套丛书就是向着经典化做出的努力。

这套丛书的主编肖惊鸿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相关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她的眼光和能力值得信赖。尽管网络文学的理论建设近年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将理论落实为面对作品的、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实际上仍然是艰巨的课题,也是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工作的薄弱环节。希望肖惊鸿和其他评论家们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网络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自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向现在的读者,也向未来的读者交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李敬泽

2019年3月7日

于北京

代前言

活着主题:猫腻、系列作品和《将夜》

猫腻,著名网络文学作家,除了未完成的处女作《映秀十年事》之外,其作品均可称为网络文学精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风格和主题。

我们将其解读、诠释和构建为“活着,就要活得更美好”。

2005年《朱雀记》,成为后西游潮流中起承转合的桥接作品,主题是“活着”。

2007年《庆余年》,成为整个“国民第二人生”重生潮的集大成者,主题是“为什么活着”。

2009年开始创作的《间客》,堪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民心态嬗变的延续之作:从《平凡的世界》映射整个中国朝外、向上、进取的全民奋斗潮,到《间客》关照中国人朝内、向下、转后并折返到出发点重新寻找出发的意义与价值的个人心态史,主题是“人要怎样活着”。

2011年开始创作的《将夜》,可以说是以此为基础寻找身心安放的国民心态重塑史,主题是“如何活得更有尊严和信仰”。

2014年开始创作的《择天记》,抗天命,顺心意,我命由我不由天,从择天变成人择(人的选择),主题已在演绎“人如何如其所愿地活着”——逆天改命,回到人间。

2016年至今仍在创作中的《大道朝天》,回到了中华文明基元的起点,以东方玄幻为形态,寻找、发现和探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题似乎已经在挖掘“人活着的状态与理念的根本分歧(比如存在就是一种残缺)”——大道朝天,各走半边,我不是配角甚至炮灰;井水不犯河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仍然是人生的*主角。

我们在“网络文学封神榜——以猫腻作品解读‘中国我’”的专章解读中指出:从《映秀十年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直面世界规则的“起点之问”,到《朱雀记》建构起自我在这个世界的行事哲学,再到《庆余年》坚持自我的哲学,对规则利用、对抗甚至颠覆,直到《间客》《将夜》《择天记》一直在东方西方、国家和个人、浩瀚星球和渺小如蚁之间寻找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哲学……猫腻的作品,都是在寻找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意识、身份和位置:我是谁?我应该如何活着?我怎样活着,才能活得更美好?①?

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解读《将夜》的主题就是“蚂蚁哲学”。从宁缺说自己就是一只“蚂蚁”,到夫子是有史以来*的“飞蚁”;从“生民如蚁,如何立命”,到“俗世蚁国,大道如何”……《将夜》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蚂蚁哲学”。解读透了“蚂蚁哲学”,就等于抓住了整部《将夜》的纲领。

*章

接力棒:填平世界这个大坑

在薪火相传这一点上,二师兄君陌接起了从小师叔轲浩然到小师弟宁缺的真正承接。

他那像棒槌一样的“高冠古义”,就是接力棒——他以自己的眉、以自己的铁剑、以自己整个人为标尺——把轲浩然的精神和宁缺的践行,衔接了起来,理所当然。

这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二师兄不二。虽然他狂热地崇拜起小师叔来,颇有点像热血无脑的中二少年。

*崇拜小师叔轲浩然的,不是宁缺,而是头顶高冠连养的鹅也骄傲的二师兄君陌。

从小师叔到二师兄再到宁缺的精神脉络特别值得梳理。

何以*奔放不羁的小师叔,所收割的狂热粉丝,会是*古板严谨的二师兄?

为何小师叔拔剑抗天的朝天之姿,会被二师兄转化为启蒙蚁民的俯首之态?

而且,这种俯首不是轻视和恩赐,不是优越和傲慢,不仅仅是导师和领导者,而是到了他们中间的人,站在他们前面的人,就是他们的人。

而这一点态度,其实二师兄、小师叔与夫子截然不同。

小师叔永远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二师兄却把它变成了“千军万马来相助”;

夫子其实一直都是大唐国民甚至整个人世间的精神导师,所以,他是启蒙人间、教化民众、领导民众的——这种架子端起来后,就再也放不下来了。但是,二师兄却把夫子的这种架子放下来了,融到民众中去了。他不是亲民,他真的就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了。唯其如此,他才把书院真正地从二层楼,搬到人世间,成为真正的大唐的书院,国民的书院,人间世的书院。

如果没有二师兄这种关键的步骤,宁缺怎么可能书写得出那个大写的“人”字,从而集聚一城之力,网聚人的力量?

因为,从骨子里,宁缺和小师叔一样,都是孤独的一个人,不然怎么可能承传轲浩然的浩然精气神?一个习惯了孤独的人,其实是没办法网聚众人的力量的。

但是,宁缺*后不但做到了,还将夫子、书院众师兄没有做到,在二师兄那里已经萌芽,却尚未蓬蓬勃勃,更遑论成熟发展的真正革新性的种子,催发出来,开花结果:那就是——民众其实是不需要启蒙的,或者说他人启蒙。他们需要完成的只是自我革新。

并不是你选择了做他们的代言人,而是,他们的选择,才让你成为这股时代潮流的代言人。

他们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

一、理所当然:二师兄迷人的笑与刚直的剑

理所当然。

书院讲究的就是理所当然。

小师叔轲浩然理所当然,二师兄理所当然,甚至*后宁缺也学会了理所当然。

所以,二师兄理所当然地会为奴隶义军在精神上跪下去而心微微一冷,当然也会很理所当然地为那个年轻的奴隶自己发出那道声音而“唇角微微牵起”——这大概是整部《将夜》里二师兄*迷人的一个细节了。

如此表情,不是二师兄吗?但他就是二师兄!

假若每个人都是一部书的话,二师兄给我们的形象,从来就是一部大开大阖的大历史书,让人敬仰。但这样的微表情,才是让他可亲可信,让他成为七师姐喜欢、我们也集体喜欢的二师兄啊!

但不管怎么说,奴隶自己发声,蚁民为自己代言,在二师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问题无须思考。他也从未思量。但自然而生时,连我们也都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二师兄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只是做了,而没有说而已。

这事情就是这样。有些人说了,却不做;有些人做了,却不说。

有些人认为这事情需要思考,深思熟虑,把利弊权衡清楚,才能决定做还是不做;有些人却认为这样的事情无须思考,直接去做,就是了。

前者如七念,后者如二师兄。

七念是说了,没做,而且确实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二师兄是没说,但做了,而且确实是无须思考。

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

《将夜》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对比,确实很有道理。

猫腻把七念前后的思考和言行,放在一起比较,也形成很大的反差。没有反差的张力,确实不容易讲道理。

紧接着二师兄“唇角微微牵起”迷人的微笑,悬空寺天下行走七念“悚然而惊,浑身寒冷”,揭开了微表情和大反应的PK之战。

七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曾被他们视为蚁蝼一样的凡人和奴隶,却犹如星火燎原,燃起足以毁灭他们的千里怒火。而那一丝导火线,就隐藏于二师兄微微牵起的唇角里。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蛇从草丛中逡巡而过,再快,也会留下不明显的痕迹;线在燃烧殆尽的灰里拖一下,再轻,也会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这种线索和痕迹,如果反复出现,哪怕绵延千里,也会让人看见那些看不见的脉络和迹象。

这说的是七念和二师兄能够预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山再大,也是崩于一道声线。那一声“闭嘴啊”的发声再弱,也是独立的*道声线。

七念都可以预见到,若是这一道声线,如蛇行千里、草灰伏线,那将带来奴隶们从身体独立到精神独立的滚滚声浪。

雪山即使高耸千丈,壁立万刃,说崩也就崩了。

悬空寺即便再雄阔,再势大,在这种独立的声浪所带来的雪崩潮流之中,也避无可避,退无可退,只有被恐惧地淹没。

这大概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状况吧。

二师兄君陌,之所以举起铁剑,竖目以对,就是认为悬空寺说到底就是一只硕大无比的寄生虫,依附于被他们视为蚁蝼的奴隶贱民的身体和精神上,吸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榨尽他们的骨髓,甚至还把他们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像庄稼一样收割了一荏又一荏——直到把丰腴肥沃的心灵土壤,变成贫瘠难产的大脑贫矿——就是为了养肥自己。

这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取尽了用竭了,也可能立刻弃之不用、转向下一个目标的宿主啊。

他们为什么要把一个又一个站起来的独立之人,变成跪下去的奴隶和贱民,再变成一个个视若尘埃和凡草的蚁蝼,并且汇聚起来*多数量*体量的蚁群,从而建立真正的俗世蚁国?

就是因为,一个人是资源,一群人是资源堆,一个俗世蚁国才是真正的资源禀赋——蚁群,或者像蚁蝼一样的普通人和俗世蚁国,争的都是生存的地盘和所谓的精神家园。

而他们这些神明一样的存在——凌驾于俗世蚁国之上的悬空寺,却是用“那种像树根或者骨头”一样的东西,来圈“人”或者是“蚁民”这样的资源。因为,有人,才能贡献物质;有人,才能供奉信仰。人——尤其是像蚁蝼一样扎堆的蚁民——是人世间*的资源禀赋。整个悬空寺,都是寄生于蚁民之上的。

这就是君陌理所当然要以剑斩之的原因。

二、末日图景:当宿主觉醒,寄生虫何依?

世间但有不平事,皆可用铁尺量之,铁尺测量不平事,不平处皆削去。

只是,二师兄的战略或策略,前中后期各有所不同。

前期,他以为斩掉寄生虫就可以了,却发现,你斩掉一条寄生虫,还有一条、两条、三条……以及更多的寄生虫诞生;因为,这个制度、这个体系、这条食物链,甚至这个规则本身,会自动繁衍出无数的寄生虫,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

中期,君陌就开始剑斩这个规则本身。斩碎这个规则,*的路径是什么,就是替之以一个新的规则。

但这个新的规则从哪里来?从君陌来!

君陌自身就是规则。他以自己为道,他以眉间心宙为理,他把整个古往今来世所必循的礼,都化为以自身为准则的道理;然后,他用这一把铁剑,来跟悬空寺,甚至整个人世间讲道理……

书院其实就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书院的人都习惯了跟人讲道理:夫子觉得昊天不讲道理,所以走遍四海八荒,看有没有办法,能跟昊天把道理讲清楚——*后发现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把道理讲通,就只好自己登天而去,化月而战,用拳头跟昊天讲道理去了。夫子大概是古往今来,*个升天且用拳头跟昊天讲道理的人吧。

有其师必有其徒。甚至整个书院的规矩,就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有道理。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道理要讲得有人听,就得有拳头。*有道理的规矩,需要用*的拳头去维护。

二师兄君陌和小师弟宁缺,可能是这个规矩*坚决的拥护者。二师兄用铁尺来跟人世间讲道理,宁缺用元十三箭和权杖来跟整个世界讲道理——都是在用拳头讲道理。宁缺有一句话的意思极其霸气侧漏,我要让整个世界静下来听我讲话的声音。

但到了后期,君陌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悬空寺的规矩就是悬空寺的规矩,他的道理就是他的道理。

他讲得多,拳头打得也多。但人家的规矩还是人家的规矩,他的道理还是自己的道理。换句话说,他的道理还是没法取代悬空寺的规矩。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根子上——悬空寺的基础还是在蚁民的供奉和信仰上。只有动摇这个根基,才能打碎整个悬空寺的规矩体系。因此,君陌要做的,其实就是让那些蚁民觉醒,找到自己的道,想出自己的理,然后,用自己的拳头来跟悬空寺讲道理。

这才是真正动摇了悬空寺的规矩。宿主都觉醒了,不再是宿主,寄生虫,还能寄生到哪里?

让七念“悚然而惊,浑身寒冷”的,正是这种已经、正经、即将发生的末日图景。末日还未到来,他已经预见了这种图景——甚至,在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预见时,他就已经像预言师一样,预见到了自己和悬空寺的末日。

直到现在,他重新“想起自己多年前在荒原上,和叶苏的那段对话”。

那段话非常精辟,讲出了三段论:

*,飞蚁论。只不过他自己也一直相信,飞蚁是像他这样天下行走的修行强者;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飞蚁其实植根于那些他曾经视为蚁蝼的奴隶和贱民。

第二,牺牲论。蚂蚁“擅长为同伴作基础,不惧牺牲”,成为他人的垫脚石。只不过,他一直错误地理解为:这些蚁民是为他这样的飞蚁铺路的。他们成为修行强者的垫脚石是天经地义的;整个俗世蚁国,成为悬空寺的资源基础,也是理所应当的。只是他现在才深刻地意识到,蚂蚁的牺牲是为同伴做出的,而不是为他这样的飞蚁做出的。同伴,同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他和他们,不是同伴,而是不同的阶层。

第三,数量论。天穹再高,蚂蚁再小,但只要数量足够多,仍然可以跨越两者之间巨大的距离。哪怕悬空寺居于苍穹之顶,蚂蚁堆出来的通天之塔,仍然可以将它踩到脚下!

只是七念当时相信的,恐怕仍然是他这样的飞蚁,可以高居于蚂蚁堆上,触摸苍穹之顶;而现在,他开始深刻地意识到,那超越苍穹的,不是哪一只飞蚁,而是蚂蚁这个集体。

当所有的蚁蝼都团结起来时,它们汇聚而起的巨大力量,足以让神圣的苍穹都感觉到战栗,何况悬空寺和七念自己?他们再强、再大、再不可一世,仍然也是在苍穹之下啊。

这真的是深刻而卓越的预见啊。只是讽刺的是,当时不相信的叶苏,“*后开始相信蚂蚁,开始带着那些蚂蚁向天空飞去”;但是,当时言之凿凿的七念,“却早忘了当年说过的话,相信过的道理”。直到现在这些蚂蚁用自己的拳头来跟他讲这个道理。

到底谁是真言,谁是假说?

谁又真正地在“草蛇灰线”之初,就能察觉那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能够“伏脉千里”?

猫腻就能。

现在回过头去看开篇,再看现在这个段落,以及将君陌率奴隶起义、叶苏领蚁民创新教、宁缺聚长安城之力书写大写的人这三大举世伐唐事件之后,*重大的里程碑事件,可以见出猫腻真正是“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真正体悟到了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提出的“草蛇灰线法”——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蛛丝马迹,贯穿到底;隐于不言,细入无间,却又陡起波澜,大开大阖;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向东欲到海——仿佛就只剩下“*后一公里”时——忽然猛地一拐弯,朝南直泻三千尺!

让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

猫腻“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如此,不但三千里蛛丝马迹隐约贯通,而且,在*重要的大事件节点上,来了个出人意料之外的大拐弯。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猫腻与将夜》庄庸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