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看不见的观察》吴强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吴强,70年代生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旅居德国多年,从事社会运动研究,长期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撰写评论和分析。现供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本书为吴强先生近年文化随笔文字的结集,系“独立阅读书系”第三辑之一。
本书是作者旅居德国时期,以兼具记者和学者的视角对德国的社会与政治所做的观察的结晶。此种视角,迥异于一般的政经观察或者国际关系角度,而是从德国基本法同时也是德国知识界主流认知的社会国与法治国的二元划分角度,来理解德国乃至欧洲社会的特质。此外,该文集还收录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笔者对欧洲和世界范围内的混乱政治和全新挑战所做的访谈、分析,以及相应的书评和笔记。
斯塔西档案解密二十周年
占领
1989年12月初,柏林墙被推倒的一个月后,东柏林的游行此起彼伏,其中对东德国家安全部(简称Stasi,斯塔西)的声讨最为强烈。人们高呼:“要权利保障,不要国家安全”。游行队伍中,一个大幅标语高而醒目:“EinwachstesVolkistdiebesteStaatssicherheit”。一个觉醒的民族是最好的国家安全。
此时,东德政权大势已去。风雨飘摇中的东德国家安全部(STASI斯塔西)开始销毁文件档案。焚烧炉全力开动仍嫌太慢,碎纸机也负荷过度,所有能找到的人手都被召集起来用最原始的方式撕毁文件,或者用脸盆直接在办公室里焚烧档案。
12月4日,位于埃尔福特市的斯塔西总部冒出了阵阵黑烟,被一位偶然路过的女医生发现。她意识到斯塔西正在销毁档案,立即变身女神引导革命,召唤街道上的人群冲进大楼,用直接的集体非暴力的占领行动,制止了曾经代表最暴力、最邪恶的国家机器----斯塔西特工们对秘密档案的最后销毁。
在笔者的抗争政治研究中,“占领”始终位居中心,它也是各种抗争运动的一个关键性策略、每次抗争行动周期的一个关键阶段,导引着每次抗争行动发展至高潮。例如去年秋天以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可以说是1999年西雅图反全球化行动的继续。但这次华尔街占领行动本身所凝聚和唤起的抗争力量十分可观,不仅没有如一些老派观察家们最初预料的在冬季到来前散去,反而仍然坚持了几个月,并且蔓延到全美、世界各地。只有占领才可能改变。1848年巴黎公社的街垒如此,2010年红衫军占领曼谷街头的“三月红潮”亦如此。
同样,今天斯塔西档案得以解密、乃至德国的历史重写,也源于20年前的那一段占领。由于那位东德女医生勇敢的占领行动挽救了海量的秘密文件,使得一段秘密、恐怖的极权主义历史可能被再现,清算也成为可能。要知道,德国的最后统一要等到将近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如果没有及时的自发占领,所有这些斯塔西档案都可能被悄无声息地销毁,其间的圆桌谈判甚至达成了销毁所有电子档案、斯塔西外国情报档案和东德人民军秘密档案的协议。
随着对埃尔福特斯塔西总部的占领,占领斯塔西办公楼、抢救斯塔西档案的行动随之蔓延至东德首都柏林与全国各地。1990年1月15日,斯塔西柏林总部大楼被正式接管,来不及焚烧或者投入粉碎机的海量档案装满了15500个口袋。除此之外,排起来可达111公里长的卷宗和数十万个影音文件被完整接收。
老大哥无所不在
斯塔西(Stasi)的全称是Staatssicherheit,国家安全,指的是前东德国家安全部。这个庞大的秘密警察机构建于1950年的2月8日,1988年时特工规模有91,015人,非正式雇员(合作者)则多达189,000。
这些东德的秘密警察、告密者或者叫人民情报员的合作者们,运用当时的共产主义阵营能够发明、采购、窃取到的所有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视网络和控制体系,制造了超过600万份的个人监视档案----这意味着,在人口为1800万的东德,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斯塔西的监视眼之下。从这些海量的秘密监视档案,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卡片控”“老大哥”,伸出八爪鱼般的黑爪,深深侵入到东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
沃夫冈滕普林(WolfgangTemplin)是600万中的一个。1973年,当25岁的滕普林被要求有义务与国安局进行合作时,这位笃信社会民主的柏林洪堡大学哲学专业学生以为,这样做“可以帮助他的国家”。他成为斯塔西的非正式工作人员(IM),亦即线人,代号“皮特(Peter)”。
然而他的线人身份并没有维持太久。在1973年柏林举行的世界青年大会,身为相关活动组织者的滕普林同时也必须对其他人进行监视汇报。其后不久,滕普林对自身行为产生怀疑,陷入内心困惑与挣扎。他告诉朋友和同学自己的国安身份。1976年初,滕普林的合作者身份被斯塔西终止。
1980年代,作为人权积极分子,滕普林甚至站到了东德国家安全部的对立面。很快,在斯塔西档案里,出现了沃夫冈滕普林的新档案卡。此时,他被定性为“泄密者”,代号“Zentrale(中心)”。他被禁止工作,只能做些修暖气和清洁之类的零工。斯塔西对他进行24小时严密监控,他的公寓的所有房间都被安装了监听器,连公寓对面的建筑物上也安上了监视镜头。
“13点:开始对‘中心’的监视,此时他的住所的一个窗户敞开,可以听到很大的音乐声。17点:发现‘中心’的妻子在住所里。17点30分:她离开楼房,在房子前吸了一支烟然后又进屋。18点30分:‘中心’从弗洛拉大街方向走来,和一个小孩走进他的住所,肩上背着一个棕色的布质挎包……”
在一份监视报告显示,此时代号为“中心”的滕普林,在1987年4月23日13点到4月24日18点之间的细至毛发的行动记录:
“19点25分:‘中心’背着挎包,骑着一辆男式运动自行车离开房子,顺着J.-R.贝歇尔大街骑到哈德里希大街25号。他摁响门铃,随后走进楼房过道,在那儿停好自行车。之后看不到了。20点15分:‘中心’又出来,然后骑车穿过宫殿公园去住宅楼罗兰大街26G号,在那儿他寻找一处地下住所。没有什么具体发现。20点20分:他离开那个居民楼,骑着运动自行车返回他的住所,其间他多次在单行道上逆行。20点40分:‘中心’走进他的住所。22点30分:他在某(此处姓氏被划黑)彦斯(家住柏林卞施大街)的陪同下离开住宅,跑向柏林潘科夫轻轨电车站。某某提着他的小格纹旅行包。在短暂交谈后两人分开。某某乘坐一列从市中心开来的轻轨电车离开。他没有被继续监视。‘中心’跑回居所并进了楼。23点:(空白)23点35分:他再次离开住所。他拿着那个挎包。他妻子和某弗兰克(家住维滕贝格的和平大街某号)跟他一起跑向潘科夫轻轨电车站。三人在车站大楼前交谈然后分开。舒尔茨走进车站,没有被继续监视。‘中心’和他妻子走回住所……
零点15分:……并查看住所。他们不在的时候,屋里的灯仍亮着。”
解密二十年
在两德统一一年后,1991年12月29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档案法》(StUG),详细规范了对斯塔西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处罚等多方事项,并规定民众有查看与自己相关的秘密警察档案的权利。根据该法案,斯塔西档案联邦管理局(BStU)建立,启动修复档案的工作,向公众开放斯塔西档案。
查阅档案的第一步是一份正式申请。每一个公民和媒体记者或研究者都可以向档案局呈交一份书面申请表。然后,管理局根据现有材料恢复与整理情况,通知申请人何时来查阅与自己相关的档案。囿于海量的档案整理工作,从申请到获准查阅,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1992年1月,沃夫冈滕普林走进柏林诺曼大街的斯塔西档案馆,成为最早看到自己档案的第一批公民。尽管对此早有预期,但是,当那么多过去的生活细节在发黄的卡片上一一呈现在眼前,滕普林仍然大为震惊,老大哥竟然如此全面、粗暴地占领着他的生活。
从1992年1月至今,超过650万人次申请查阅斯塔西档案。20年过去,如今每年仍有10万人次想要查阅斯塔西档案。人们在重现发现自己历史的同时,斯塔西特工和合作者的影子也慢慢浮出水面,针对他们个人的道德清算也渐次展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二战后曾经划分了三种清算:上帝的审判、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审判。不同于二战后的清算----那次主要是战争法庭的审判和占领军组织的“去纳粹化审查”,对斯塔西的清算,更像是一场个人化的道德清算:每个曾经生活在极权阴影下的公民,从阅读自己的监视记录开始,在类似心理治疗的档案阅读中,重现个人生活的历史记忆,重新审视曾经由虚伪、欺骗和暴力控制组成的社会关系;而后,受害者自己来决定如何对待每一位极权主义的帮凶、那些曾经是同事、朋友甚至家人的告密者,或者提起法律诉讼,用东德的法律来审判那些违法侵犯人权的执法者,或者宽恕,然后重建对民主生活的信念,更好地融入民主生活。
正如今天的斯塔西档案联邦管理局主管、前东德记者罗兰杨所说,“我们越认清专制,越能更好地构建民主”。
雷妮瑞芬斯塔尔:我不是希特勒的女孩
2003年9月8日晚上,在慕尼黑郊外的一座院落里,一个孤寡老太太平静地停止了呼吸。第二天,全世界的报纸都登载了“希特勒最后一个御用导演辞世”的消息。几天后,在附近的一个小教堂里,孤老太太被悄悄焚化,然后掩入土中,最终消失。没有子女守灵,也没有牧师的超度。在这个世界上,雷妮瑞芬斯塔尔不屈地呼吸了101年,直到最后一个指控者也不免沉默。然后她撇下整整一个世纪充斥着传奇和争议的人生,让人自去评说。
“女超人”的艺术生涯
1902年,雷妮瑞芬斯塔尔出生在柏林的一个富商家里。她学习过绘画和舞蹈,22岁时违背父命从事舞台演出。可惜就在舞台新秀雷妮一瑞芬施塔尔刚刚获得关注时,膝盖伤痛迫使她不得不终止舞台生涯。一天,在去诊所的路上,她无意中看到贴在地铁站上的一幅电影海报,那是阿诺德—范克博士执导的高山系列电影的一部,《命运之山》。这幅海报激发子瑞芬斯塔尔对高山电影的万丈热情。她在后来的自传里写道,“其后整整一周,我的眼前只有生动和峻伟的高山……”她忘记了自己的膝伤,给导演范克写信,毛遂自荐演他的电影。几个月后,膝盖手术成功了,雷妮瑞芬斯塔尔也真的出现在雪山上的拍摄现场。当时的气温多在零下十几度,而在没有什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镜头中一个年轻女人冒着风雪奋力攀登。她的目光锐利如鹰隼,越过黑白的群山,望向巍巍压顶的高山之巅。
继处女作《圣山》(1926)成功之后,她又拍了一系列高山电影。她在银幕上塑造的一个勇往直前、永不屈服的坚强女性形象,成为德国电影史的经典。而这个画面也似乎预示了此后雷妮瑞芬斯塔尔始终与命运抗争的永不屈服。
以雷妮瑞芬斯塔尔的强烈个性,她注定不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演员,出现在水银灯下。她对于角色的理解甚至常常超越了导演的设计。于是她的新目标:自己拍电影。
1932年,雷妮瑞芬斯塔尔的第一部自导自编自演的影片《蓝光》(DasblaueLicht)公映并获得成功。在该片中,瑞芬斯塔尔饰演了一个白毛女式的角色,她躲物匿在深山里,最后发现了山巅的水晶石,意志胜利了。
而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