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手风琴罪案》[美]安妮·普鲁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手风琴罪案》[美]安妮·普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安妮·普鲁

美国当代重要作家,曾获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和薇拉文学奖等文学奖项。1935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陆续创作了《心灵之歌及其他》(1988)、《明信片》(1992)、《船讯》(1993)、《手风琴罪案》(1996)、《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即《断背山》,1999)和《老谋深算》(2002)等作品。

【编辑推荐】

《手风琴罪案》以一台绿色键钮手风琴为主线,讲述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拥有这台手风琴的八个移民美国的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的变故——手风琴的主人无一例外地死于非命。这台手风琴将原籍不一、背景各异的人联系在一起,串成了一部以多个普通人为主角的美国多民族融合史,也记载了美国社会的百年变迁。

【名人的书评】

世界就是一道楼梯,有人上也有人下。我们必须往上爬。

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断背山》作者安妮·普鲁经典长篇,一笔写尽美国百年移民史

【手风琴罪案的书摘】

序言:安妮·普鲁的造化之手

万方

那天去五道口的书店“光合作用”,没有具体目标,只是怀着寻找好书的期望。不管安妮·普鲁多么有名,在那天之前我并不知道她。当然我看过电影《断背山》,可也没有和这位作家对上号。

书店一层是花花绿绿的世界,各类畅销书的舞台。本想直接上二楼,但心灵雷达已开始转动,助我飞快搜寻,在书架间走了一遭,立即捕捉到蓝色封面的《船讯》。我拿起它,封面上两行小字映入眼帘: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心中一喜!这是我选书的一个标准,这标准很可靠,几乎从未让我失望。

翻开书页,小说这样开始:以下是奎尔一生中几年的经历,奎尔出生于布鲁克林,在一堆阴郁的州北城镇中长大。

他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多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鲜活的文字从纸页上放出电波,和我体内的电波接通,激起一股微微急切的心情,想很快地读它。

预感是那样的准确。读《船讯》的过程是一个惊喜连连的过程,不是以往那种被吸引,而是被迷住。我要说我热爱这本书,热爱书中肥胖笨拙的奎尔,刚强的姑妈阿格妮丝,高个子红头发的女人韦苇,热爱那一个个在纽芬兰荒凉阴郁的海岸上生活着的人们。多么奇怪!即使把我的生活范围扩展十倍百倍,也绝不可能出现这些人的身影,我不可能见过他们,甚至连梦见也没有可能,然而我的全部知觉、感知却被他们抓得紧紧的,身心被他们的生命之光所照亮。

《船讯》的情节简单而散漫,在这部小说中它们充当着随波逐流的角色。事实上,在安妮·普鲁的带领下,我和书中的人物一个个迎面相遇,他们是那么随随便便地出现在我眼前,甚至有那么一点突兀,毫无矫饰。他们生硬而不易接近,愚鲁又机警,好笑又可悲,质朴得像粗糙的礁石,复杂得像海底的暗流,和他们置身其中的海洋、风暴、冰山融合为一,既平凡又伟大。我用安妮·普鲁所给予的冷峻目光注视他们,心却越来越热,对他们和他们简朴而又奇异的生活产生了浓得难以化开的眷恋。

人活在世上要经历多少磨难啊!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情感的打击,心被苦水浸泡,肉体感受着周遭的冰冷。《船讯》的主人公奎尔的境遇其实是大家的境遇。因为缺少爱而痛苦,迷惘地活着。但安妮·普鲁告诉我们,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棵幸福之树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生长着。奎尔后来找到了,找到了幸福冒出的鲜嫩的绿芽,看到它如何一日日成长为摇曳的浓荫,听到了风吹过枝杈间的沙沙天籁。也许他并没有找,是幸福找到了他,因为他的心里有那样一颗种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和奎尔一样的种子,希望我们能来到条件适合的地点,适合的土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坚持。

《船讯》一书所描绘的这个充满痛苦和欢欣的世界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安妮·普鲁一手创造出来的,你难以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境界。

我是多么喜欢《船讯》的文风。一种生僻的粗犷的具有隐隐破坏力的文字感是那样新鲜诱人。叙述如莽汉般肆无忌惮,如孩童般天真,如诗人般虚幻、隐晦,如妇人般平实,甚至零乱,然而每句话每个段落都具有活生生的力量,字字如重锤。安妮·普鲁创造出一种内心时时爆发出激情,又被生活的现实所管束的逼真感觉。我们的人生感受又何尝不是这样。千条江河归大海,乘着《船讯》我们漂浮在安妮·普鲁之河上,漂了漫长的距离,*终来到海上,在起伏的潮汐中感受到了爱的温暖波涛。

这里要感激翻译者,如果说作品如人,那么译者不光描绘出此人的外貌,同时极其真切地表达出此人的全部内心世界。作为我这类读不了原文的阅读者,能遇到《船讯》这样的翻译者是多么幸运。

从此我知道了安妮·普鲁,被深深吸引,我要找她的其他作品来读。我四处打听,一个年轻朋友告诉我有一本《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即《断背山》)。很快我就去了三联书店,已卖光,又去涵芬楼,买到了。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在此之前我对短篇小说有自己的钟爱,如契诃夫的《草原》,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但读了安妮·普鲁的《脚下泥巴》,我觉得自己看到了这辈子读过的*棒的短篇小说。这个短篇我看了好几遍,每次掩卷时都不由感叹:太棒了,实在太棒了!而且不是在心中暗暗叨念,是忍不住说出声来。

以下是篇中对两位牛仔开着破旧卡车所进行的漫漫长途的描述:两人开进向晚夜色,开进结冻路面的*场冰风暴,开进刺眼的橙色日出,欣赏了冒烟的地球,看到尘卷风在泥地上蛇行,滚烫的热量从太阳表面冒出,蒸得卡车引擎盖烤漆卷起,干雨形成不规则的网状,从无机会落地。我看到了以上的每一幅景象,如同置身其间。这就是安妮·普鲁,她的文字不光能看,还能嗅,能听,或谛听或倾听或振聋发聩。任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一经她的笔触就变得充满魅力,带着速度,一刻不停地流动,冲刷着人的感官和知觉。实在了不起!

《近距离》里的每篇小说都很棒,但我更喜欢《脚下泥巴》《荒草天涯尽头》《身居地狱但求杯水》,小说速度强大,文风暴烈,乖戾、娴熟,刀刀见血,让我对人生的了解直钻入*底的一层。这感觉有些可怕,心被震撼,久久难以释怀。

看了以上两部作品,我忍不住逢人就说安妮·普鲁。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安妮·普鲁作品”系列,约我写序。出于感情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但回头再想又有些畏难,因为我不是评论家,从未写过书评。人文社编辑为我减压,说:只要写出你读后的感受就好。随后他们寄来《手风琴罪案》和《老谋深算》。

这两部书是带着任务而读的,有种感觉在阅读中与时俱增,我感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人及命运如浪潮般在安妮·普鲁的眼底汹涌滚过,她眼睛雪亮,看准一个利索地伸出手,轻盈或用力一拎,把他们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拎出,让他们活灵活现地站立在地面上,生活下去,去创造历史。

安妮·普鲁的手是一双非凡的造化之手。

在《老谋深算》中,她对那片长条地的厚爱用独特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一座房屋、一条道路、一件工具或器皿进行平实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竟然那样引人入胜,功夫实在了得。而阅读《手风琴罪案》仿佛一头钻进一团风暴,人化作了小小雪片上下旋转、飞舞,迷失其中,放下书才得以喘上一口气来。

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或许算是个比较特殊的读者,更在意文字所传达的魅力;但我同样也是一个过日子的普通人,在意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我相信两个我都在安妮·普鲁的作品中得到阅读的满足和内心的感动。

让我用《船讯》的结尾结束我的文章。

既然杰克能从泡菜坛子脱身,既然断了脖子的小鸟能够飞走,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水比光更古老,钻石在滚热的羊血里碎裂,山顶喷出冷火,大海中央出现了森林,也许抓到的螃蟹背上有一只手的阴影,也许,一根打了结的绳子可以把风囚禁。也许,有时候,爱情也可以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李安断背山奥斯卡

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p>

蜘蛛咬了我

坐着轮椅搭便车

别让死人跟你握手

倒在重击之下

马匹的颜色

带着接好的胳膊回家

译后记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李安断背山奥斯卡

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ZH-CN;mso-bidi-language:AR-SA`>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p>

蜘蛛咬了我

坐着轮椅搭便车

别让死人跟你握手

倒在重击之下

马匹的颜色

带着接好的胳膊回家

译后记

手风琴匠

乐器

每次目光扫到那台手风琴,恍惚中便有一声劈啪声在他心中炸响,就跟他的眼睛变成了耳朵一样。这台乐器摆在长椅上,涂漆像湿润的树液隐隐闪烁。光线掠过镶螺钿的琴身和十九颗抛光的骨质键钮,在手风琴上映出两块嵌在黑色漆边中的椭圆形小镜面,就像是一双眼睛。它们似乎正在搜寻另一双眼睛,搜寻那来自凶眼的恶毒目光,还急切地想以眼还眼。

他用珠宝切割锯把一块黄铜板切成了护栅,在上面刻出孔雀和橄榄叶的花纹,还买来了一大堆部件:将风箱折页扣在外壳上的风箱扣和锁眼、黄铜螺丝钉、锌质簧片板、精巧的轮轴、钢质簧片,以及古老的切尔克斯胡桃木琴身。剩下的部件却都是他自己打造的:打成圈的V形金属弹簧(它们像眼睛一样躺在琴键下,待乐手的手指松开后又弹回原处)、键钮和那组键钮杆。折痕深刻的十八层风箱、皮质活门和垫圈、切割好的小山羊皮风箱的上下折页和键钮罩都出自一只小山羊身上。他割断了那头羊的喉咙,用灰碱、脑浆和动物油脂把羊皮制成了革。他呼吸着臭烘烘的粉尘,锯开坚硬耐潮、不易变形的胡桃木,再用砂纸抛光,由此装配出了琴身的木质部分。琴匣粘好后,他又等了六周才进入下一个步骤。他对上好的乐器自有理念,无心去做一些二流的手风琴,并打算以此琴为证去美国赚大钱。

他靠音叉和自己的听觉逐个调定第四和第五音阶。不和谐音震得耳朵生疼,但他内心愉悦。乐感让他确信自己在风箱折页的呻吟中听见了悦耳的组合。琴键反应迅速,轻微的劈啪声听起来就像色子在赌徒手中滴溜打转。远远地听来,这台琴的声音像是沙哑的哭泣,令听者想起爱的残忍和种种渴望。接着,音调突然降了下来,变得尖利刺耳;啃啮内心的那颗牙齿似乎已经被疼痛蛀空了。

世界就是一道楼梯

手风琴匠汗毛浓重、身强体壮,英俊的脸上胡子拉碴,有一只耳朵像干巴巴的饼圈。他的虹膜呈琥珀色,年轻时给他招了个“公鸡眼”的花名,让他受了不少罪。二十岁时,他冲撞了自己的铁匠父亲,离开村子去了北边卡斯提尔菲道尔德城的手风琴工厂干活。父亲骂了他一顿,父子二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未婚妻艾尔芭捎信给他,告诉他有机会租下一小块土地,他这才回到了村里。那块地还带一小块巴掌大的葡萄园和一座小屋。他当时与一名有夫之妇纠缠不清,情状危险,正巴不得离开那座城市。他浓密的胡须汗毛总会受到女士们的青睐。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妻子总时不时指责他的不忠,其中也有几例确有其事。手风琴、胡须和汗毛就是招蜂引蝶,他能有什么办法?这她也知道——他的音乐天赋深深地吸引了她,还有那如丝般柔滑的皮肤,以及打着卷从衬衫领口露出来的汗毛。

他对寒意很敏感,太阳一躲到云层后他便瑟瑟发抖,而他的妻子总是暖烘烘的,站在她身边就能感到她发散出来的热量,跟烤小火炉没什么两样。她用同样温暖的双手抱孩子、端盘碟、拔鸡毛,还有挤羊奶。

租来的葡萄园里种着卡拉贝丝、黑达沃拉和西班牙红葡萄,他们用它来酿一种涩口的无名葡萄酒,勾兑之后再卖给外国人。当地的习惯做法是让发酵的葡萄汁在葡萄皮上停留一周,这种酒涩涩的口感和深紫的色调便是由此而来。这种酒一口喝下去能在口腔和咽喉中灼出一条线,而且跟其他涩口的饮品一样号称具备强身健体的药效。外国买主给的价钱很低,但种植者们也无从抱怨,因为这是他们*的现金来源。土地和钱财的缺乏以及人们所受的煎熬在此地营造出了一种坑蒙拐骗、弱肉强食以及朋比为奸的氛围。除此以外,哪还有别的办法来讨生活呢?

除了葡萄园以外,手风琴匠和妻子还租下了五棵老橄榄树和一株种在墙边的无花果树,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孩子、山羊、给葡萄藤松土修枝以及卖力搬运成筐的葡萄。夜晚,风呼啸着吹过干燥的葡萄梗,相互摩擦的枝条瑟瑟呻吟,当地的贫困也就在风中回响。这块土地的主人住在巴勒莫的一所铜屋顶房子里,由于他年复一年地加租,匠人夫妇对这块土地也就越来越不上心了。

手风琴匠的铺子在花园尽头——那是一间曾用来圈养病羊的棚屋,室内面积超不过一张双人床大小。铺子里的货架上摆了几罐油漆、一盒片胶、各种黏合剂和胶料、几片螺钿以及两只小拇指大的带木塞的小瓶,瓶里装着青铜漆。这里还有他的锉刀、刮刀、凿子——其中一把凿子其实是他从地里刨出来的一片燧石——以及圆凿、螺丝钻、模具、舌槽式金属榫扣、钳子、一截截弹簧钢丝、卡钳、尺子、镊子、钻孔机和夹钳;这些工具大多是从卡斯提尔菲道尔德城的那家工厂里偷回来的——不然的话,这些必需品又能从哪来呢?他用一支毫毛疏落的尖头黑貂毛笔来画琴头和键钮上的图案,精心绘制点缀着青铜色荆棘的三重边框条纹。他把乐器都卖给了集镇上的一名商人,对方跟酒商一样,给他的钱干什么也不够使,兴许够喂喜鹊吧。

手风琴匠手艺日益精湛,于是便开始设想另一种生活。那种生活在这片穷乡恶土无法实现,但在某个远方却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那个远方在他脑海里萌了芽、生了根:美国。他想象着一种生气盎然的崭新生活,想象未来的日子里挂满了钞票,就像挂在浓荫密叶间的一个个梨子。夜里,他轻言细语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但她回答道:“*不行。”

“听着,”他气恼地大吼大叫,惊醒了襁褓中的孩子,“你也知道你哥哥信里都写了些什么。”那个腮帮子鼓鼓囊囊的傻瓜亚历山德罗寄过一封信来,信上沾满了红色酱汁和脏兮兮的指纹;他在信中写道,快来啊,来改变你们的命运,把苦难变成财富和欢乐吧。

“世界就是一道楼梯,”手风琴匠在黑夜中咬着牙说,“有人上也有人下。我们必须往上爬。”他宣布出发日期的时候,她用双手捂住耳朵,不肯答应;到他把那只金属包角的箱子带回家的时候,她又像一匹中了毒的马,扬起下巴、骨碌碌地翻起了眼珠子。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手风琴罪案》[美]安妮·普鲁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