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丛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领衔撰稿有俞平伯、霍松林、马茂元、萧涤非、周汝昌、周振甫等专家、学者几十位,他们以精到的见解、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优美的文笔,带领读者徜徉于中国文学的海洋。本书精选苏轼代表作品229篇,其中诗82篇、词82篇、文(含书札题跋)65篇,另请当代名家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书末还有附录《苏轼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可供读者参考。
参看这些评语,对于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有帮助的。从声调格律看,这是一首拗体律诗,前人又称之为 吴体 的。许印芳《诗谱详说》卷四云: 七律拗体变格,本名吴体,见老杜《愁》诗小注。 按杜甫有《愁》诗一首,题下自注云: 强戏为吴体。 吴体之名始见于此。所谓吴体,是说它有意破坏一般律诗的格律声调,把民歌或古诗的声调运用于律体之中,构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美,以适应特定内容的需要。《杜臆》在论老杜《愁》诗时说: 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因以拗体发之。 朱熹《清邃阁论诗》称杜诗 晚年横逆不可当 。正是指杜的拗体律诗别有一种 横逆 难当的风格。纪昀评东坡此诗云: 吴体之佳者。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云: 宛是拗体律诗,有古趣兼有逸趣。 东坡此诗正是把古诗的声调运用于七律,以表达其郁勃不平之气。王士稹《居易录》所谓 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 者,东坡此诗实足以当之。
(白敦仁)
泗州僧伽寺塔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祠,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尘土污丹梯,一看群山绕淮甸。
据《分类集注东坡先生诗》首卷《系年录》:《泗州塔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其年,东坡 因言事大不协,乞外任,除通判杭州 。诗即由汴赴杭途中所作。 身世悠悠 等语,反映他当日心情;但其中较多地讲的是祷风于神的事。妙在即事说理,灵巧地揭露了神灵之虚妄。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成为苏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先写昔日(治平三年[1066]护父丧归蜀)南行过泗祷风于神,有求辄应的事。 逆风三日沙吹面 ,极写风阻之苦; 香火未收旗脚转 ,极写风转之速;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极写风转后舟行之快。梅尧臣《龙女祠祈风》: 舟人请余往,出庙旗脚转 , 长芦江口发平明,白鹭洲前已朝饭 ,写在苏轼诗前,苏诗构思当受梅诗影响;但苏诗写得生动流畅,胜于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