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弓张鄱阳湖》姚道生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姚道生,1943年出生。笔名商置。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鄱阳镇东湖村人。鄱阳县二轻工业局局属干部。曾荣获市、县、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厂长等称号。现为北方创作中心高级创作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巡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参加《鄱阳县2005县志》《鄱阳县地税志》《鄱阳县军事志》《鄱阳县人民医院志》《鄱阳县军事年鉴》《鄱阳县政区大典分卷》以及《鄱水之阳·富饶之州》和县政协文史办主编《文史资料进士篇》与《一湖水一鄱阳湖鄱阳篇》的编撰工作。所发表的诗、词和《湖城品韵》等作品则散见于各报副刊及杂志。新编赣剧饶河调大型古装历史神话戏剧《柳母传》.在张王庙庙会连续三届公演,深受观众喜欢.成为庙会必备节目。反响极佳。
《弓张鄱阳湖》是一部章回长篇历史传奇通俗小说。小说以饶州府鄱阳县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农民儿子张鸿翥,演武弓射、殿试夺魁、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不阿附袁世凯,毅然断弓、归里务蔬圃的传奇轶事为主线,在脉络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首义史实的基础上,反映了悠悠古县人杰地灵,滔滔鄱湖物华天宝。《弓张鄱阳湖》是一部由鄱阳县知名文化人姚道生潜心数年创作的长篇传奇小说。
悠悠古县人杰地灵,滔滔鄱湖物华天宝。由鄱阳县知名文化人姚道生潜心数年创作的长篇传奇小说《弓张鄱阳湖》通过张鸿翥人生历程的这一主线,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云和鄱阳的风土人情及人性的价值取向。它不但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深层次地揭示了鄱阳人敢为人先、奋起而进所特有的人文涵藏和精神之所在。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岭津。唐袁皓·及第后作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科举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历时1300年。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统计,历史上记载有名姓的文武状元也只有777名,其中武状元293名。千千万万文武才俊,在这“出将入相”的主要通道上,能夺冠而为状元者倒真的是凤毛麟角。虽然唐诗人袁皓进士及第后,有“不觉龙门是口津”的悲喜和欢愉,但宋代大文豪苏洵却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慨叹。历史证明,这些在科举仕途上脱颖而出的状元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在中国历史政坛、文坛上不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迹。自古以来,“文治武功”以文教佐天下、以武功勘祸乱的思想,发挥了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保护国家安宁的重要作用。故《书经》有“乃文乃武,相与并论”和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之说。虽然文、武状元,在世人眼中的历史影响及认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相得益彰。因此自武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创导开始,历代相沿选取武官的武科,同样不失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创举。江西省鄱阳县历史悠久,古今人文荟萃,中国历史上700多名文武状元中,竟占有两名:一为宋治平二年(1065年)文科状元彭汝砺;一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武状元、殿试钦点花翎头等带刀侍卫加三级、上三代晋封武显将军和诰命夫人、独占鳌头的张鸿翥。张鸿翥是鄱阳县东湖里村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小在家帮助父亲放牛干农活,稍长随师学武习文,由武生、武举、进士到武状元,一路考来一路坎坷,因此他也就十分珍惜自己通过奋斗来之不易的成就。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朝廷选任他为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负责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见的官员入觐皇帝和扈从皇帝出行。按清朝官制规定,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之职,应从一等优秀侍卫中的满族成员中选拔,稍次于侍从皇帝近前、居武官二品的御前侍卫、御前行走。汉人中能得朝廷如此倚重者,除嘉庆年间的杨芳外,则是张鸿翥,而别无第三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张鸿翥因父亲张永春病逝,奉旨回鄱阳“丁忧守制”,赋闲在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继位,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此后不久清廷兵制改组,张鸿翥奉旨起复,结束侍卫生涯,外任湖北参将仍官秩三品兼汉阳兵器厂监造。1911年,张鸿翥奉义旗支持辛亥革命留职湖北,民军不费一枪一弹取兵器厂,直到他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辱国条约二十一条及称帝洪宪,愤而弃职归里务农蔬时止。纵观张鸿翥一生,他出身式微,官职侍卫身在皇城大内,没有轰轰烈烈的军事建树,也没有同科文状元张謇办实业、建女子学校的历史影响,但他却是铮铮铁骨、忧国忧民、深具民族气节。他与张謇联名上书支持戊戌变法维新以图国强;他在同乡京官翰林院编修周承光的指导下,勤奋学习文学大进,倚马干言书法佳:他待湖北德安营士兵如兄弟,常常劝导士兵学习文化知识为国效力。他返归故里后,从不张扬十年京城侍君侧的名和事,草履布衣荷担入市,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始终不失农民本色。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乎。”遗憾的是,对于状元这个群体的记载,因年代久远,所留完整的、有价值的资料却不多。而对于武状元张鸿翥的记载,虽散见于不同版本的状元名录中,《鄱阳县志》中也记有其名,却仅限于名姓、籍贯、中状元朝代年号等脸谱化的描述,无以立传。但欣慰的是,泱泱大国不乏有识之士、不乏有心之人,鄱阳县东湖村姚道生老师本着保存中华历史文化之精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潜心研究,历时数年撰写出20余万字的描写张鸿翥一生事迹的长篇传奇小说《弓张鄱阳湖》。小说通过张鸿翥人生历程这一主线,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云和鄱阳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性的价值取向,可读性、趣味性俱佳。作为鄱阳人,我为鄱阳县骄傲,因为可爱祖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与其同名,就在其境内;为东湖里村骄傲,因为它诞生了武状元张鸿翥,也是我中学母校所在地;更为张鸿翥骄傲,因为张鸿翥是我祖母的父亲,是我的先人,是我家族的荣耀。姚道生老师著有状元张鸿翥的小说,对我和我的家族而言,是一件喜事。更令我感激的是,作者以要找一位张鸿翥的后人作序为理由,再三诚恳邀请我为此书写序。盛情难却之下,写此短文,代为序。2013年6月16日鸿翥的师父戴天明,祖籍饶州府鄱阳县桂湖乡,武自家传,为省城信诚镖局浔阳分局镖头。行镖江湖多遇异人,他虚心广纳,博采众家,功夫更是精纯。一杆红缨枪使得出神入化,连珠三箭箭无虚发,挣得“花枪戴”之称。强人屡受其挫,于是相互告诫:“花枪押镖,不惹为妙。”盛名之下,必寓风险。伤人伤己,结仇结怨。刀头舔血生涯,就算是处处得理让人,也还是难以避免贻下祸患。戴天明深明此理,尤其是那次保镖在鄂皖道上遇强贼邀劫的惨痛,始终如同沉重的石磨压抑在心头。在那次保镖混战中,贼首老二重创宗一勇,还要置他于死地。天明见情况紧急,为援救宗一勇之危,不得不挥枪将其刺杀于马下。镖师江雄带伤不退,持镔铁棍力残贼首老三左腿,打得众贼作鸟兽散。后宗一勇伤重不治,临终时将幼子宗武托付于戴天明。此事给戴天明震撼极大,萌退之心也更加坚决,于是在小有积蓄之后,辞去镖头之职回归故里,带着宗武在本府县城东湖里村设天明武馆授徒。村东有名刹禅林荐福寺,内存“运去雷轰荐福碑”的巨大字碑和东湖十大名景“颜亭荷雨”,纪念颜真卿、范仲淹的二贤祠及名闻遐迩的晋朝太尉陶侃墓。寺西侧就是妈妈墩,唐时此处建有马王庙,后来香火冷落,武馆就借设在此庙中。天明师傅为人诚恳,授徒甚严。他因人施教,很得其法,四岸农家子弟多投其门下。启明星尚在闪烁,“嘿!嘿!嘿!”声传庙外,欢呼着朝阳东起。弟子们按师所教,刻苦勤练。辰时散场,回家务农操业,风雨不辍。清风习习,草长莺飞。野外气息分外芬芳,令人心旷神怡。禾青苗壮,农人耘草正忙。“戴师傅!来,这边来!”汤家老秀才见戴天明漫步至此,就从田里走上田埂,招手相邀。二人揖谈间,一阵阵叫好声、嬉笑声频频传来。放目望去,前面湖边的草地上几个放牛娃儿,正围在一起比试翻“鹞子”。其中一名十岁左右的少儿,一气连翻二十余个,身手矫健。只见他双手着地脚向上,头部微微昂起,倒体“竖花”行走数十余步,然后双手用力一振,耸身而起,体转圆弧,脚尖点地站立,转折轻灵,态姿优美。“此位是谁家之子,小小年纪,竞有如此身手?”戴天明惊奇不已。汤家老汉道:“这嵬仂(这男孩)是张家永春的老三鸿翥啊!蛮懂事的。放牛割草,农忙时田间送茶送饭,勤快得很呢!”戴师傅来到草地,上前拉住他的手问道:“你就是鸿翥吧?”“嗯!”“今年多大了?”“十岁。”问答间,天明仔细地打量着鸿翥,见其骨骼清秀,机体强壮,言语自然,见生人不怯,心中已是十分喜爱。于是他又问道:“你喜欢练习武艺吗?我教你,你愿意吗?”“喜欢!就是家里没有钱。”“除了‘翻鹞子’、‘竖花’,你还会些什么?”“游水,摸鱼。”“游给我看看行吗?”鸿翥低头不语,可禁不住放牛娃儿的怂恿,就跳到湖里,双手伸直护头合掌,猛吸一口气,身微下蹲,双足一蹬,头下脚上纵潜水中。小片浪花伴着涟漪悄悄放,波纹微漾瞬间即逝。戴师傅站在湖岸畔,心在默计数。百数之后,人、声仍俱渺。就在众人心起忐忑、焦虑不安的时候,只听得左侧数十丈外“泼剌”声起,在众人的惊讶欢呼声中,鸿翥冲水而出,双足踩水,水至腰际已然近到岸边。张鸿翥人在水中,右手举着一条约有斤重的黑背红尾鲫鱼,喷出口中含水,左手一挥抹去脸上的湖水,高兴地喊道“东湖玉鲫一条”,纵身跃起上到岸来,双手捧着鲫鱼往戴天明手上一塞说道:“给师傅下酒!”说完就同众放牛娃一起嘻嘻哈哈地转身就跑。因荐福寺之建而传名为珍品的东湖鲫鱼,背脊呈褐黑色,腹泛玉白,大者重达三斤有余,肉质肥腴,汤鲜味甜。产妇若乳汁不丰,以鱼烹汁而饮,有催乳之功效。而刨花鱼(鲚花),则体扁平为玉乳色,晾干以油浸或烹蒸,格外爽口,且能鱼、刺同食,增补钙质。二鱼量少惜贵,更因跻身神话中,声名不凡成珍贡。当初荐福寺在兴建大雄殿的紧要时刻,缘捐之款却迟迟不能到位,木石工匠少饭无菜,导致工程渐滞。这天晚餐厨下仅有米饭一碗,大司务望着进棚的众工匠正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衣服褴褛、脚步蹒跚的老妇进棚乞食。木匠领工见此情状即说道:“明天就要停工了,此刻这一碗饭也难济众人之饥,施与老人尚可一饱,不知众位意下如何?”众人闻说齐声响应。老妇人食罢双手合十道:“修佛寺,悟佛意,济人者自济。”说完手捧檀木片屑和杉木刨花抛入湖水之中。说也奇怪,湖中顿时喧闹起来,满湖鲫鱼、刨花鱼,鳞闪银光,凌微波而跃。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啧啧”称奇之声不绝时,回头已不见老妇人的影踪,耳畔却响起了一片仙乐声,仰首上望,霭云中观音大士端坐在金色莲花台上渐渐远去。在观音大士的赐鱼帮助下,通过以鱼易食肴,工程得以照常进行。自此东湖鲫鱼又得佳名,被世人称之为玉鲫或观音鲫。戴天明手上提着东湖玉鲫,望着鸿翥离去的背影,良久,方连连赞道:“此子乃石中之玉,当为我徒也!”月上柳树梢,夜色已深。豆油灯下,戴天明还在厅堂中和张永春对坐而谈。他从永春口中得知其子鸿翥谱名世龙,名显绎,字长河,号高腾,其九世上祖启一公喜芝山毓秀、鄱水钟灵,遂举家由婺源清华街迁到东湖里村定居下来了,世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无奈自乾、嘉以来,清廷颓败,天灾人祸屡降,到了永春这一代,家道贫穷维艰。鸿翥自打五岁起,就能帮家里放牛拾柴,下湖摸鱼采藕,磨炼得机敏懂事,体壮力强。天明道:“这嵬仂是习武的上好资材,将来必有出息。而且和我深有缘分,随我学点功夫,一可健身壮体,二可多了一条谋生之路,三嘛!我的技艺也有了传人。传艺也是传缘哪!所以教授鸿翥武功乃我心愿。不收一文钱,也不会误你家农活,你就成全他和我的一番缘分吧!”永春见戴师傅豪爽、热心,立刻满口应承:“师傅如此厚爱,是我家鸿翥的福分。只是害得师傅又要为他劳心费力了!”戴师傅连称应该,心遂意足地高兴而归。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