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采桑文丛:西风引——欧行四章》张檿弓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檿弓,又名张弓,生于1938年5月,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学术志趣为隋唐史、敦煌学、佛教社会史、佛教文化史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台湾华梵大学及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专著有《唐朝仓廪制度初探》《汉传佛教与中古社会》《汉传佛文化演生史丛稿》等。中英合作大型图集《英藏敦煌文献》中方主编之一。
“采桑文丛?第二辑”之一种。书稿共收录文章四组,所写多是作者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之时奉职前往伦敦、巴黎,对大英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庋藏做学术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由于书稿作者是知名历史学研究者,所以,书稿涉及较多历史内容,从历史的角度对欧洲之行的见闻做出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加之作者的旅学感受真切细腻,笔法轻快自然,文风生动亲切,语言凝练富有张力,使得文章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别有一番新意。书稿论及欧洲所见所闻之时,能够结合同时期中国社会现状进行生动类比,便于理解的同时又增加了趣味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之力作。对大英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庋藏做学术考察期间的那些事儿。
行:为寻访飘零远去的故魂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日),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晚夜半,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第十六号洞窟甬道北侧一幅壁画后面,发现一个小套洞(后名藏经洞,即今第十七号窟)。洞窟不大,丈余而已。里面竟堆藏千余个亚麻布经帙包裹,层层叠叠,高达洞顶;每个布包里,整齐码放八至十个纸卷。洞中还藏有大批丝绢画品。这批宝贵的流沙遗珍,在洞中无人知晓,已度过千年岁月!王道士愚不识宝;清廷将亡,敦煌僻远,讯息亦难达天庭。可惜天不佑华,这批自家宝藏,竟同中国学界失之交臂!抢得先机的是位外域学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AureIStein)。他闻讯于1907年年初,自印度潜来敦煌,由他的中文秘书蒋孝琬相伴。蒋秘书对王道士一番花言巧语,说斯坦因这次从印度来,是要取回当年唐僧带至中国的经卷。愚道士知唐僧故事,信以为真,5月某日夜晚,允斯坦因进入甬道。王、蒋二人,洞内外往还相助,斯氏将藏品浏览一遍。全部1130个汉文、藏文写卷包裹,他从中选出270包,又挑拣一批美术品与非汉文文献,共装29箱。商定成交价:四个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斯坦因心满意足,驮运而去,劫往英伦。七年后,他再至敦煌,又用500两银子,掠去570个卷子。先后劫去的这批宝藏,后来分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汉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佉卢文文献)、英国博物馆(考古文物)、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文、于阗文、龟兹文、婆罗米文文献)。法国人伯希和(PaulPelliot)接踵而至。他于1908年2月来到敦煌。伯氏汉语流利,颇得王道士信任,特许进入藏经洞。这位汉学行家工于心计:专门挑选附有《写经题记》的卷子、非佛教典籍与文书、经卷背面写有非汉文的卷子。这些写卷的学术价值较高,都是洞藏精华。成交价:500两银子。至次年夏秋,这批宝藏辗转运抵巴黎。其中的写卷文本,分别以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西夏文资料单列,收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英图与法图,各以“敦煌文物四大藏家”之一(另两家:北图藏、俄藏),从此名著于世。两家的汉文文献藏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儒典《易》《书》《诗》《礼》《孝经》《论语》《尔雅》等,佛典《般若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经》等,道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子》《列子》等,史地典籍《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十道录》《沙洲图经》《雍州图经》《陇右图经》等。还有大量世俗文,如官文书:诏敕、律令、奏疏、牒状、判词、户籍、田簿、税役、军令等。私文书:契约、账簿、族谱、诉状、算书、辞书、字书、寺学生习字簿和算术簿等。寺院文书:度牒、戒牒、告身(似身份证)、僧官任职书、僧尼籍、追福疏,寺库杂物账、粮物出纳账、借贷契约、寺户(寺院农奴)车牛劳役簿、寺院油坊账簿等。文学作品:讲唱体的讲经文、押座文、变文、因缘、话本,颂唱体的颂赞、唱赞、曲子词等。如此丰富多样的官私、道俗、政经、文野写本遗存,一字字、一件件,似乎还保留着官民写手的体温,整体展示着吾华中古社会官场与民间、道场与世俗、物质与精神、政治与文化各领域多元多姿的生活样貌。吾人今朝沐手,忘情沉浸于宝典,一幕幕往古情境,倏忽间竟闪回重现:——长安发出的大唐政令(如均田令)和军令(如征讨突厥令),在西北边地畅行无碍;——华夏儒教、道教,同西来佛教、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即早期基督教)等,世界六大宗教文化,在吾华西域和谐融会;——千百民间画师与画工,挟着画具,钻出宿棚,走进寺窟,爬上脚手架,佝偻身躯,凝神运思,迁想妙得,绘制壁画,塑造佛弟子菩萨宝像;——佃户、农奴,驾驭耕牛、操持犁锄,庄园里耕作;农妇们在浇灌菜园、拾掇场院;——千百戍卒、征夫,从中原地区征发而来,披星戴月,忍饥受寒,戍守着边疆烽燧;——村塾私学的总角学童,稚声诵读《千字文》,记诵乘法口诀;上元明月之夜,春风怒放花千树,辛劳终年的百姓,欣享着片时的休憩;——依稀听得筑城劳工精疲力竭的呻吟,县衙囹圄里,无告囚犯的哭号。久已远逝的史影,凭借宝卷复活了!敦煌遗珍,无价瑰宝!一相约伦敦小引岁月倥偬,八十个年头逝去。这批稀世珍宝秘藏万里异乡,缄默自处,“苦度日月”。时间来到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同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法国外交部对外关系司,分别达成学术交流协议:由历史所选派学者前往伦敦、巴黎,对大英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庋藏做学术考察。我和宋家钰接受了此项委派。日程安排:8月20日至11月10日,访伦敦;11月11日至12月20日访巴黎。早先在50年代,历史所学者曾阅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购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编选《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资料(*辑)》出版。近年(1987年),又据英、法缩微胶卷完成该书第二辑初稿。这次出访的学术计划,是详校第二辑所收敦煌写本录文,同时全面考察英藏、法藏敦煌文献现状。这可是国宝遭窃80年来,首次由“官方”协议安排的学术之旅,自觉任务重大!8月19日下午5时30分,民航CA-937赴英班机腾空而起,考察域外敦煌文献的学术之旅启程,首站伦敦。万米高空之上,往事悠然浮现——那是1909年仲秋,法国人伯希和携其窃自敦煌的古籍断片来华,寄寓北平崇文门内苏州胡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采桑文丛:西风引——欧行四章》张檿弓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