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陕西八大怪》吕向阳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各种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80万字。《神态度》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丝路散文奖;《小人图》获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另有十余篇散文获中国报纸副刊金、银奖。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陕西八大怪,二是小人图,三是神态度。作者运用文学的语言,以古喻今,借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来反映中国现当代社会存在的现象,给当代人以反思和教育。
“雄风文丛”中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与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201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散文集。★由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主编,李骏虎、吴克敬、吕向阳、任林举、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等国内知名作家携手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雄风文丛”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心路历程和文学生涯
何妨吟啸且徐行王巨才二十世纪*后几年,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观,就是散文热的再度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热度仍在持续升温。这其中,尤以反思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大散文”“新散文”理念风靡盛行,出现一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学识渊博的作品,给散文园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样态。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靠阅览、回忆、清谈、抒怀等书写人生百态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变革,多数作家不再拘于云淡风轻的个人世界,从远离红尘的小情小感中脱离出来,融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之中,写出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大体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散文领域一直保持着潜心耕耘,不惊不乍,静水深流,沉稳进取的良好态势,情形可喜。这套“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中,吕向阳和任林举是专以散文创作为职业和志向的散文家,曾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是散文领域的佼佼者。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八位则都是久负盛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品曾分别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这些小说家绝不是“跨界融合”,他们的散文毫不逊色,从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看,他们从来没把散文当作小说之余的“边角料”,而是在娴熟驾驭小说题材、体裁的同时,也倾心散文这种直抒胸臆、可触可感的表达方式。从这些小说家的散文里,更能感受到他们隐藏在小说后面的真实的人生格局和丰赡的内心世界。宁夏专业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东京电影节获得大奖。这本《大木青黄》是他*本综合性随笔集。书中的“读后感”类,是阅读过程中就一些作品所作的印象式点评,借以体现和整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文学观点;“写人记事”类,写到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充满深长的思绪与感怀;第三部分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体育、喜欢淘书、喜欢书法、喜欢收藏等等,笔致生动活泼,读之饶有兴味;“作家印象记”,知人论事,是对自己“有斯人,有斯文”这一观点的考察和验证。其他如“文友访谈”及往来书信等也都是作家本人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的多侧面展现和流露,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知名作家疏淡的性情、厚实的学养和开阔的思想境界。王昕朋是位饶有建树的出版人,也是创作颇丰的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红月亮》《漂二代》《花开岁月》等多部作品。他的散文视野广阔,感觉敏锐,情思隽永,文笔清新,从中可以看出,他写东西并不求题材重大,也不迎合某些新潮的艺术习尚,而是铺开一张白纸,独自用心用意地去书写自己熟悉的动过感情的生活,从中发掘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感受生活的芬芳,人间的纯朴。一组美文,构思精巧,意蕴深长,绘山山有姿,画人人有神,充满浓郁的诗意和睿智的哲思。生活中,美的呈现是多样的,刚正不阿、至诚至勇是美,敦厚谦和、博大宽宏也是美。王昕朋发现了这些生活中的人性美,并且抓住极富典型意义的美的细节和刹那间美的情态,用点睛之笔,透视出人物性格的光彩和灵魂的美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天津作家肖克凡的小说获奖无数,让他久负盛名的是为张艺谋担任编剧的《山楂树之恋》。他的散文《人间素描》以老练精短的文字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物,从离休老干部到“八零后”小青年,极力展现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构成生机盎然而又纷繁驳杂的“都市镜像”。在《汉字的望文生义》中,作者讲述中日韩三国文字含义的异同,如日文“手纸”、韩文“肉笔”等汉字闹出的误会,涉笔成趣,令人忍俊不禁。《自我盘点》是作者自我经历的写照,体现了“文学的生命是真诚”的写作观,不论是遥远的往事还是新近的遭逢,都留有成长和行进的清晰足迹。《作思考状》其实是对某些对社会现象的严肃思考,有批判也有自省。《怀旧之作》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桩桩情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与杰出人物,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我说孙犁先生》,文字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独特的认识与由衷的景仰,在伤逝感怀文章中别具一格。与唯美派的散文形成对应,野莽的文字如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力求凝练和精准。他在所谓的文化大散文和哲理小散文中独寻他路,主张并实践着散文的思想性和历史感。他往往在颜色泛黄的岁月里打捞记忆,以情绪沉淀后的淡淡幽默再现特殊年代的辛酸和苦涩,每每发出含泪的笑。书中写到的“右派”父亲喂猪的故事正是如此。在文体理论上,他对散文的诠释是自然形成于诗与小说之间的一片辽阔的芳草地,在这里,小说家可以摘下面具,以真身讲述真情和真事;飞天路上的诗人也可以暂回人间,轻松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国外大学选译他的散文作为中国语教材,想来自有道理。温亚军的短篇小说获得过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与小说的虚构不同,他的散文完全忠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大多取材于早年的记忆。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西北乡村度过,记忆中,乡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着温暖和亲情。童年的愿望简单而质朴,他写怀揣这个愿望及至实现愿望过程中的满足和愉悦,叙事平实,情感真纯,每每能唤起读者共鸣。记忆的深刻性与性格乃至人格紧密相关,他的记忆之所以筛选出的多是温情暖意,是因为艰苦的乡村生活和淳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他宽厚善良的品格,《时间的年龄》《低处的时光》等都是通过一段记忆,构成一种考问,一种自省和盘点、一种向往与追求。而像《一场寂寞凭谁诉》等篇什中那些从历史洪流中打捞的点点滴滴,那些被作者的目光深情注视、触摸过的寻常事物,经由他的思考、探索和朴素的表达,也总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悸动。陕西作家吕向阳曾获冰心散文奖。他扎根关中大地,吸吮地域沃土和民间风俗的营养,相继写出《神态度》《小人图》《陕西八大怪》等五十万字的系列长篇散文,这在城市化的车轮即将碾碎老关中背影之际,无疑有着继绝存亡、留住民间烟火的担当。三万字的《小人图》是作者从凤翔木版年画中觅得的一组“异类”和“怪胎”。民间艺人把“小人”的使坏伎俩镌刻成八幅版画,吕向阳的剖析则由此生发开来,重在考问国民的劣根性,着力于诫勉与警省。《神态度》系列是从留在乡民口头的“毛鬼神”“日弄神”“夜游神”“扑神鬼”“尻子客”等卑微细碎的神鬼言说中梳理盘辫出来的,这些言说*早在西周之前就出现了,如果忽略它们,将是关中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血。这些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需要智慧,需要眼界,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执着的耐力,吕向阳付出的心血令人尊敬。吉林的任林举以报告文学《粮道》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的散文在精神取向上,一向以大地意识和忧患意识见长。他的诸多散文,突出表现即为情感的浓烈和哲思的深刻。而从文章的风格和技巧上考量,他又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作家。凡人,凡事,凡物,一旦经过任林举的笔端,定然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光彩或光芒,有时,你甚至会怀疑那人那事那物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客体;显然,其间已蕴涵着作家独到的理解与点化之功。至于那些随意映入眼帘的景物,经过他的渲染,便有了“弦外之音”和“象外之象”,有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意蕴、情绪或情怀。这一次,任林举以《他年之想》为题,一举推出近六十篇咏物性质的散文,读者或可借此窥得其人生境界或散文创作上的一二真谛秘笈。吴克敬是第五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进入文坛,是一种典型,从乡间到了城市,以一支笔在城里居大,他曾任陕西一家大报的老总。他热爱散文,更热爱小说,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更有质感,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在当今文坛写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轻佻的时风下,使我们看到一种别样生活,品味到一种别样滋味。从吴克敬的作品中,能看到文学依然神圣,他就是怀着这样的深情,半路杀进文学界的。他五十出头先写散文,接着又写小说,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他,看似晚了点,但他底子厚、有想法,准备得扎实充分,出手自然不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纷扰烦乱,在他人,只是领略了些许表面的东西,吴克敬眼光独到,他能透过表面,发现潜藏在深处的意蕴。他写碑刻的散文,他写青铜器的散文,都使我们惊叹其对历史信息的捕捉与表达,更惊叹他对现实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散文《知性》一书,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作家李骏虎以小说成名,但从他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散文写作历史更长。他以散文写作开始文学生涯,兴趣兼及随笔和文学评论。在把小说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后,李骏虎从来没有放弃散文,他的笔触始终跟随脚步所到之地,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采风,都“贼不走空”,写出一篇篇具有思想华彩的散文作品,体现出朝学者型作家迈进的趋势。《纸上阳光》是李骏虎近年读书阅史沉潜钻研的成果,从“纸上得来未觉浅”和“阳光亮过所有的灯”两组系列文章不难看出,一个具有小说家飞扬想象力和史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文学者是如何苦心孤诣辛勤笔耕的。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与文学之间行走的发现与思考。他善于在历史和时代的交叉点上思考人生与社会,注重视角的多重选择和主题的深度开掘,既有对乡情的深深眷恋和回味,也有对自然和生态的无尽忧虑和追问,更有从自身阅读和创作经验出发,对当下文化、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和诘问,从而使叙事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意识。构思新颖、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中《日子里的黄河》《渭河是一碗汤》《走近中国的“大墙文学”之父》《烟铺樱桃》《旗袍》等作品,多被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纳入高中语文联考、高中毕业语文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受到专家好评和读者的欢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众多文学样式中,散文是一种*讲情理、文采,*能充分表达作家对时代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能发挥作家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力的文体。《文心雕龙》讲:“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有健康晦暗之分,辞有文野高下之别。作家的使命,是以健康思想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去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进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纵观“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创作各有特色,共同的是,他们都把文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始终以敬畏的心情对待每一次创作、每一篇作品;他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持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和灵感:他们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精品意识,竭力以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广大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中国言实出版社精心组织这样一套丛书,导向意图不言自明,其广受读者欢迎和业界重视的效应,自可期待。(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帕帕头上戴手绢、手帕,也叫帕帕、盖头、手巾,论样式平展展轻飘飘,论质地劣纱粗布或边角余料,论色调并非斑斓,顶在头上大不了遮风挡寒洗脸擦汗抹眼泪,似乎与审美、与艺术、与生活方式尤其与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什么深层联系,要想给一方微不足道的帕帕唱一曲勺水兴波、载歌载舞的赞歌,无异于给蚍蜉绾笼头,给蟋蟀戴耳环。一些老先生听我打听“帕帕头上戴”的来历,猜测我要给帕帕“下刀子”,几乎不谋而合地劝告说,陕西的古物、民俗多成了马,写啥都能写得风生水起,但一方帕帕,没鼻子没眼,没胳膊没腿,没亲戚没邻,能弄出啥名堂!是的,陕西这片热土诞生的是炎黄老祖,哺育的是周秦汉唐,盛产的是人文瑰宝,打造的是旷世奇绝。天下男儿女儿,只要脚下沾了陕西的泥土,就神奇般点燃了血性激活了灵性,用草药击退了狼虫虎豹,用种子叩开了大地之门,用肉眼丈量了银河北斗,用诗歌倾诉出喜怒哀乐,用青铜浇铸成镇国神器,用砖石砌筑起万里长城,用锄镢凿开千里运河,用针线编织出丝绸之路。盛唐之前的数千年,陕西是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智库”。此后一千多年,过劳的陕西也累倒了歇息了,王权东渐,国运亦衰,个个老陕开口闭口“挨刀的”“窝囊废”“倒财货”,数落主昏臣暗,百姓跟着受恓惶。老陕造过八挂车、撑过万民伞,依然怀揣着生憎冷倔、急公好义的脾性,如大旱之望云霓,企望着老天重抖擞、降人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万里崎岖到达陕北的*,三秦才得以新生,国脉才得以重振。百姓说,陕西风脉怪,出帝王、埋皇上,炎帝陵在陕西,黄帝陵在陕西,中国的根与魂在陕西,中国革命也得照样讲“天时地利人和”。自古至今,咥天下实活、人间大活,非经陕西“直道、甬道”难以成就。而一方帕帕,与热闹非凡的斗鸡走狗斗蛐蛐装神弄鬼相比,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自信的陕西人,乐呵呵地把“帕帕头上戴”列入了自己的八大怪,假若不是有“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原委,恐怕像一张祭祀的烧纸早就灰飞烟灭了,由此我想,一方帕帕的丰富内涵并不像它的颜色式样那样浅显,也有不凡的来路,说不准它与房子偏偏盖、面条像裤带、姑娘不对外一样,有着深厚的独特的文化渊源。衣着穿戴,怎样打扮自己,从来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也不单纯是个人的爱好与自由,而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精神趋向、社会分工与区别于其他族类显著的文化标识,是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美好追求的*简明的符号。中华文明既是“从里到外”的精神文明,也是“从头到脚”的物质文明,无不彰显着“内圣外王”“谦谦君子”“中规中矩”“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这种高贵华丽、绚烂多姿的服饰文化,起源于黄帝与他的元妃嫘祖的创制。《史记·五帝本纪*》以“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赞颂黄帝与元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锦的无量功德;以“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歌唱帝喾端庄和悦、品德高尚、行合时宜、衣着俭朴的王者形象;以“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记述了帝尧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黄色的衣服,坐着白马拉的红车时的高洁与尊贵。曾子云“慎终追远”,帕帕的一丝一缕来头不小!效仿自然利用自然,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美,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后汉书·舆服志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翚(huī)、翟,指有五彩羽毛的雉,也就是雄性锦鸡,冠、冕,即今日的帽子、帕帕。你看,光滑柔软的绫罗绸缎,珠光宝气的王冠凤冠,优雅谦和的长袍短袿,一针一线绣满了飞龙凤凰、仙鹤喜鹊、神龟蝙蝠、猛虎雄狮、麒麟麋鹿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汪洋大海、奇花异草,哪一样都盼望借助自然的神妙与伟力,哪一样都充满了创造与生机,哪一样都饱含着祥瑞与喜庆,描龙画凤呀,披金挂银呀,大红大绿呀,本不是什么奢侈,不是什么挥霍,而是给自然的献礼、对祖先的歌唱、向异族的宣示,在这五光十色的背后,则是一个民族拥抱生活、向往和平的无限憧憬与埋头苦干、祈求吉祥的美好向往。白云乌云是天空的帕帕。树木森林是大地的帕帕。月亮星星是黑夜的帕帕。百花野草是孩子的帕帕。不说帕帕便罢,说起帕帕,打开史书,走进陕西,果真帕帕像彩云、像紫燕、像喜鹊、像麻雀一样漫天飞!帕帕不是妇人的专用饰物,它的古名叫冠叫冕,它的族类叫幞头、罗帕、方巾,或叫幂篱、帷帽、兜鍪(móu),是百官万民包裹头颅的护具,也是美化形象的装饰,像成语里的冠冕堂皇、整冠纳履、黄冠草履、衣冠楚楚、高冠博带、凤冠霞帔、华冠丽服等等,个个都是“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大事,只是到了近代,统称为帽子、帕帕罢了。《周礼》是中华民族*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法。国家机器要良性运转,贵在“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官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百姓就勤奋上进,世风就清正淳朴。没有规矩,难以方圆。没有服饰礼仪,国王百官百姓军队都一式穿戴,既有违客观实际,也难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于是,周公制礼,专门设立了二十多种纵横交织于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的官职专责服饰。比如典妇功,主管教导和督促妇女纺织;典丝,主管丝线丝绢等丝织物;典枲,主管麻制品和麻草等原料;缝人,掌管缝线之事;染人,主管染丝帛;屦人,主管王和王后服饰匹配的鞋子;追师,主管王后头上的各种饰品;内司服,掌管王后的六种衣服,准备九嫔和宫外宫内命妇头上的各种饰物;宫伯,掌管嫡子和庶子,兼管按照季节分发给他们的衣服;司裘,掌管负责制作黑羔皮衣,进献良裘等皮革之事……特别是司服一职,掌管王的吉凶衣服,祭祀昊天上帝五帝的,穿大裘戴冕;祭享先王,穿衮袍戴冕;祭享先公,穿鷩(bì)戴冕;祭祀四方和山川,穿毳服戴冕;祭祀社稷、五祀,穿希服戴冕;祭祀风神雨神以及山川百物之神,穿玄服戴冕。凡有战争之事,穿戴浅红色的衣帽,上朝听政,穿白布衣戴白鹿皮帽,参加田猎;穿缁布衣戴皮帽,参加丧事,穿戴丧服丧冠。而弁师一职,则专管王的五种冕,冕的外表是玄色,里子是朱红色,有綖(yán)有纽,用五彩丝绳作旒,旒共十二根,每根都是五彩齐备,上面缀着十二颗五彩玉,配着玉笄和朱色的系冕丝绳,并对诸侯和孤卿大夫的冕,根据尊卑等级配备。还要有专门捕捉野兽的幂氏,捕捉冬天野兽的穴氏,捕捉猛禽的翨(chī)氏,掌管一切有关金、玉、锡、石、丹砂的职金等等,由此可知,每件衣帽,从采料到制作,从使用到管理,一举一动,都在张扬着国体国格,一表一里,都在强调着礼仪礼节。西周有多少帕帕作坊、帽子工厂不得而知。一顶王冠,披金挂玉,令人目不暇接,一顶凤冠,描鸾刺凤,令人眼花缭乱。王有冠,公有冠,诸侯有冠,贵族有冠,士人有冠,这是一条从原料供应到精细加工的产业链条,也是一条标明身份与维护尊严的制度链条,若是谁“凉房底下戴高帽”“初一十五借帽盖”,那一定是要受到法令制裁与众人耻笑的。到了汉代,为官者的“帽子戏法”更为繁杂,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等,到了唐代,天子的衣帽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等。人的制高点是头,头的制高点是帽子,一个人赤身裸体却戴着帽子,人们要骂作神经病,帽子底下有了衣裳、鞋子、袜子的互相搭配,帽子才能显示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叫衣帽齐整。看看制作衮冕的纷繁讲究,我们就不难懂得如何突显一顶帽子的“威严与荣耀”了:“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金饰玉簪导,垂白珠十二旒,朱丝组带为缨,色如绶。深青衣纁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自山、龙以下,每章一行为等,每行十二。衣、褾、领,画以升龙,白纱中单,黻领,青褾、襈、裾,韨绣龙、山、火三章,舄加金饰。”与任何事物一样,帕帕也历经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演变,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音符。关中人的服饰,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晶。唐代胡人来长安出使、求学、经商、传道者颇众,奇装异服十分炫目,朝野也纷纷模仿,刮起了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笛、胡舞时尚之风,一种襟窄袖小的胡服成了显示新潮的“洋装”。花蕊夫人曾在一首《宫词》中写道:“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同时胡人的化妆术也流入长安,黑膏涂唇、头发推髻也在民间很风行,花里胡哨的帽子和头巾也在关中得以普及。官有官帽,民有民服。《新唐书·志·车服》洋洋洒洒记载着皇帝皇后太子王公与百官的车服标准,但对平民的穿戴只有寥寥七个字:“庶人婚,假绛公服”,假指借用,绛指红色,此类公服是官阶较低者的服饰。封建社会官贵民贱,官分三六九等,民则是“一鞭子赶的羊”。而结婚是人生大喜事,穿戴装扮,难免“僭越”礼制,是故法外开恩,准许新郎在结婚之日穿用红色官服,假借显贵身份,以添喜庆,人称其为新郎官,这便是无爵无位的新郎官的来历。平民结婚可穿官服坐官车,如大姑娘坐花轿,一辈子就这一回,是谁有这份礼遇,都会感恩戴德、山呼皇恩浩荡的。看看这些,平头百姓不戴帕帕戴什么!凡戴帕帕,不只是标明地位,也是重要的养生保健之物。大家知道,头脑是人的司令部,是军机要地,尺寸之地,布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敏感元件,但却“高处不胜寒”,也没有重兵把守,*容易招惹贼头贼脑的歪风邪气。头昏脑涨,头痛脑热,必然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早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发现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的亿万零件一样,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其中的脉络与穴位,就是指挥与影响人体机能的百官机构。百官中有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人体也有一个起指挥和控制作用的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之巅,别名“三阳五会”,意为百脉于此交会,归属督脉,专督军令畅通,护卫内外秩序,因此百脉之会,主治百病。若是百会受到邪气侵袭,就难免监而不督甚至失职渎职,七灾八病就乘虚而入。而帕帕就是百会的“恒温器”,热天隔热,冷天挡寒。头部还有一个穴位叫囟会,俗话叫囟门,婴儿出生,脑颅骨还没有闭合,所以人们总是给婴儿头上缠裹一方帕帕,生怕受风着凉。像老人年高体衰,阳气不足,总是喊叫头凉头冷,包上一方羊肚手巾或帕帕,则足以帮助安神定志、升阳举陷、延年益寿的。同时,祖先为了子孙康健,还对头部数十个穴位作了“顾名思义”的命名,如天窗穴,主治中风;风府穴,主治眩晕;头维穴,主治偏头痛;神庭穴,主治失眠;本神穴,主治癫疾……特别是生产后的妇女,气血两亏,毛孔大开,弱不禁风,若没有一方帕帕阻挡寒气,落下“月子病”,一辈子不得安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虽然时代进步,但保护“首脑”、装饰“首脑”仍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除了军警与执法的戴着专用帽子,危险工种戴着安全帽,大多官员皆“丢了帽子”,以“留洋楼”为美,城里女子的帽子中西混杂,唯老农不但保留着“把头包严了,小心着凉”这个养生的老传统,还指教小孩要懂得“欺人不欺帽,欺帽爷发躁”与“帽子歪歪戴,猪嫌狗不爱”这样的做人常识,谁若在旁人头上动手动脚,必定被人斥不懂规矩,自己反戴帽子或歪戴帽子,也会让人心生厌恶。而深知养生奥秘的农妇,更把婴儿头上的帕帕,看成比连心锁、猫娃鞋、老虎枕更神气的“保护神”。我小时的关中乡间,土色房黑色衣是主基调,唯顶在头上的白毛巾蓝帕帕花帕帕格外豁亮。顶帕帕往往是二三十岁以上的女人装扮自己的*好道具,犹如今天城中女人提手提包一样讲究。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头上顶的帕帕有黄有绿有蓝,已是很扎眼很绚烂的,让人感觉到留住美貌的紧迫感。五十岁以上的女人头上顶的帕帕以白黑两色为主,朴素庄重。女人顶帕帕,上了年纪的男人也不甘落后,就把羊肚毛巾裹在头上,腰上再缠丈二长的白布腰带,一身粗布黑衣在白毛巾白腰带点缀下,也增添了几分老仙翁般的慈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昔日农人日子艰难,过年一般就是白菜豆腐蒜苗红萝卜。别说添置帕帕,就是买包火柴也要抠算几天。日子过得这样紧巴,买个手帕当然要列入家中的“财政预算”,女人们从卖鸡蛋钱、卖药材钱中一分一分抠,所以手帕是很珍贵的。汽油打火机时兴那阵,寻汽油成了头痛事。邻村一小伙在部队当运输队小排长,从秦岭往西安运货,绕道看看父母,回村后让父亲站在车厢像夸状元一样转乡,父亲穿上儿子军绿色大衣神气得像首长阅兵,逢人“他二叔他三姨”频频打招呼。到了晚上,想讨点汽油的村人排成长队,儿子用细皮管往瓶中抽油,父亲端灯站在一旁给他照亮,可碍眼的瓜皮帽滑落了,父亲想护住帽子,没想到油灯引燃了油箱,轰的一声瞬间烈火冲天,卡车成了碎片。小排长犯下大罪,被劳改多年。那时没有卫生纸和餐巾纸,手帕也是吃过饭擦油嘴揩汗渍的文明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只顾抽旱烟也就不买手帕,鼻涕涎水抹在袖子上起明放光,青年人一看就远远躲开。别看这方小帕帕,用处可大了,也标志着讲卫生、讲文明的程度。关中虽文明之邦、教化之地,但穷困年代只顾填饱肚皮哪顾上讲卫生了,这也应验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贫困挡不住爱美的脚步,犹如《白毛女》一戏中,穷困的杨白劳过年要给喜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驱走寒酸一样。所以,“帕帕头上戴”是关中女人在贫困年代爱美之心的折射。关中女人把屋子收拾得干净利落,把自己打扮得乖巧可爱。她们在田野劳动时或摘一朵野花插在头顶。她们对生活抱有信心,这种闲情逸致,看起来有些苦中作乐,但这正是天下女性爱美之心的自然流淌。她们把细碎的美装在心中,窗格上的剪纸,鞋垫上的花鸟,枕头上的飞边,灯曲罐上的造型,面花上的涂彩,虽都是细碎之美,然而却是天然之美、质朴之美、阴柔之美。这么说来,头顶帕帕虽平淡无奇,但却与给羊脖子拴铃铛、给牛犄角绑红绸、给自行车车头上插鲜花一样,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希望,也衬托出关中女人的细腻与精明。近代有了洋布,洋布的平整鲜艳让女人们叹为观止,如获得了一块温润的宝玉爱不释手。俗话说,礼无车载。要是谁能得到一方洋布帕帕,肯定要乐得照镜子串门子显摆几天,先是来到在树下纳鞋子的女人堆中,分明是想听“看把你俊得像画上的美人”“保不准把娃他大兴得忘了关后门”几句好话,却脸红得像下了蛋的鸡,接着女人们抢着帕帕,如同喜鹊争窝一样,轮流戴在头上,让人给自己打个分。戴帕帕的女人又到男人堆显摆。男人的嘴像刀子,他们本来抽着旱烟有点困倦,看见花帕帕走了过来便惊叹道:“以为是麻野鹊过来了,才是你!”上了年纪的老汉有些不正经地说:“来,让爷摸一下白脸蛋。”戴帕帕的女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心却像喝了蜂蜜水。没有洋帕帕的时候,女人戴的是土帕帕。富产棉花的关中,女人是纺织的能手,冬闲时纺车摇到半夜鸡叫纺下半屋子纱锭子,在纺车上织成土布,先要给男人做个长腰带裹棉袄,因为男人的性命与苦力都在腰上,下来给娃娃做单的棉的新里新面的,剩下的布头边角,这才比划着做帕帕。帕帕是遮阳的云朵。关中的太阳从清明开始猛然加温,到夏至时铄金,立秋时仍像老虎一样咬人。关中女人跟着男人在地里当牛做马,胼手胝足,锄地弯得人腰疼,割麦晒得人头疼,玉米地锄地施肥叶片刮得人胳膊疼,而*方便遮阳擦汗的就是帕帕。太阳像个醮着油燃烧的鞭子,抽打着农人浑身上下疼痛难忍,可是太阳又是催熟剂,也是驶向丰收的特快车。太阳毒的时候,偏偏不见一丝云彩,人人恨不得变成孙悟空,变出一片云朵当成帕帕。比起草帽来,帕帕它透气轻便,庄稼人嫌草帽碍事,农活紧得像催命鬼,田间树木又稀少,哪能像王孙公子手摇凉扇坐在树下乘凉呢。帕帕是除尘的拂尘。农人住土房,睡土炕,走土路,浑身上下不是土便是泥,个个都像“泥菩萨”“土地爷”,刚弹了弹鞋面上的尘土,却被旋涡风卷起的尘土呛了鼻子,刚拍了拍头发上的柴草,又被龙卷风卷起的尘渣眯了眼睛,四季都是风里来雨里去,真正风和日丽尘土不起的时日并不多。人常说,要想脚下不沾土,除非扛脚倒着走!因而,农人除了家家门后挂拂尘,*方便的除尘工具莫过于随身携带的帕帕。帕帕是盛菜的提篮。关中地肥野菜多,冬季有地儿菜,春天有苜蓿菜,夏天有灰灰菜。女人们忙完地里还要忙锅头,更要操心全家人吃得有营养。她们荷着锄,走路却盯着塄边的草丛,发现野菜就像沙漠中觅到一汪清泉,赶紧揪下帕帕,撅下几把包起来,偶然从草丛中觅到几个鸟蛋,从草丛拣摘几个豆角,就像捡到元宝一样高兴。攥在手心的帕帕,打开是提篮,揣在怀里的帕帕,裹住是钱包,压在箱底的帕帕,则是掌柜*心爱的家底。老陕一般是女人当家,女人把毛二八角卖鸡蛋的钱用帕帕包得整整齐齐,外面还绑着红毛线,生怕救命钱长了翅膀飞走了。帕帕是定亲的见面礼。古老西周贵族相亲,见面礼是送雁,不知到什么朝代,时俗变了,男女*次见面,男方送给女方的*件礼物是帕帕,女方接了,就表示定了情,把自己一辈子“包”给了男人,女方拒绝,这婚事肯定要泡汤。从送帕帕到送鞋面再到送彩礼,这就是关中人定亲的全过程。小帕帕是结亲的*个信物,如同一面小旗帜指引着你穿过曲径走向殿堂。所以,有些女方将“见面帕帕”以至珍藏到下世时,有些还带入棺中希望来世再成为夫妻。如果成了“半路夫妻”,按照关中的讲究,小小的“定亲帕帕”要退给男方,意即“这女人不是平地卧的兔”“浅水里养不住大鱼”,帕帕包不住了再换个大的包。关中至今流传着才女苏若兰用帕帕挽救破裂婚姻的故事。若兰祖籍武功,娴静端庄,才华横溢,精通经史,嫁于前秦将军窦滔。这桩婚姻按说是金玉良缘,美满幸福。可偏偏窦滔是个花花肠子,在秦州(今天水)当刺史时遇到了一个白皙娇美、能歌善舞的鲜卑女子赵阳台,就被勾走魂,纳其为妾,沉入爱河不能自拔,便荒于政事无所作为。苻坚大怒,将窦削职为民。受此打击,窦滔也将赵阳台赶走了事。才女苏若兰面对窦滔另有心欢十分怨恨,但又惜怜丈夫陷于困顿,遂椎心泣血织成彩色织锦回诗文,将诗帕和寒衣送给夫君。再说窦滔赶走小三后,流放敦煌,接到寒衣和诗帕后泪如雨下,悔恨交织。而苻坚又启用了他去做安南将军。窦滔遂迎回若兰,一起赴任。这个小小的诗帕,连武则天读后也称赞“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这个小小的诗帕,也成为中国帕帕中的奇葩异卉,更成为飞越千年时空的一只经典爱情鸟。说到苏若兰的诗帕,就想起帕帕抹眼泪。动物中,只有人类爱哭爱流泪,饿了哭,急了哭,喜极而泣,愁怨也泪,而女子的眼泪*方便,泪水是女子集矛与盾于一体的护身符,娃病了哭天抹泪,受气了向隅而泣,伤透心了号啕大哭,而大凡泪流满面者,手里都紧攥着湿答答的帕帕,仿佛帕帕是自己的知心人。帕帕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在服饰中它只装于兜中或拴在纽扣,有“*抹布”的作用,功能非一又至简至柔。《陇蜀余闻》载,“汉中风俗尚白,男子妇女皆以白布裹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昔人谓为诸葛武侯戴孝,后遂不除。汉中滕太守严其禁,十年来渐以衰止。然西凤诸府风俗皆然,而华州、渭南等处尤甚。凡元旦吉礼,必用素冠白衣相贺,则为武侯之说非也”。其作者是清代王士禛,说明清代时汉中关中戴帕帕已蔚然成风。这段文字也排除了为武侯戴孝的猜测。另外,《陕北文化研究论文》一书收有贺国建的《陕北:衣着服饰与风味食品》,也从另一个侧面为陕北帕帕立了个小传。十多年前,关中小脚女人纷纷驾鹤西去,小脚这一禁锢妇女的枷锁已从世上逃得无影无踪。幼时曾见乡间的婆婆大年三十用尿盆洗脚的一幕,甚为骇异。小脚犹如被砍枝的树桩,被挤压的拳头,丑到极致。妇女解放了,再不缠足了,这让妇女免受皮肉之苦,也使妇女能迈开双脚自由走动。与小脚一同消失的还有头上的帕帕。女人们冬天用上了五彩缤纷的丝巾,夏天用上了五颜六色的遮阳帽,头上顶帕帕已成为昔日的风景。乡下女人在穿戴上与城里女人不相上下,脸也白起来,腰也细起来,头也抬起来了。人们已经忘掉了婆婆头上的帕帕,也忘掉了祖上过日子的艰难。女人们大把大把花钱,买化妆品,买时尚服装,一天三换衣,家里像个服装店。但凡崇尚奢侈、花钱如流水的家庭,都会走向破落,只留下“我们先前都是很阔的感叹”。在乡村的文化广场,不时发现陕西八大怪的雕塑,可没有几人追究一下怪的根脉。人们只是大笑着嘲讽这怪那怪,特别是贬损着关中女人帕帕头上戴的丑陋……但我看着这一幕,心中却酸酸的。帕帕下的慈母心有谁知道?女人谁不想穿金戴银?婆呀,忘不了你头上顶着的那方天,那块帕帕!我的相册里珍藏着我婆的照片,她老人家坐在褪了漆的木凳上,头上顶着只有框线装饰的一块帕帕,清瘦的面孔上露出聪慧慈祥的和气。婆到去世时,头上一直顶着那块帕帕。婆是在九年前的那个冬季下世的,那个冬季关中从没下过那么厚的雪。婆晚上睡觉将火炉放在屋中,但门总要开个缝。可那晚风却将门掩住了,婆死于煤气中毒。每年的冬天对关中农村的老人是一道坎,他们大多熬不过来。由于取暖是个空白,庄户人疼省着钱,被寒冬抽了“壮丁”。在每年的11月15日取暖日,投诉暖气不热的热线响个不停时,乡间像我婆一样的人却被遗忘了。那块帕帕或是婆头上的太阳,在那个世界为她祛寒拂尘,为她擦汗挡风!帕帕在老陕头上戴了几千年,而谁能惦记着祖先们一丝一粟的来之不易?“帕帕头上戴”,是怪不算怪!帕帕,是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凤冠上的流云,与那无数的树冠花冠一样顶着蓝天,绽放着寄托着无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