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吕向辉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吕向辉,男,197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现就职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目前已在《河北日报》工作十五年,前七年在编辑部做记者,后八年转至经营岗位。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尤其喜欢明清史。通过大量阅读,对明清历史有了更多独特的感悟,时常沉醉其中,而且一边读史一边做笔记,感觉历史中字字珠玑。渐渐地集腋成裘,分出章节,最后著成《明清易代》。
腹地的流寇剿不胜剿,由陕西、山西、河南而湖广、四川,中原几无一片宁土;清军数次越长城入关,肆虐于京师、北直隶、山东一带,所到之处抢掠一空。中原大地狼烟遍地,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避免两线作战,试图以“十面张网”之计剿灭流寇,与清议和以缓和北面局势。可惜的是流寇易剿,议和难成。剿寇之军仓皇北调,已困于死地的张献忠、李自成部死灰复燃,杨嗣昌受命于危难之间担任督师剿寇。张献忠设计逼死杨嗣昌,李自成陷洛阳杀福王,流寇之势终不可制。南剿贼北平虏,已非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所能胜任,思宗有与清议和之心而无担当之意,“流寇与建虏相因亡明”已成定局。
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起义,起义者是英雄还是土匪?一场恢弘的明清易代历史长卷,交织出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故事。
第一章司马妙策
兵部尚书的古称是大司马。在思宗十七年间任用的所有兵部尚书中,最为能干的便是杨嗣昌。此时的朝廷,内忧是流寇,外患是建虏。两者皆为兵事,都是杨嗣昌必须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杨嗣昌才干优长,抱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所定策略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使流贼不能“流”,便是制住其死穴。
杨嗣昌所建之策的确是高妙,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东部即建虏一面数年无事。明军绝不能两线作战,否则按下葫芦起来瓢,将会一事无成。
东线无事,其前提必须是议和。但朝野上下,对议和讳莫如深。谁主议和,顿成千夫所指的“汉奸”。
所以议和必须隐秘。一旦泄露,在舆论之下,人为齑粉,事成画饼。但议和兹事体大,有何秘密可守。
不能保守秘密,则议和必不成;议和不成,则东线必定有事;东线有事,必定累及腹地。杨嗣昌注定是顶缸做戏,吃力不讨好。
策是好策,可惜用非其时,用非其人。李鸿章平捻,靠的是曾国藩既定之规;而曾国藩所用,正是杨嗣昌的遗策。
一
东江镇自毛文龙开府以来,历任总兵“一蟹不如一蟹“。现任总兵沈世魁是靠裙带关系升上来的,他的女儿是毛文龙的小妾。估计他这个女儿必定极为标致,历任岛帅都离不开她。毛文龙之后,归陈继盛;陈继盛被刘兴治斩杀,则归刘兴治;刘兴治被杀,则归黄龙。此女直到金军攻陷旅顺后才随黄龙归西。由此,沈世魁在皮岛中的宠势不衰,人称“沈太爷”。
尽管与崇祯四年的首次进攻皮岛相比,清军的兵力强大了很多,其中还有皮岛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尚可喜投降的崇祯七年,他就曾提出进攻皮岛,称其地“不过依水为险,又无山城,止用三板船一百号,兵马一两千,易于攻取”。现在看来,尚可喜属于报仇心切,谎报军情。
现在的皮岛兵员有一万七千多人,属于沈世魁的有一万三千人,其余的皆为援兵,最高阶的军官是总兵金日观。而战船也不是一百号的三板船,据清军战后统计,俘获大船七十二艘,其毁于战火的又有若干;俘获的红衣大炮计有十门,其余火炮六七十门。沈世魁等人据险而守,水军也不弱,使得清军难以登陆。
岛上的军民很清楚,与金国相抗衡十数年,已结下深仇,何况其中“逃人”很多,被占领后很难活命。“逃人”为金国乃至入关以后,特指被俘获后逃出的汉人。从努尔哈赤开始对待“逃人”就极为严厉,定都燕京之后,更颁布“逃人法”加以遏制,与剃发、圈地同为清初的“三大弊政”。主将无能,但军民有必死之心,“哀兵”不见得必胜,但会苦战。
三顺王熟知皮岛形势,这是清军进攻的优势。但其部下多皮岛旧部,与现在驻守在岛上的明军大多为旧识,不肯下死力攻打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从皇太极日后所说可以看出,当时的皮岛之战,满洲效死力战,“尔汉人泛同宾客,坐视不顾”。
皇太极预料的不差,皮岛“不易攻”而不是尚可喜所说的“易于攻取”。皇太极接到报告之后,于三月八日派阿济格率兵千人前去支援。阿济格发动进攻是在一个月之后的四月八日,除去路途中的十来天,阿济格做战争准备至少有二十余日。
阿济格分三路进攻,东面为正面,由三顺王乘朝鲜巨舰,使敌人视为主攻方向;北面是石廷柱。两路进攻会使明军全力以赴地对付,阿济格的进攻重心放在西北一角。三顺王与石廷柱先期发动进攻之后,明军果然被吸引和牵制住,阿济格的第三路火速出师偷袭。当时天下大雾,即使明军发现,时机必已错过。阿济格让三顺王的部队作为佯攻,可能已经看出尽管三顺王有效死之心,但其部下却怀怜悯之意。
皮岛之役是鳌拜的成名战。
二
鳌拜当时仅为牛录章京,属于正黄旗的下级军官。在此役中,他与同为牛录章京的准塔为先锋,为偷袭皮岛的第一波。当时两人在阿济格面前很是慷慨,不克此岛,不回来见王爷。两人果然先众而登,在日后的封赏中,皇太极认为堪比攻克大城,将两人提升为三等梅勒章京,并赐号巴图鲁。鳌拜日后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即得力于此。
此役也得力于朝鲜军队,朝鲜的士兵冲锋不行,但对于火器很在行,开火炮的准头很大,给守岛的明军以很大的杀伤。实行登陆战的时候,朝鲜士兵最初不肯下船,在被激上岸之后,杀起来却比满洲和汉军还要凶狠。
根据日后的奏报,皇太极对朝鲜士兵的表现很满意,在给锦州总兵祖大寿的书信中得意地写到,朝鲜军队“虽不善于马战,但长于步战和鸟枪,以之攻城,大有可为”。皇太极的如意算盘是,满洲军队善于野战,而朝鲜军队长于攻城,两者结合,何事不可为?
皇太极向祖大寿宣称已与朝鲜订立盟约,如果向朝鲜征兵,则“多寡由我”。其实,这也是朝鲜君臣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皮岛近在咫尺,不从则说不过去;如果征兵攻明,则可以向其陈述国穷力弱,不拒绝但百般推脱。皇太极倒也不甚为难朝鲜,说道“征兵自当审时度势,岂可强以所难堪乎”?
平心而论,清朝对待朝鲜,要优于明朝。明朝遣使大多为朝鲜籍的太监,这些人狐假虎威,强索财物之事屡有发生;彼时,其给予明朝的贡物既多且丰,对使者和朝中大佬的孝敬也不在少数。
而清朝的所要之物少于明朝,且回馈之物也不少,甚至多于所贡;朝鲜对使者的贿赂,一经查实即刻返还。但因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使朝鲜对明的大恩毕生难忘。
皇太极可能看中的正是这一点,既能忠于明朝,可见其心为诚,远非墙头草可比;如果己方对朝鲜施以恩德,必得相应之报。但朝鲜始终以夷狄视清,对清朝内的各种变故幸灾乐祸,甚至称之为“豕犬”,也就是猪狗。心向大明,至其亡国不渝。甚至在崇祯死后,朝鲜“扫地为坛祭之”。如此苦心,唯恐清人发觉,不敢筑坛。所祭为三人,一是明太祖,为明开国之君;二祭明神宗,感念其援朝抗倭;三祭思宗,悯其亡国之惨。
皮岛之先,毛文龙靠一百多人起家,算是开局很好;在清军的攻势下,皮岛明军打得也很好,一洗前耻,完成了一个悲壮的结局。皮岛从二月初开始防御,一直到四月中旬方告陷落,足足狙击了清军两月有余,可以说是战至一兵一卒。清军死伤颇多,以至于在战后,战死的清军尸骨难辨,被合葬于通远堡。
三
总兵金日观死于战阵,沈世魁被俘后所表现出的气节足以保持住晚节。他箕踞而坐,神态高傲。清将马福塔要他脱去衣服,看来时隔多年,满洲剥人衣服的积习仍未改观。沈世魁大笑,等我死后穿我的血衣吧,说罢,引颈就戮。
残兵败将逃出后,由沈世魁的侄子沈志祥收拢起来,继续在海岛间挣扎。一年之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沈志祥投降了清国,被封为续顺公。沈志祥能够溃围而出,靠的是朝鲜将领崔孝一的放水。崔孝一在船上作了一揖曰:“清人且至,公趣行之”,沈志祥同样一揖而别。
十五年的夙愿一日了之,皇太极大为兴奋,在写给朝鲜国王的书信中,表示同喜同贺,“岛孽荡平,朕绝门庭之患;海氛扫净,尔无心腹之忧”。从努尔哈赤开始,朝鲜和皮岛成为金国攻明的后顾之忧;皇太极继位后,首征朝鲜,打了一个兄弟之盟,但始终对皮岛没办法;这次携二征朝鲜的余勇,尽管费时两月,朝鲜降、皮岛灭,清国无复东顾之忧,可专心对付明朝了。
朝鲜也是怅然若失,尽管对皮岛有积怨,但毕竟是自己人之间的意气。有皮岛在,距离天朝则是咫尺之遥;现在尽管一衣带水,辽东沿岸及海岛尽属清有,想到明朝联络,一没有可供避风和给养的港口和岛屿,二要防备被清军拿获,所冒的风险极大。
战果累累,皇太极仍认为“朝鲜之役,军中甚无纪律,见利当前,竟忘国宪”。从征的所有王、贝勒,都受到了处罚。
受处罚最重的竟然是礼亲王代善。
此时的代善已经五十七岁,可能是越老心境越明,渐渐有了所谓“内疚神明”的念头。皇太极一直在破坏“祖制”,努尔哈赤所定的汗位继承是由八旗共选,如果选出的汉王有差错可以换掉。但随着皇太极势力的日渐增长,代善已经不能制衡,四大贝勒共坐治理国政变成了一家独大;这还在其次,皇太极甚至做起了皇帝。在迎玉玺的当日,尽管是以婚姻为触霉头的发端,实际上是代善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皇太极对此心知肚明,他曾向臣下说起自己曾做过一个梦。梦分为两段,第一段中努尔哈赤飞马奔驰,代善挽之不及;第二段的主角则换成了皇太极自己,地点到了大明的皇宫内院。明神宗要给他一件宝物,皇太极犹豫之间,发现这位皇帝并非明神宗而是金代神像,宝物也换成了一卷书。金国神像也就是金国的某一位皇帝,告诉他这卷书为金国史。皇太极接过来一看,都是金国文字,自己看不懂,正寻思着要与儒臣商榷的时候,醒过来了。
……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吕向辉 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