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星空·原野·燕子花》徯晗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徯晗,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迄今已在《收获》、《十月》、《中国作家》、《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各类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平原纪事》、《沁园》,《爱是一条温暖的河》等。另有数十部中短篇小说及文学随笔、散文、文学评论和文论。小说数十次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各类选刊及各种年度选本。短篇《金臀》入围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并入选《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中篇《誓言》入围第十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并入选《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1970年,一群从武汉市某重型工厂子弟学校毕业的高中生,到江汉平原插队。从他们插队的*天起,他们就卷入了江汉平原上一系列的事故与事件。知青张敬之、杨柳、徐晓雯和林红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说讲述了他们与当地人的种种情感与纠纷,还有他们的追求与梦想、爱情与挣扎、牺牲与奋斗。同时,修建水库大坝的大会战会场、枪下留人的刑场,他们都以平实、轻微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正是他们的平常,书写了历史的庄严和宏大。
70后作家写就的一部与众不同的知青小说。
无论就内容,还是技巧,一部被圈内人誉为“上帝的试验田”的小说。
传统产业的剧烈阵痛,新兴经济的汹涌澎湃。
一张淌满青春热汗的少年的脸孔,在1970年夏天的阳光里浮动着。少年的脸上露着闪亮的笑容,像阳光一样透明,少年的面孔不时隐没在涌动的人潮里。少年的名字叫张敬之。在涌动的人潮里闪动的,还有少女徐晓雯那张如花的脸,如花的脸上透出一股寒梅般的冷艳。
在他们的身边和身后,还有另外一些少男少女的脸,与他俩一样,热汗涔涔,血色满面。
烈日燃起的高温,使汉口火车站就像一口沸腾的热锅。衣着灰暗的人们在沸腾的阳光中翻滚着,像饺子一样艰难地挣扎与沉浮。很显然,人人都在急着找一个阴凉的入口,以逃脱烈日的烹蒸与炙烤。
火车像一条黑蛇,在铮铮的铁轨上静卧。看上去它马上就要开动了,因为一节节黑乎乎的车厢入口处,检票员已开始检票。汗滴从人们的脸上砸下来,在水泥石板上腾起一阵无形的白烟。每一个入口处,都有成群的男女老少在奋力往车上挤。
“个婊子养的,天么样这热呢!”有人操着标准的汉腔骂。
挤上火车的人仿佛突然发现,车厢才是真正的蒸笼,于是又纷纷把头伸出车窗外,迎着白晃晃的阳光,像狗一样,张着嘴伸出舌头喘气。那一堆硕大的黑铁,早被毒热的阳光烤透了,像一只吐着热量的巨大烤箱。
“个婊子养的,火车么样还不开?人都快烤成红心苕了!狗日的快开呀——”刚挤上车的人骂得更火暴,嗓门也更大。
汉口的天空下,浮动着灰蒙蒙的烟尘,常年的炼钢,使得城市周边的房子看上去也像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颜色的灰颓。人们只要抬眼望一望,就会发现,翻飞在云天底下,烟尘们在亮得有些发白的阳光下,也显出了某种庄严与肃穆。此时的张敬之,还是个刚满十七岁,目中无人,对自己的前途与去向毫无所惧的少年。他的上唇上方略略有点发黑,已经长出一层淡淡的细茸毛,隆起的喉结顶着颈上的皮肤,在伸长的脖子上上下蠕动着,已经显出一些男子汉的强悍。他张开有些廓大的嘴,哼唱起一首正在流行的革命歌曲,故意在人群中冲来撞去,趁机把几个同龄的小姑娘狠踩了几脚。听到姑娘们尖利的叫声,他没事儿一般把头扭向一边,忍不住咧着一张大嘴偷乐。
这一群聚在一起的少男少女,约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是武汉某重型工厂子弟学校的毕业生,年龄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每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枚金灿灿的领袖像章,有人胸前还吊着一朵没来得及摘去的大红花,那花儿大得夸张,也红得出格,在人群拥挤下显得命悬一线,摇摇欲坠。一色的绿军装和黄军裤都是崭新的,绿得有些抢眼,是他们父母的单位统一赠送的,作为他们下乡的礼物。他们刚刚参加完了父母单位的欢送会,随身的行李里,还附带着厂里送给他们的其他礼品:一个布绳网兜里装着一套毛选,一个印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字样的搪瓷缸子和一个搪瓷脸盆。临行前,厂里的团委书记特意给他们每人佩戴了一枚崭新的团徽。这意味着他们从此将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前来送行的父母们,被他们果断地阻隔在了后面。
二十多个人在欢快的笑声中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厂里送行的大解放。大解放驶过汉口宽阔的解放大道,一直把他们送往热气腾腾的火车站。六月的阳光,像鞭子一样打在他们年轻的脊背上,弹起层层晶莹的汗珠。汗珠们在他们的绿军装里汇聚,无声地淌进他们扎紧的裤腰里。
列车启动前,他们呼前拥后,登上其中的一节车厢。火车盛满了人,把一条黑乎乎的长身子蛇一样甩开去,使它看起来就像一条装满食物吐着热气的巨蟒。一群年轻人坐在巨蟒的腹腔里,怀揣着激情想象着那个他们将要插队的地方。
他们将要抵达的目的地是江汉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A县。
这年的上山下乡,已不再有两年前的辉煌盛况。与他们的哥哥姐姐们离去时已不能比。此刻,他们和这个城市的告别仪式显得有些平淡,没有夹道欢送的队伍和人群,也没有喧闹的锣鼓与舞动的鲜花。相反,那些为他们送行的目光里还有些许无奈与同情。这让他们的内心也有些失落和惆怅。
汉口的日光,无情地倾泻在人们脸上、身上,就像要揭去人身上的一张热皮。张敬之坐在同伴们中间,目光落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上,心情突然变得有些复杂。他们的行李大同小异:一只崭新的铁皮桶、一只绿帆布旅行袋、一床旧棉絮。只有徐晓雯带的是一床旧军毯。杨柳的网兜里另外装着几本书。从露出的书脊上可以看出来,它们是高尔基的《在人间》、《星火燎原》和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这使他的行李看起来比别人的要笨重一些。
在燠热与人们的谩骂声中,火车终于驶出了汉口火车站。夏日的热风从敞开的窗子里扑进来,让如坐针毡的人们总算感到了些许快意和舒爽。一路上,群情激昂的少年们神侃着,操的是标准的武汉腔。这种在全省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腔调,配合着他们年轻生动的面孔,无不彰显出一种特别的优越感与狂妄自大。
只有徐晓雯显得格外的安静。她五官生得十分精致,脸色略显苍白,眼神看起来有些虚幻和淡漠,这种表情与她的年龄和所处的时代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她很少说话,始终陷在自己的沉默里。只有在同学们叫到她的名字时,她才如梦初醒,笑一笑,算是作答。偶尔开口,却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准确地说是京腔。她不是武汉人,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女孩。去年的某一天,她的户口突然被在武汉军区某部当团长的舅舅弄到了武汉,落户在其妻所在的工厂,徐晓雯因此成了这群学生中的一员。其时,一个突然转入异地生活的人,背后一般总有着复杂的背景与故事,而当事人对自己的经历也往往守口如瓶。因此,在这群同伴中,没有人知道徐晓雯真正的身世与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