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美食家》陆文夫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陆文夫(1928—2005)
江苏泰兴人。1948年投身革命,曾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的记者。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后历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中篇小说《美食家》《井》,短篇小说《小贩世家》《围墙》,及大量散文、评论文章等。陆文夫在创作上不断探求和突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小巷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1983年发表于《收获》*期。该作品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美食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影响力小说。
本书精心辑选了陆文夫生平的经典小说与散文。小说《美食家》《小贩世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对当年人们的生活有一个丰富的描绘。散文分三个面向,一是关于美食,是日常生活中美食家的经历和思考,二是陆文夫的人生经历,三是陆文夫所写关于苏州的美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精致的江南生活与江南文化。
陆文夫的文风是优雅的、闲适的、恬淡的、追求生活情调的。他所写的主题永远都游离在革命传统以外,他注重的是市民社会,讲究的是日常生活……人们在陆文夫的文字当中,又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著名作家陆文夫与著名作家陶文瑜的四手联弹
陆文夫经典作品甄选本精绘水墨插图珍藏版
写尽闾巷里的凡人小事
描绘市井中的四季风雅
吃遍苏州读尽江南
清淡如茶沉郁似酒
吃喝之外
我写过一些关于吃喝的文章。对于大吃大喝,小吃小喝,没吃没喝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弄到后来,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的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处境、心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近中午,饭馆都已经封炉打烊,大饼油条也都是凉的了。忽逢一家小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这是上策,便进入了那家小饭店。
这家饭店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的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着我从店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石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篾篓,篓里果然有一条活桂鱼(难得!),约二斤不到点。按理说,桂鱼超过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我此时却希望越大越好,如果是
一条四两重的小鱼,那就填不饱肚皮。
买下鱼之后,店主便领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登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有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二斤。”
二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着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三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其中有苏州的名菜松鼠桂鱼、麒麟桂鱼、清蒸桂鱼、桂鱼雪菜汤、桂鱼圆等。这些名菜都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如果是清蒸或熬汤的话,都必须有香菇、火腿、冬笋作辅料,那火腿又必须是南腿,冬笋不能用罐头里装的。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简单的,大概只是在桂鱼里放了点葱、姜、黄酒而已。制作精良的桂鱼肯定不会比小酒楼上的桂鱼差,如果把小酒楼上的桂鱼放到得月楼的宴席上,和得月楼的桂鱼(也是用活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血粉汤、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当然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这“味道”就需要分析了。一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可是此种不足还是可以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你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糖粥,看着你在粥摊的旁边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你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里的小摊头,还看了猢狲出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苏州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两人推来推去,*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厨师分外殷勤,做了一客虾仁、荠菜,配以高汤的小馄饨,但你吃来吃去总不如那担头上的小馄饨味道鲜美。老年人的味觉虽然有些迟钝,但也不会如此地不分泾渭。究其原因不在小馄饨,而在环境、处境、心情。世界上*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共酿成一缸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你的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更混合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心灵深处的美酒或苦酒,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除非你能让时光倒流,象放录像似的重再来一遍。
如果你是一个在外面走走的人,这些年来适逢宴会之风盛行,你或是作东,或是作客,或是躬逢盛宴,或是恭忝末座,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巡杯把盏,杯盘狼藉,气氛热烈,每次宴会都好象有什么纪念意义。可是当你“身经百战”之后,对那些宴会的记忆简直是一片模糊,甚至记不起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倒不如那一年你到一位下放的朋友家里去,那位可怜的朋友是荒郊茅屋,家徒四壁,晚来风大雨急,筹办菜肴是不可能的。好在是田里还有韭菜,鸡窝里还有五只鸡蛋,洋铁罐里有二斤花生米,开洋是没有的,油纸信封里还有一把虾皮,有两瓶洋河普曲,是你带去的。好,炒花生米,文火焖鸡蛋,虾皮炒韭菜。三样下酒菜,万种人间事,半生的经历,满腔的热血,苦酒和着泪水下咽,直吃得云天雾地,黎明鸡啼。随着斗换星移,一切都已显得那么遥远,可那晚的情景却十分清晰。你清清楚楚地记得吃了几样什么东西,特别是那现割现炒的韭菜,肥、滑、香、嫩、鲜,你怎么也不会忘记。
诗人杜甫虽然有时也穷得没饭吃,但我可以肯定,他一定参加过不少丰盛的宴会,说不定还有陪酒女郎、燕窝、熊掌什么的。可是杜老先生印象*深的也是到一位“昔别君未婚”的卫八处士家去吃韭菜,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的诗句烩炙人口。附带说一句,春天的头刀或二刀韭菜确是美味,上市之时和鱼肉差不多的价钱。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可对环境的理解是狭义的,还没有向境界发展。往往只注意饭店的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进去了以后像进入了国外的二三流或不入流的酒店。也学人家的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道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象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很妙:“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