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国原创科幻文丛:星际简史》陈梓钧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梓钧:新一代中国硬科幻接班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于《科幻世界》发表数篇科幻短篇,代表作《爱尔克的灯光》《咒语》《卡文迪许陷阱》《海洋之歌》等。其作品想象力强劲,具有坚定的技术科幻特点。曾获第25届科幻银河奖,作品《卡文迪许陷阱》荣获第26届科幻银河。小说《凤凰劫》是关于从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文明的涅槃重生。
王侃瑜: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文系,科幻苹果核创始人之一,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篇科幻小说《云雾》连载于《萌芽》,短篇科幻小说《重返弥安》获彗星科幻2015年2月比赛优胜。作品见于《萌芽》、《科幻世界》等,在AmazingStories等网站开设专栏介绍国内外科幻生态。
近年来,中国科幻逐步展现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度和广度,拥有海量读者和众多作者的中国科幻文学呈现崛起之势。“中国原创科幻文丛”顺应这一趋势,承担普及科幻阅读、发掘信任等使命。文丛立足本土原创科幻作品,旨在呈现中国科幻作家的整体实力和创作能力,呈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下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
《星际简史》主题全部集中为外太空探索与星际旅行,由《凤凰劫》《重返弥安》《图》《宇宙尽头的书店》《环食》《不敢老》《冰墓之下》《拆穿》等篇幅构成,为当前科幻*为核心题材。u“中国原创科幻文丛”*辑,集结中国科幻文学新势力!收入“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星云奖”得主陈楸帆、江波、宝树等更新代代表作家作品。
u令人瞠目结舌的前沿科技,叹为观止的知识储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中国科幻文学的强大魅力。
u直到星星的光都灭了,人类会记住他们在星际漫游的历史。当前科幻核心题材,触摸浩瀚宇宙。
凤凰劫
陈梓钧
序
这是无垠的时空平面上,某时与某地的交集。
厄尔斯星沿着它的命运在虚空中寂寞的滑行着。这是一颗孤星。但如果此时有人发现了它,会发觉不能按传统天文学的归类法,把它定义为类地行星,类木行星或冰行星。它的皮肤——薄薄的一层外壳,散发着暗红色的辉光,上面交织着明黄色的网纹,那是液态金属的江河;高纬度地区则结着铁黑色的凝痂,整个星球看上去好像一滴从冶炼炉里滴下的铁珠。事实上,它就是一滴熔铁。除了因热辐射损失能量而凝固的表皮,它的星幔、星核里,都是咆哮着翻滚着的白炽的铁镍。无疑这是一个生命的地狱。但其上竟然还可以找到文明的迹象:如果有路过者,他可以从太空看到,在北极的一隅,沉睡着厄尔斯人顶礼膜拜的一个庞然大物。他们管他叫“遗址”。
在那里,莫尔兹——一个梦者——从他的睡梦中醒来。
这次的梦非比寻常。
莫尔兹愣愣地想着,身子仍吊挂在墙壁上,沉浸在梦境中不可自拔。一个全新的回溯,全新的!他不知道厄尔斯的“梦者”已有多少年没回溯过新的场景了,但他知道,无论长老会的老头子们怎么看,他的这个片段都将引起轩然大波。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
莫尔兹欠了欠身子,松开一直牢牢吸在壁上的磁力吸盘,点燃了束流环。在他腹中,一圈冷蓝色的高温离子气高速旋转起来,光芒透过半透明的腹膜,把周围的黑暗化开。借着厄尔斯星上的天然磁涡流,他驱动自己漂浮起来,五条触手小心调整着周身电流的分布,像老练的水手牵着风帆的缆绳般,让安培力驱动自己缓缓飘向“遗址”墙壁边缘的大豁口。这是“遗址”*的出入口,外边,可以看到紫色天幕上红色恒星的半张脸,以及底下沸腾喧嚣不息的暗红色的熔铁的海洋。
他并非不想把梦继续下去。离长老会召开还有五天的时间,他至少还可以回溯两个片段,只不过在连续工作了三天之后,他的能量是在不够了。
莫尔兹轻巧地降落在豁口边,把虹吸管伸向热浪涌动的海面。吸管上的半导体传来一阵满足的快感,温差发电产生的能量正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空空如也的胃中。
在饱餐之时,他又细细地把刚才的梦回忆了一遍。
1
地球。
三根铬银色的支持臂从夏威夷以南的太平洋中巍然拔起,直冲五十米高,仿佛一只三指的巨手,将指尖的“希望”号擎在半空。梭形的“希望”号本来是黑色的,但它此时覆盖着一层防尘膜,有着和一旁的刀形立柱一样漂亮的光泽。它变形地映着蓝天和云霭,与其下的漂浮基座、发射塔架一起构成一个简洁有力的符号,充满着后科技时代的冷峻与和几何体的锋芒。
徐冰仰望着它,想:这是一个向天空伸出的挥舞着的拳头,还是徒劳地想抓住一根稻草的溺水者的手?
她心里不禁泛上了一层哲学式的悲壮。
“欢迎来到‘地球基点’。”直升机机坪上,冯渊向央视“现场”栏目的记者徐冰问候道,“您真走运,要是您的直升机晚半小时出发,恐怕现在就像你的那些同行们一样被太阳风暴拖在檀香山了。”
“是啊,他们中还有CNN和BBC的资深主播,只不过这次抢到独家新闻的只有我们。”徐冰笑道,末了又加上一句:“如果发射不因太阳风暴而延期的话。”
“这倒不会。”冯渊说,“潜地船和空天飞机不同,它对空间电磁环境的要求没那么苛刻。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叶思云教授,相信您一定认识她吧?”
“那当然,叶教授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名人了。”徐冰和刚从“希望”号上下来的叶思云握手,后者披着一套男式的黑风衣,戴着安全帽,但她在海风中飘扬的长发和美丽的双眸依然动人,“只是我没想到叶教授这么年轻。”
“哪里,哪里。”叶思云笑了笑,但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她转头对冯渊说:“渊,刚才李工带我到警戒线里‘近距离接触’了一下,你要不要带徐女士也转一圈?”
冯渊看看表:“反正时间还早,如果不忙着做节目的话,我就带您参观一下‘希望’号这艘不载人的‘诺亚方舟’吧。”
作为记者的敏锐让徐冰立刻从两人的称呼中捕捉到他们微妙的关系。她对这种花边新闻并不感冒,但也不禁产生了一丝好奇。一个上穷碧落,一个下探黄泉,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不过这些念头很快就被扔在了一边。现在占据她全部视野的,是那个悬在发射塔上的30米长的庞然大物。
“真难以想象,在离发射不到一天的时候,您作为‘方舟’工程的总工程师竟然还有闲心陪一个记者散步。”徐冰说,她已经不是*次采访冯渊了,所以交谈比较随意。
“哦,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当然,严格来说我算是半个有效载荷任务组的成员,但我的使命已经在一个月前结束了。当‘希望’号被架上发射塔后,该忙活的就是发射组、火工组的小伙子们,我只能听天由命。”冯渊不无自嘲地说,“徐冰,听说你去过‘暗星’工厂?”
“对,在那里我做过一期亚简并材料工业与地层探险的特别报道,所以待会儿访谈时您尽管专业地讲,我们的栏目组可是做了一番功课的。”徐冰边走边说,两人很快来到发射塔的正下方,仰望着被支持臂均分为三等份的蓝天。中间的“希望”号像个巨大的钟乳石般悬垂下来,尖端是一个黑魆魆的洞口,洞口里有一个银色的尖锥,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徐冰望着那个尖锥,问冯渊:“这就是主喷灯吗?”
“这是船首防护罩。”冯渊解说道,“和船壳一样,它也是由亚简并材料制成的,不过在发射时这个防护罩会被抛掉,然后主喷灯才会点燃。”
“听说您曾在暗星工厂工作过?”
“对,我的专业是亚简并材料应用,因为这层外壳的关系,才开始参与‘方舟’计划。”冯渊说。这时三人来到了“希望”号首端对准的发射通道旁。他倚在一圈粗大异常的圆环形护栏上,望着底下深蓝的海水,陷入了回忆,“我还记得*次目标材料合成成功的场景。启动按钮按下后,几百台兆瓦级激光器同时点燃,以*功率在靶材上聚焦。那个篮球大小的球体顿时在比核爆中心还高的温度中爆发成一个小太阳,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射流向四面八方喷出,反作用力将靶材猛烈地向心压缩;爆炸后,反应腔里只剩一颗纳米尺度的超高密度的黑色微晶……”
参观的时间到了,“希望”号即将加注反物质燃料。这是发射前*危险的时刻,但似乎没人有撤离的打算。警戒线外的李工焦急地向冯渊挥手示意,冯渊点点头,问徐冰:
“采访安排在什么时候?”
徐冰瞥了眼作为背景的发射塔架,塔臂*刷成黑黄警告色的大功率电磁起重机正把重达500吨的“希望”号缓缓放低,船首探入发射通道中;顶层平台上有一群麻点般的人影,火工组正检查燃料和冷却剂的加注,液氦引发的白雾像纱巾般围在发射塔的脖子上……
“就现在吧。”徐冰回答。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中国原创科幻文丛:星际简史》陈梓钧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