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带你品读叶圣陶》叶圣陶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带你品读叶圣陶》叶圣陶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著有《失中学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全身的锻炼》一文被选入小学六年级《童年书架》42课。

【编辑推荐】

1986年年末,父亲叶至善应上海教育出版社之邀,为他们出版的“中学生文库”选编了一本《叶圣陶读本》。父亲问出版社有什么要求,他们说除了选文,希望还能对所选的每一篇作一些说明,用来帮助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对于爷爷的文章,父亲都熟记在心。他自己又编过多年的《中学生》杂志,了解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爱好,知道哪些文章适合他们阅读,读了能有些收获,选起来自然心中有数。父亲选了爷爷的十篇童话、十篇小说和十六篇散文,剩下的功夫都用在了为每一篇写注释和提示上了。哪些地方需要加注释和提示,加了才便于读者了解写作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哪些地方不用加注释和提示,让读者自己去查字典、词典;让读者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在这项工作上,父亲很是花了些时间。父亲为爷爷编过许多书,其中有很多本他都根据读者对象,认真地写了必要的说明。如: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作品中的有关人物和事件、他对文章的回忆和思考……为读者阅读和理解爷爷的作品,提供最切实最有用的材料。但是在一本书里,对所选的每一篇作品都加注释和提示的,还真的只有《叶圣陶读本》这一本。正因为如此,父亲在世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过,编这本书他是用了些心思的,如果哪一家出版社愿意,可以再版。

最近开明出版社希望能出版爷爷的作品,我们想起了父亲编的这本书,以为只有父亲会对爷爷的作品,作出这样详尽贴切的注释和提示,这无论是对于中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爷爷的作品,都会很有帮助,就把它推荐给了开明出版社。他们很乐意接受,并且希望把书的名字改为《带你品读叶圣陶》,我们觉得这样的书名使人一目了然,表示完全赞同。就这样,这本沉寂了二十八年的书,现在又和大家见面了。

叶小沫叶永和

二〇一四年九月

【名人的书评】

这是一本儿子注说父亲作品的书;这是一本老师推介名家作品的书;这是一本编辑解析作者作品的书。书中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精美的童话、小说和散文。作者冷静的观察,客观的描写,用藏而不露的笔触冷隽含蓄地表达他内在的热情和见解。他嘲讽批判黑暗现实,寄希望于少年和未来。“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是叶圣陶先生作品的突出特点。书中还有优秀出版工作者叶至善先生对文章的注释和提示。这些文字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写作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但如果您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的父子间熟稔的亲昵,工作伙伴间的理解、默契,文字高手间的惺惺相惜,另有一番意趣。

【带你品读叶圣陶的书摘】

上海教育出版社约我编一本我父亲的集子,说是《中学生文库》中的一本,几位老一辈的作家都有了,缺了我父亲的一本似乎不大好。又说要编不如让我来编,因为我比较熟悉我父亲的文章。话说得这样恳切,我只好答应。我问怎么个编法,回答是选若干篇文章;每篇作一些帮助读者理解的说明。编集子的目的很明确,是供中学同学自己阅读的,编法又很自由:我就动起手来,选了十篇童话,十篇小说,十六篇散文。选的时候自己定了个标准:内容的方面要广一些,杂一些,要适合中学同学阅读,读了多少能让他们得到点儿好处。可是实做起来,难免搀杂了一些我个人的爱好。语文课本选用的那些篇,有的曾经课本的编辑同志作了删节,我看都不错,因而照样作了删节。十篇童话和十篇小说,都按写作的时间先后排列。散文部分换了个办法:前头六篇作为一组,算是抒情散文吧。中间四篇又是一组,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很普通的说明文和记叙文,我认为可以供中学同学在练习写作的时候模仿的,是这一路文章。最后的六篇又是一组:两篇是指导阅读的,四篇是指导写作的,从这六篇文章中(当然还有别的许多文章),我得到的好处不少,所以乐于推荐给各位中学同学。文章选定之后,我给每一篇都写了若干条注释和提示。注释和提示排在选文的下方,请读者注意。给一篇文章作注释,无非为了帮助读者读懂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得加注,注到如何程度,我是以中学同学的一般的阅读水平来决定的。许多词儿的解释,字典和辞典上都有,本该让读者自己去查,也好借此养成查字典查辞典的能力和习惯,为了同学们阅读方便,我还是加了注。可是话得说清楚,字典和辞典是自学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希望中学同学都能掌握运用字典和辞典的本领。还有一点得说明,我作的注有一些跟字典和辞典上的解释不尽相同,还有一些是字典和辞典上找不着的,我写的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作的注确当不确当,得请读者根据前后文的思路自己分辨。我写的提示有的说明写作的时代,有的揣摩写作的意图,有的是读到某处觉得很有意思,就记下了一笔,请读者停下来也想一想。跟写某些注释一个样,这些提示是凭我自己的理解写的,也不一定正确,得请读者通篇读完之后自己分辨。也许有人会问:“你就在你父亲身边,问一声不就明白了吗?”我不愿意这样做。父亲对我说过:一篇作品写完了,作者用不着再作什么解释,因为他的意图已经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了;如果读者不能理解,不是作者自己没写好,就是读者没读懂这篇作品。所以我读父亲的文章,从来不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写。父亲的这句话给我的好处不小。阅读的时候,我总努力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去体会作者的想法;写作的时候,我总想方设法使读者能够通过我写的文字来理解我的想法。我愿意把父亲的这句话介绍给各位中学同学。我在提示中没涉及篇章结构。讲篇章结构固然能帮助读者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像我父亲写的《〈孔乙己〉中的一句话》那样;可是一般都着眼于指导写作,给读者指点模仿的门径。文艺作品如童话小说之类不是人人必须写的,不一定要模仿;况且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要模仿也难,读得多,读得仔细,对写作当然有帮助,可是在读的时候,还得着眼于理解。前边说过,所选的十六篇散文中有四篇是很普通的说明文和记叙文,可以供中学同学模仿。可是又得把话说清楚,要提高写作能力主要不能靠模仿,写作的材料应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怎样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写成文章得自己考虑,没有现成的模式。这些道理,可以参看我父亲写的《临摹和写生》。下面姑且说一说这四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篇章结构。《几种赠品》写了四种赠品,每一种用两段文字:一段记赠品是怎么得到的,还记了跟赠品有关的一些琐事;一段写赠品是什么样子的,还写了作者从赠品得到的感受。这四种赠品相互之间可以说没有联系,写了一种再写一种,条理容易清楚。写完了八段,然后归总,说这四种赠品都“浸渍着深厚的情谊”。正因为有这么个共性,作者才把这四种赠品合在一起写。这一层意思已经渗透在前边的八段文字中了,最后点一点明白,正好作为结束。《游了三个湖》把玄武湖、太湖、西湖作了比较。开头一段交代了“这回到南方去”的旅程,说明这三个湖都是旧游之地;那么这回写的,当然都是新的感受。跟着按照旅程的次序,玄武湖写了一段,太湖写了一段,西湖写了两段。在写玄武湖的一段里,风景描写极少,主要写了因城墙而引起的想法,把边上有城墙的玄武湖和城墙已经拆去的西湖作了比较。写太湖的一段主要描写风景,没有明说跟玄武湖相比怎么样。可是作者着意作了这样的描写,就可以让读者知道,太湖跟玄武湖很不相同。写西湖的两段,前一段是跟太湖相比较而说的,后一段写西湖上苏堤的风景。只写苏堤而没写别处,因为这一回去西湖,苏堤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作者写的是零星的感受,写完就完,用不着再说什么,因而后边没有一个总结性的结尾。这篇文章原来还有两段,语文课本选用的时候给删了:一段写离西湖不运的灵隐的风景,一段对风景区的树木修剪发表了一些想法,后边也没有总结性的结尾。感受本来是零零碎碎的,很难归结为一两句话,硬要装上一个尾巴,反而是多余的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是一篇游记。记叙文,包括游记在内,一般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往下写,脉络容易清楚;这一篇就用的这个写法。开头一段作者交代了日期、地点,还交代了岩洞有三个,他只到了两个。交代完了,先写双龙洞,从到洞口、进洞,直写到出洞为止。按着写冰壶洞,也是这么个写法。在写双龙洞的时候,插进了一段岩洞成因的说明,很有必要,插得也正是地方。从篇章结构来看,这篇游记既普通又平常,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以注意的是作者着重写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导游的工友沿途给他指点,他有同感的就写,如对冰壶洞中的瀑市的描摹;没有同感的就不写,如因石钟乳和石笋的不同形状而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作者没有用一句陈词滥调,什么“千姿百态”啦,什么“美不胜收”啦,一句也没有,他用自己的话来写他自己的感受。《苏州园林》本来是为一本画册写的序,是一篇说明文,说明这本画册的内容,为了给读者欣赏画册中的图片作些指点。第一段说苏州园林之多,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说要鉴赏我国的园林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等于说得看看这本画册。紧接着的两段说苏州园林在设计上的特色。有人要问:“为什么苏州园林错过不得呢?”这两段从总体上作了回答:一段从苏州园林的本身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段跟我国的古代建筑作比较,不是讲究对称的图案画,而是要求自然之趣的美术画。作过总体上的提纲挈领的指点,再作具体的形象的指点,就是接下去的六段文字:三段写大家都见得到的,三段写比较容易忽略的。三段对三段,恐怕不是故意的安排。结尾一段说苏州园林的好处还没说完,意思是提醒读者:看这本画册的时候,还可以随处有所发现。按照惯例,我还得介绍一下作者。我想说得简单点儿,因为语文课文上都有我父亲的小传。我父亲生在苏州,今年足九十二岁。他中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员,后来教过中学,教过大学;当编辑的年头最长,主要给中学生小学生编刊物,编课本。他二十岁左右开始发表文章,小说、童话、散文、诗歌、论文,他都写。人家说他是这个家那个家,他都不承认,他说他“做人,平平,写文字,平平”。小传总要讲他过去担任过什么职务,现在担任着什么职务,我看对理解他的作品都不相干,在这儿不提了。要理解一位作者,最好的办法是读他的作品,就请各位读者开始往下读吧。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带你品读叶圣陶》叶圣陶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