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三国大博弈》刘甚甫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刘甚甫,男,汉族,曾用笔名春绿子、春绿,现居成都,曾出版、发表文学作品五十余部,长篇小说《空城》曾占据销售榜前列。
《三国大博弈》是一部以士大夫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历史小说,比《三国演义》更详实、更典雅、更大气、更广博。作者以饱满的热忱,以精凝的笔墨,壮写士大夫风采及其对三国形成所产生的巨大作用。通篇以无数奇谋巧计及悲壮凛然的人物形象为基点,充分展现出士大夫的风骨与品格,虽涉事涉人众多,却不失独特与个性。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解读方面,更是独具新意,其视野之宽广,堪称一扫定论、别具一格;与《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著述相比,其士大夫群像更为丰满,更为亲切可;在人物评价及事件剖析方面,可谓一反种种历史陈见,出新之处随处可得。
作品始终以强烈的担当感与责任感作为价值取向,充分展示知识分子对世风及时局的巨大影响,他们无不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坚守正义,固执节操,不媚俗、不苟同,上演出一幕幕壮怀激烈的人生大戏,令人感怀不已。
该作在还原史实的同时,对事件和事件中的人无不重新解读,其深刻与准确,已经渡越《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经典气质;其情节之繁复,故事之酣畅,为改编和实现提供了极其充分的可能。
在正义与良知逐日丧失,知识分子渐渐沦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今天,该作不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亦将为社会价值的重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用博弈论的思维解读《三国大博弈》
★面对强者的侵袭弱者如何逆袭?
★刘甚甫为您详解东汉、三国的兴亡
21、陆逊获吾粲血书,大为愤概,即上表,极称太子之贤,鲁王之恶;又称张休、吾粲,俱为国家栋梁,竟诬陷致死;请收全寄、杨竺、吴安等问罪,以安人心;又称太子不安,群僚必疑,岂能轻言废立。
恰此时,杨竺又上书,言陆逊轩昂自大,欺君压主,凡二十罪,无不重大。孙权大怒,下旨责陆逊:
朕知陆氏,冠绝江东,又世代荣显,门风贵德,无不为士子所宗。卿一代佳士,又贵为丞相,竟不知君臣之礼;出言疏狂,用语倨傲,宁不使朕失望!
素闻卿与太子暗相往来,经营谋私,朕以为不过流言;然表中所述,朋党之实已昭然,朕宁不愤慨!
朕托以军国,视若腹心,然卿每以重权而自大,又不为时忧,不知尊卑,试问居心何在!
陆逊惶恐不已,上表自辩。孙权再下旨责问,言辞愈严。
陆逊颇觉委屈,不敢再辩,自此郁郁寡欢,一病不起。长子陆抗时为建武校尉,知陆逊病重,请入武昌侍奉,孙权准之。
陆逊见陆抗来,叹息道,我欲正陛下之行,绝陛下之非,每每力劝;无奈陛下年迈,不复当年英明。今鲁王欲图太子,暗结党羽,大施诡计,必生祸乱。我身为丞相,领上大将军,若不为君国忧,何以与列祖相见泉下!
陆抗道,父亲宜静养,暂勿以国事为虑。
陆逊斥道,我位极人臣,忧国忧君乃本份,卿何出此言!
陆抗知陆逊固执,不敢再劝。陆逊又道,卿可代我拟奏表,我不惜身败名裂,必使陛下明辩是非!
陆抗遂代陆逊手书,极言孙和不可废;称全寄、杨竺、吴安等居心叵测,若不早除,必祸国殃民。
孙权获奏,愈怒,命全琮入武昌,面责陆逊。全琮既来,竟不顾陆逊病重,立于榻前,讥笑道,卿自以为才华盖世,能识他人之谋;然不知时务,可见徒有虚名!
陆逊大为愤概,反斥全琮道,卿助纣为虐,翻云覆雨,祸乱朝纲,左右圣听,必遭灭族之祸!
全琮大笑道,我受陛下所嘱,来此面责;卿竟不知悔悟,足见愚昧!
陆逊怒不可遏,张嘴不能言,唯呕血不止。
全琮道,卿苟延残喘,命在旦夕,可惜陛下毫不以之为意,即使丹心如日,试问谁人能知!今猜疑已深,君恩尽失;我既来,卿不以求告博取同情,仍自负尊荣,言辞犀利,竟不虑自取其辱,实在令人不解!
全琮言毕,拂袖而去。陆逊忧愤愈深,竟逝于当日。
孙权知陆逊死,拒不安抚家属,即命诸葛恪入武昌,领其部属。陆抗上书,请以诸侯之礼葬陆逊于武昌;孙权不准,命薄棺素服,归葬故里。陆抗不敢违,持葬吴郡。
丧事毕,陆抗率其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往建业谢恩。孙权念陆氏为江东旺族,不忍与之绝,遂召陆抗。
孙权见陆抗忧戚不堪,似有怨恨,问陆抗道,朕令简葬陆伯言,卿是否怀怨?
陆抗道,薄棺简葬乃圣命,亦乃先君遗愿,臣岂能有怨。
孙权沉吟片刻,又问,朕闻陆伯言喜奢侈,衣食住行无不华丽,此言可真?
陆抗泣道,臣父虽出身贵胄,然*知节俭,生不聚财,死不求封,唯以君国之忧而忧;虽垂危,仍口称陛下不绝。此武昌僚属俱知,望陛下明察!
孙权略有悔悟,命诸葛恪尽察陆逊情形。
不一月,诸葛恪上书孙权称,故丞相陆逊,忧国忧君,虽殚精竭虑,仍恐有所失;出身世族,然布衣蔬食,家无余财;屡建奇功,然从不倨傲,清廉自律;夙兴夜寐,仍自责不已,唯恐有负使命。
孙权大为醒悟,又追悔莫及,遂下旨,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分陆逊旧部五千与陆抗。
孙权已知孙霸及全寄、杨竺、吴安等欲图谋太子,下旨斥责,再不言废立;继而,以步骘代陆逊为丞相,以朱然、全琮为左、右大司马;以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屯武昌西;以诸葛恪为大将军,镇武昌。
征西长史李胜自恃为曹爽心腹,刚愎自用,渐与征西将军夏侯玄失和;曹爽闻知,颇为忧惧,遂召何晏,欲以李胜代夏侯玄。
何晏劝道,夏侯玄颇有才华,又为名将之后,不可撤换;大将军可招夏侯玄,予以恩抚,使其能为大将军所用。
曹爽遂召夏侯玄,抚其手道,我与卿俱为宗族,彼此当如手足;今我与司马懿辅国,若无卿鼎力相助,难以与之抗衡。实不相瞒,李胜为我心腹,望能善待,若不能共处,必为外人所乘。
夏侯玄不敢违,满口答应,仍回长安。西北诸将纷纷求见夏侯玄,极称李胜奸诈,不愿与之为伍。夏侯玄无奈,致书曹爽,请免李胜征西长史,另行任用。曹爽不敢违众意,召李胜回,以之为荆州刺使。
何晏欲使曹爽大树威名,请伐汉中。曹芳不能决,遂召司马懿。
司马懿称病推谢;曹芳颇知司马懿之意,登门探望。司马懿大惊,率诸子跪迎。曹芳将之扶起,笑道,大将军请攻汉中,朕不能决,欲请太傅商议;太傅称病,不能入宫,朕只好来此。
司马懿道,臣何德何能,竟获陛下如此垂爱!
曹芳道,大将军所请如何,望能详言。
司马懿道,大将军欲除不臣,用心良苦,实可嘉赏;然汉中偏远,关塞重叠,若大将军不亲伐,恐难奏捷。
曹芳以为然,遂召曹爽。曹芳道,朕知汉中艰险,易守难攻;司马懿久在西北,每每守而不攻,或阻断关隘,屯兵自保。卿欲有所为,请亲率诸将,身先士卒,否则,恐不能有所获。
曹爽道,臣知蜀军柔弱,又折损不绝,士卒多为老幼,所仗者,不过雄关要塞。欲夺汉中,夏侯玄足以胜任,何用臣亲往。
曹芳颇知曹爽用心,笑道,若大将军不往,朕当命司马太傅往之。
曹爽顿觉不安,深恐司马懿复获重兵,忙道,出征赴敌,乃大将军本份,臣愿往。
曹芳大喜,命曹爽举众往长安。曹爽疑司马懿趁机而为,忧患重重;恰值李胜欲往东南就职,遂命李胜入司马懿府第告辞,以察情形。
李胜拜见司马懿,司马懿仍称病不出,令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出见。
司马师道,父亲疾患深沉,行动不便,望能见谅。
李胜大为疑惑,说司马师道,我勉知医道,或能除太傅疾苦,请容我一见。
司马昭、司马师不好力阻,请其入内。李胜见司马懿面色蜡黄,双目赤红,正饮参汤,笑道,太傅急火攻心,宜泻不宜补。
司马懿道,既非火,亦非寒,泻无益,补亦无益;我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矣!
言毕,咳喘不止。李胜以为司马懿危在旦夕,遂告退,回复曹爽。曹爽闻知大喜,再无后顾之忧,遂召司空王淩,嘱其代理事务。翌日,即举众往长安。
司马师、司马昭以为天赐良机,请司马懿夺曹爽权。司马懿斥道,孺子之见,若举,陛下必知用心,虽有所获,难免他日之失!
司马师道,我知汉中兵寡,又主将频换,恐难敌曹爽十万之众;若曹爽夺汉中,必威风愈甚,父亲岂不虑之?
司马懿道,我知姜维屯于涪,马岱、廖化等扼守骆谷,彼此可呼应,更可驰援;曹爽必沿汉川而往,汉川狭长,有利于守,有害于攻;若蜀军敛兵谷口,虽我往之,亦难取胜,何况曹爽!
司马昭道,父亲与曹爽受命辅国,曹爽离京,群臣无不望父亲振奋而起,夺其权,除其党羽。此众望所归,父亲何不顺应人心?
司马懿再斥道,汝竟不知墙外有耳!曹爽虽离京,何晏、丁谧等仍在朝,若有所举,此数人必星夜驰告;若曹爽领众骤回,兵逼洛阳,岂不有灭族之祸!
司马师、司马昭大骇,又不甘心,欲说群臣弹劾曹爽。
司马懿闻知,急召司马师、司马昭,摒退左右,说二人道,卿等宜谨言慎行,不可妄动;若欲有所举,需待曹爽兵败,否则将惹火烧身!
司马师、司马昭方知司马懿用意之深,遂止。
费祎知曹爽举众出关中,沿汉川而来,即遣人往西蜀报与刘禅;又召诸将商议。
诸将以为宜收紧部属,据乐城、汉城,屯兵自保。
王平道,若如此,曹爽必知我等虚弱,或肆无忌惮;况乐城、汉城近在咫尺,若有失,则汉中危矣。我以为应大集骆谷,据守险要,使曹爽不能获尺寸之进。曹爽建功心切,或举众强攻,我等可迎头痛击,必能使其大败!
费祎以为可,命王平领部属先行;亲往涪,令姜维大出,会战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