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步思絮》吴春荣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散步思絮》吴春荣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散步思絮》是作者步入八旬之年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就是每天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涉及广泛,大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作者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应了朱熹那句“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之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名人的书评】

吴春荣先生是上海市教育界的一位资深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编辑家、小说作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数十部,步入八旬之后仍笔耕不辍,《散步思絮》顾名思义就是散步闲时所得,细细读来,闲淡恬冲,无杀伐之气,言简意赅,有华彩之美;信手拈来,即兴演绎,无章法之羁绊,有格调之高雅。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其间步之所趋,笔之所触:举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先生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真应了朱熹“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之义,无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散步思絮的书摘】

在意沿途的风景(外两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总是有一个个具体的前进目标,最后是那个终极目的地。为了尽快到达某个具体目标,需要匆匆赶路。嘉俊曾撰文,提及他在市区的马路上多次见我匆匆赶路。那是在上个世纪编教材时,整整十年,我赶场子,赶编务,赶写稿,赶发排,赶宣讲,总之是赶时间,赶进度,最好一天当三天用,为了及时达到编好教材给全市的中学生用这个目标。而今,我已是奔八之人。还有具体的目标吗?应该还有那么几个。但似乎可以不必匆匆赶了。济群法师说,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再匆匆赶,不是会更快到达那个终极目的地即“终点”?在编教材时,心目中只有那个具体目标,即使赶出了胃病,赶出了高血压,赶出了种种疾病,但那个终极目的地渺远得似乎并不存在。现在,那个地方已经候在了前边的不远处。文学大师茅盾曾说过,“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是阎王预定好的,当你把路走完了,阎王就招你去了。”茅盾自然是在说笑。但人到晚年,真的得注意放慢脚步。

就在校读此文样稿前,读了铁凝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到:一青年和老者清晨在公园里跑步。本来跑在老者后面的青年冲到了老者前边,并回头说:“老人到底跑不快啊。”老者不生气,说:“年轻人,你前边是什么呀?”青年说:“是路啊。”老者又问:“路的前边呢?”青年说:“还有一座桥。”老者说:“桥的前边呢?”青年说:“是一片树林。”老者问:“树林的前边呢?”青年说:“也许是山吧。”老者问:“山的前边呢?”青年说:“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吧!”老者说:“那你跑这么快做什么呢!”铁凝因此“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据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路,两旁风光无限,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书“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不仅是阿尔卑斯山谷,在我们所经的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曾经闲步小巷,体验过它的弯曲幽深;曾经驻足老屋,观赏过它的古朴沧桑;曾经凭依大桥栏杆,俯视水中的拱形如虹;曾经生活于水乡,感受到它的宁静、清淡。古人曾有“笔补造化”之说。其实,对“造化”之美,重要的不是“笔补”,而是发现。而真正的风景,应该在人与景的互相对视之中,在“相看两不厌”中,只有与风景对视,才能感受到风景之美。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说,风景是有性格的。我得多多左顾右盼,在意这沿途的风景,但愿能发现风景的性格;不仅如此,甚至适时地停下脚步,小坐片刻,或转入一曲折小径,看看脚下的花草,天上的云朵,听听小鸟的歌唱,可能的话,还可以捧起一勺清凉的河水,品尝一下它的甘甜。这样,或许会让我下一刻的前行,愈加自然、从容、怡然。

美,其实就在身边

被接去某单位谈点事,谈完,M君陪我去一条小弄走走。

小弄真够简陋的。两旁都是老屋。饱经风雨的墙上,低矮而残破屋顶的瓦上,长满了岁月的绿苔,墙缝中长出了叫不上名的小草,瓦片间簇生着长长的狗尾巴草。M君大概常在这小弄中漫步,她告诉我,这些小草,还有那狗尾巴草,春天绿着,秋季就黄了,春天又到来时,又绿了起来。

相传这不是一条寻常小弄,因为离此不远处,曾有两位名人居住过,其中一位还是由西风起而苦思鲈的张翰。如果确是如此,那么除了在这湿漉的青石砖路面上留下名人的足迹,应该还有女子手腕中编织得很精致的竹篮,而竹篮里装的是新鲜的乌笋、红菱与马兰头等,是江南的春天,还有油布伞上雨点奏出的美妙乐曲,还有叫卖杏花的吴侬软语……这条几近废弃的小弄,定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读本。

我们缓缓地走着,顾盼着。偶见一墙内的院子里的一棵树探出墙头。正是暮春季节,枝条上缀满了碎小的花朵,在迎着我们,朝我们欢笑着,让我们感受到这寻常小弄的几许风情,也不由得联想到院内主人的逸致雅兴。梁衡曾说: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三是古树,一百年以上的为古树,五百年以上的就是国宝了。因为未能入内,我无法探知这棵树的生命,但粗看之,应该有些年龄了。

墙角边,一些小草,开着各种小花,红的,白的,天蓝色的,喇叭形的,扇状的,星星般的。M君蹲了下去,用手机将它们一一摄藏了起来,随后沉思起来:你说,能有多少眼光顾及、赏识它们?居住在这里的人不会在意它们,这样的小弄,即使有人路过,也是脚步匆匆。“它们的开放,也许并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我说,“一位哲人说过,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活在别人的嘴里,或者眼里。有人曾问程派名家张火丁平时喜欢穿什么衣服,她说:不要太张扬,走在大街上没人会回头看的衣服。”

曾翻阅过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得其中录有一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曾有一次被学生邀去乡下小住。夜间漫步田间。时值初春,有风,犹有丝丝寒意。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麦苗上;碧绿的苗叶在风中摇曳,摇出一片乳白色的光,让我发觉了风与麦苗的缠绵。我蹲下身,凝视着它们,似乎听到了一种声音,再听,是一种拔节生长的声音,一种不可阻挡的春的脚步声。

古人曾告诫过不能道在迩而求诸远,所谓道不远人。美,其实也如此。芒鞋踏遍寻春而不见,春却就在她礼佛的庵边的梅枝间;那些比肩继踵、张袂成阴、热闹非凡的名胜处,有多少人发现了美!霓光闪烁、灯红酒绿的喧嚣市肆,又有多少人感受到了美!而乡间月夜的田径上,却美不胜收,美得让你心动。

这条小弄,不同样如此!

夕阳

在内蒙古大草原旅游时,一天凌晨曾裹了一条棉被观看过日出的情景,后稍加改动,写在了《黄道婆》一书中——

南国的早晨,有一种诱人的美丽。晴朗的天空,几颗晨星正在渐渐淡去,在海天相接处的上方,那条云带刚才还是灰色的,须臾间,它的下沿变成了金黄色,且不断扩大,很快,成了一条光带。光带不断加长,亮度不断加强,不一会儿,太阳开始露脸,随着海浪的起伏,它好像在浮动,人们正惊异于它的上下蹦跃,一刹那间,它已跳离了水面,发出白色的令人炫目的光芒,而一条光道,凭依水面,直通到你的面前,似乎让人可以沿此走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与朝日相比,夕阳似乎没有这般炫目;但同样美丽。

在我的记忆中,留有一个看夕阳的故事。那是从《广州日报》刊发的一篇短文中看到的,据作者说,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中说,一对老伴在山崖上看夕阳时,丈夫不小心失足,妻子拼命拽住了他,又无力把他拉上来,就这样咬紧牙坚持了两个多小时,才被举着火炬的旅游团的人发现。为此,她一口牙全都脱落,并在医院住了好长时间,出院后,再也未能站立起来。丈夫每天用轮椅推着她,说:“当初你为何拼命救下我这个糟老头子!”她说:“我明白我当时一松口,失去的就是一生的幸福!”

真是一个美丽的看夕阳的故事。

这一天,我正走在一座高桥上,前面的一轮落日吸引了我的脚步。开始时,那橘红的霞光燃烧着西天的云絮,如一场缤纷而下的太阳雨,洒落在草木、屋舍上,仿佛给镀上了一层灿烂,让其显得无比的辉煌。渐渐地,那落日有了轮廓,但没有了刚才的那种绚丽,也不像中午时刺目而不能直视。那落日似扬州咸蛋的蛋黄,就搁挂在一片疏林中。一时间,许多古今诗人的诗句浮现脑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落照原能媲旭辉。”(清·范肯堂)

“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夕阳何惧近黄昏。”(吴小如)

“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一天好景君须记,依依正是近黄昏。”(邵燕祥)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谁的诗句道出了我此刻的心情?我吟诵着,深味着。也许,谁都道出了我此刻的心情。

在阅读札记本上,曾抄摘了三段关于夕阳的语录,惜没有连同录下作者姓名,现抄录于此——

夕阳表达对星星的信赖,

拾净了洒在大地上的余晖。

耗尽心血,悄然退后,

一声赞语也不准备享受。

含笑向辛勤的男女告别,

给他们留下收获爱情的时节。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散步思絮》吴春荣的书评文摘